这里是下党!
这里是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思想的策源地和实践田;这里承载着总书记的深情关怀和深切厚望;这里的干部群众发扬滴水穿石精神,坚定信心,摆脱贫困——
这里是下党!
在下党乡曹坑村,返乡创业青年蔡相安在葡萄园查看葡萄长势。福建日报记者 林熙 摄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幸福的喜悦,要与总书记分享。
6日,寿宁县下党乡,一封回信让乡亲们沸腾。
总书记回信了!
半个多月前,下党乡6位党员干部群众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下党脱贫的喜讯,表达了对党中央和总书记的感恩之情。
总书记回信祝贺,并深情勉励,指明了继续前进的方向。
是什么样的牵挂,让下党成为总书记忘不了的地方?
是什么样的力量,让这个闽东偏僻山村实现幸福嬗变?
是什么样的使命,让他们接续奋斗30年,从脱贫攻坚走向乡村振兴?
下党乡政府对面墙上,“滴水穿石、弱鸟先飞、以干得助、久久为功”16个大字,是最好的注脚。
滴水穿石,将嘱托化为发展的不竭动力
夜幕降临,新近完工的夜景工程,勾勒出老房子的飞檐斗拱;三三两两的下党乡村民,聚在一起纳凉聊天……古村落正焕发新活力。
“30年前,哪里想得到如今的景象。”坐在自家的“幸福茶馆”里,71岁的王光朝感慨万分,他是此次给总书记写信的6人之一。
遥想当年,下党乡还是无公路、无自来水、无电灯照明、无财政收入、无政府办公场所的“五无乡镇”。群众最怕三件事:一怕生病、二怕挑化肥、三怕养大猪。
改变,在1989年夏天发生。
在王光朝的记忆里,1989年7月19日的那个画面,依然清晰:一群人顶着烈日、头戴草帽、手持竹竿,风尘仆仆,从文昌阁边上曲曲折折的石径上走下来。最前面那位,肩搭毛巾、汗透衣背的高个子,是时任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他们从离下党村还有7.5公里的平溪乡上屏峰村徒步而来。
一行人一到下党,顾不得休息就开始开会。没有办公场所,会场就在王氏祠堂,吃饭就在有几百年历史的廊桥鸾峰桥上。午饭后稍作休息,又进村入户、访贫问苦。
返程又是10多公里的山路。“当时的乡党委书记杨奕周拿着柴刀在前面开路,习总书记和其他人每个人拿根竹竿,沿着河边走,一路上可以说是披荆斩棘、跋山涉水。”另一位写信人、时任乡党委副书记刘明华回忆。
第二天,习近平召集各部门在寿宁县城召开了现场办公会。随后,政府累计支持下党乡建设资金72万元,主要用于水电照明、公路建设和办公场所。
1989年7月26日、1996年8月7日,习近平又两次来到下党,协调解决下党建设发展难题,并提出要求,要更新观念,拓展思路,把路子摸得更清楚一点,把脚步迈得更扎实一些。要以一村一户一人为对象去想路子,去解决问题,一个项目一个项目上,才能实打实上一个新台阶。
习近平说,下党的发展,主要抓“做”功,而不是“唱”功。牢记嘱托,30年间,“滴水穿石”的奋斗精神在下党落地生根。
下党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在绝壁上修路、在大山中谋发展,靠着经营茶园、发展旅游和现代农业,让下党天堑变通途、旧貌换新颜。
在给下党乡亲们的回信中,习近平说,当年“三进下党”的场景,我至今还历历在目。
今日下党,也留下了总书记的无数印记:文昌阁旁的学习路,是他第一次徒步进下党的山脊小道;当年拍板建设的水电站,如今仍在满负荷运转;下党人最常喝的,是和他当年喝过的一样的草药茶;村头“难忘下党”主题馆,详尽展示了总书记当年“三进下党”的生动瞬间……
总书记对下党长期的关心牵挂,为下党脱贫致富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源泉。
2018年,下党乡人均纯收入13066元,是1988年的70倍!
没有习总书记的关心和牵挂,就没有下党的今天。于是,盛满了感恩之情的信,飞向了北京。
一封书信,道不尽三十载深情,更开启一段久久为功、走出具有闽东特色乡村振兴之路的新征程。
相关新闻
- 于伟国深入下党乡与干部群众商讨贯彻落实具体措施(2019-09-30 08:42:09)
- 弘扬“下党精神” 推动省会发展(2019-08-28 07:38:04)
- “下党故事”揭示反贫困中国密码(2019-08-20 17:43:04)
- 金句来习丨习近平异常难忘的下党乡脱贫了(2019-08-11 16:09:26)
- 蓉中和下党,发展路上心连心(2019-08-11 10:41:19)
- 下党,习总书记一辈子都忘不了的地方(2019-08-09 10:08:38)
- 三十载熬制一碗“幸福茶汤”(2019-08-09 09:33:07)
- 走出具有福建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2019-08-09 08:22:04)
- 习近平总书记给下党乡亲的回信在宁德引发热烈反响(2019-08-08 09:14:38)
- 继续发扬滴水穿石的精神(2019-08-08 08:42:19)
- 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在福建干群中引起热烈反响(2019-08-08 08:36:10)
- 下党乡: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2019-08-07 10:1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