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延城,便捷服务触手可及
“智慧延平”项目自启动以来,大到生态监管、农业生产,小到市政井盖、垃圾桶的管理,为政府管理、市民服务、行业应用等提供数据共享服务
智慧延城,便捷服务触手可及
“你们看,有关职能部门通过这张图,就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全区30条重点小流域平台采集到的各个阶段水质情况数据,从而采取相应的有效管控措施。”
近日,在南平市“智慧延平”运营中心,项目承建方负责人黄丽虹在展示智慧生态的监测方式:“通过物联网设备监控全区30条小流域和相关污染源企业,建设了‘延平生态一张图’,提升了生态整治效率。”
大到生态监管、农业生产,小到市政井盖、垃圾桶的管理,从2017年开始,延平区启动“智慧延平”项目建设。该项目通过数据共享系统建立智慧城市大数据中心,延平区22个部门的专业化数据,形成了智慧延平的核心数据库,整合12345热线、民生110、生态、环保、农业、比硕停车等35个应用系统,为政府管理、市民服务、行业应用等方面提供数据共享服务。
智慧延平项目经理陈海介绍说,智慧延平通过物联网技术,在农业治污、生态环境、城市管理等方面开展了试点应用;通过物联网技术,布放115个智能井盖、5个智能垃圾桶,以及沼液监测设备、病虫监测设备、空气温湿度、土壤温湿度、硫化氢、pH值、二氧化碳、光照、性诱计测报仪等9类物联网设备,对接51辆环卫车辆数据、13辆区城管局执法车辆、10辆市执法局渣土车辆,通过物联网技术,实时采集相关检测数据,为城市运营提供更好、更有效的手段。
农业是延平区的主要产业之一,智慧农业通过NB-IOT、农业物联网等技术,对延平区内170家农企的主体分布情况、地理位置信息、企业详细信息等进行实时监控分析,为政府监督和农企管理提供便捷。在新天地花木合作社,种植珍贵百合花品种的大棚已实现智能化管理。利用物联网数据采集器与视频监控,管理者可以结合传感器设备实时获取温室大棚的环境数据,利用远程手机端操控。
“通过远程App控制农业物联网设备对温室大棚进行精准化管理,提升农业种植效率,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损失。”陈海说。
“温度高了,就打开风机开关降温,湿度不够,这里有自动水帘,可增加大棚内的湿度。从事农业这么多年,从来没有这么精准过。”延平区王台镇新天地花木专业合作社花农黄冬文,自从两年前合作社成为延平区智慧农业云平台试点之一,触摸到智慧农业后,爱不释手。
延平主城区面积约3.8平方公里,人口近30万。为解决城市部分区域“脏乱差”的管理问题,2018年,延平区进一步探索创新,“收编”部分环卫工人为城管“路段长”。借力区里已建成的智慧延平平台,引入“智慧城管”,给每个环卫工人配备“城管通”,可方便及时联系执法人员,及时取证、定点报告、快速处罚。
陈海说,就连不起眼的窨井盖、垃圾桶,也通过物联网技术和前端传感器设备“智慧”起来。目前,延平区对市政主干道窨井盖进行了智能监管,一旦窨井盖有异常,系统就会自动告警,市政人员接到消息后能够在短时间内到现场解决问题。
“智慧延平的运营管理中,通过建立市民热线、手机App、PC端等事件来源渠道,并对这些渠道进行整合,在组织架构上,通过智慧延平运营管理中心,建立信息传递和组织指挥中心、街镇、社区(村、居)三级‘纵向到底’和区各部门各单位‘横向到边’的运行体系,形成情况报知、搜集、处置、考评全程跟踪监控的运行模式,实现信息获知‘耳聪目明’和事件处理‘眼疾手快’的指挥手段。”黄丽虹说。
据了解,“智慧延平”一期项目建设既注重延平城市建设的个性和特色,更注重将人的实际需求作为顶层设计,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更多地改变管理,实现城市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提升城市生活的便捷化、高效化,达到更惠民、便民、慧民的目的。延平将继续推进“智慧延平”建设工程二期、三期,打造智慧、生态、宜居的城市。
(记者 赵锦飞 通讯员 詹国兵)
- 这项大赛,宁德企业获评“年度最具潜力企业”(2024-06-03 17:34:00)
- 数字浪潮中的“国家队”(2024-06-03 11:22:00)
- 乘势而上 全数前进——平潭不断加快建设新型智慧城市步伐(2024-05-29 09:25:20)
- 6个关键词回顾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2024-05-29 08:23:12)
- 18家数字峰会品牌合作企业获奖(2024-05-28 08:05:50)
- “参加”古田会议、畅游数字故宫 关键领域新科技让梦想照进现实(2024-05-28 08:02:53)
- 展示数字省域建设经验 四个主宾省精彩各不同(2024-05-28 07:58:20)
- 从峰会现场“出发”的旅行(2024-05-28 07:51:54)
- 闽清县组织参观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成果展(2024-05-27 09:27:57)
- 聚焦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数智”点亮中国(2024-05-27 08:59:31)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福州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福州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福州新闻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