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红利装进农民腰包
晋江统筹协调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增强了村级集体造血功能,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全市村均集体收入增至73.34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至23773元——改革红利装进农民腰包
东南网7月13日讯(福建日报记者王敏霞 通讯员 陈维曦 陈江钊)农业农村部近日公布20个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典型单位名单,晋江榜上有名。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事关乡村振兴、事关农民切身利益,难点、痛点、堵点多。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晋江采用辩证法,与新型城镇化、土地三项制度等改革任务统筹协调推进,大大增强了村级集体造血功能,有效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改革至今,晋江全市村级集体资产增长至62.68亿元,村均集体收入增至73.34万元,村集体收入超百万元的村(社区)有56个。2018年底,全市全面消除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低于5万元以下的薄弱村。2018年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773元,其中分红型财产性收入891元。
不搞“一刀切”,只要“切一刀”
农村集体产权不明,城乡要素无法自由流动,农民进城心不顺,资本下乡心不稳。2017年6月,晋江市被确定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国家级试点后,把改革的重点放在集体资产股份量化和股份权能实现上。
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以来的三十多年间,农村人口有增有减,有进有出,但集体资产的权属几乎未动。产权归属不清、成员界定不明、受益分配不顺……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个个都是“硬骨头”。
“我们改革的思路是,不搞‘一刀切’,只‘切一刀’。”晋江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李友加说。
对改革方案的规范性,“切一刀”。从制度设计之初,晋江就引进专业律师团队全程参与,通过建立“政府、村社、专家、律师”四位一体的工作推进机制,制定出台“1 11”的规范性文件,保证改革方案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对于保障群众权益这一改革前提,“切一刀”。在实施过程中,无论是清产核资、成员界定、股权配置,还是选择哪种改革形式、改革路径,都必须充分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明确改革中涉及重要方案、关键环节,必须经过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80%以上表决通过,并至少公示7天,无异议或者异议解决后方可实施。
今年春节,龙湖镇铺锦村倒石埔自然村村民许书令收到了经联社发放的2000元分红。和他一样的457名村民“股东”,都领到了各自的年终红包。
倒石埔村是个贫弱村,它的逆袭,就始自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2006年起,政府要建设服装产业园,村里抓住三次征迁的契机,将家庭户承包地、土地征迁补偿款都收归集体,建成了锦峰物流园出租给企业。2018年,晋江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号角吹响,村民们都举手赞成。结合这个自然村相对独立的实际村情,2018年7月18日成立了全省首家以自然村为单位的股份经济合作社。
“明晰股权,资产合资,运营规范,纳入镇里财务监管,我们都觉得心里更有底了。”许书令说,核清经营性资产价值2740万元,配置股份7100股,占总股份的75%。集体留存的25%收益,用来为村民缴纳失地养老保险,退休的村民每人每月可领取300多元退休金,如今村里已有60多名村民享受到此待遇。
不求“齐步走”,只要“向前走”
池店镇桥南社区是晋江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生动注脚。村转社区后,亟需新的经济载体承接原有村集体资产的管理和运营。2016年底,条件较成熟的华洲村和大洲村率先作为试点走上股份制改造之路。
“村民一听股份制改造,就说不要拿村集体收入去炒股票。”华洲村的村主任徐丹芳记得,由于时间仓促、宣传不到位、群众不了解等原因,第一次召开全村户代表投票的大会,就因为赞成票未到80%而未能表决通过改革方案。后来,在市、镇两级领导下,华洲村成立了改革领导小组和工作组,村两委、村监督小组成员、老人会理事成员、村退职主干、村民代表、党员等20多人参与其中。随后制定改革方案、进行资格认定、民主表决等各环节,均悉心听取村民意见。2017年5月,华洲村成立了股份经济联合社。
成员认定是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工作,涉及外嫁女、入赘婿和移居海外等20多种不同情况,工作繁杂琐碎。华洲村和大洲村改革几乎同时启动。在成员认定上,相邻的这两个村却采取了完全不同的“土办法”。
在优化股份量化和股权设置上,华洲村实行“生不增死不减”的静态管理,而大洲村则实行每10年调整一次的动态管理,实现“确权到人、发证到户、户内共享、社内流转、动静结合”。
“一方面要延续约定俗成的原则,村民比较认同。另一方面也要结合村情,才不至于造成新的遗留问题,更易于推动。”大洲村村主任林家平深有感触地说。
“我们按照‘一村一策’分类开展改革,动静结合,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最高准则。”晋江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许建林说。
通过改革,华洲村、大洲村解决了长达10多年的集体资产权属和股份量化的难题,为在实施城市拆迁改造的农村组建新型社区积累了经验。
不图“一时改”,着眼“长远利”
试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晋江不是最早,却创造出多项全省第一:颁发全省首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证明书,发放全省首笔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股权质押融资贷款,成立全省首个以自然村为单位的经联社。自2017年6月被确定为国家级试点后,两年多时间,晋江完成了两个百分百:截至2018年10月底,晋江市有经营性资产的197个村社,全部完成成员界定,机构成立等,完成率100%;没有经营性资产的186个村社,全部完成了成员界定,完成率100%。
通过改革,晋江激活了62.68亿元的农村集体资产,唤醒了“沉睡”的资源,实现了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改革“三变”。
每个月的5日,是晋江青阳街道阳光社区老人期待的一天。这一天,社区男性60周岁、女性58周岁以上老人都能到居委会领取600元的生活补贴。
群众得实惠,离不开阳光社区多年来探索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从上世纪90年代,社区将土地收归集体所有。到2008年,启动集体资产股份改制工作,在晋江率先开展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开启村经分离,最终完成全省首个股份经济联合社挂牌,阳光社区变身为市区最繁华活跃的现代社区,农民变股民,享受到集体经济的红利。
阳光社区党委书记王金聪晒出了家底:成立村集体经联社、村级投资公司,自营4家集体公司、入股5家合资企业,建成集体物业4万多平方米,社区集体经济年收入达2700多万元,居民人均纯收入达3万元。
晋江还创新探索股权质押担保,发放全省首笔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股权质押融资贷款,授信达4亿元的“农股贷”,让股权变现金,群众直接获利。
金井镇围头村是晋江较早成立村级经济联合社的村。村民谢侨隆因生意经营不景气遇到了资金短缺的难题,作为经联社的股民,去年通过股权质押,他获得了银行的20万元贷款。另有10位股民,也获得175万元贷款用于创业或者资金周转,切实解决了资金难题。
“股权质押融资,为围头村的乡村振兴计划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村支书洪水平说,围头村盘活了近300亩闲置土地用于景区建设和店面租赁,成功创建国家3A级景区,年接待游客150万人次,每年实现村集体收入300多万元。
相关新闻
-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闽侯样本:让土地释放更多新动能(2018-08-23 12:00:54)
- 闽侯12.8万多农民变股民(2018-08-23 11:57:18)
-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闽侯样本:让土地释放更多新动能(2018-08-21 23:04:11)
- 闽侯12.8万多农民变股民(2018-08-20 23: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