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州高新区移风易俗工作深入人心
双龙村老人会副会长陈友信(左一)宣传移风易俗。
福州日报记者 谢星星 蒋雅琛 池远 通讯员 汪永辉 提供
又见一年春草绿,梨花风起清明时。刚刚过去的清明节,福州高新区遍吹文明新风,绿色祭扫成为大家自觉主动的行为。
清明节只是高新区开展移风易俗工作的一个缩影,2017年以来,高新区结合区域实际,把推进移风易俗工作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的必然要求,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作为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举措。
从“做半旦比阔气”“红白事比排场”陋习盛行,到“自觉简办不办”“做公益扶贫济困”新风扑面,一场从“我”做起的革故鼎新在高新区全面铺开。这场行动中,一个个“我”的自觉行动,最终转化为“我们”的齐心协力,书写出动人的文明新篇章。
拗九节时,高新区开展移风易俗主题宣讲。
党员干部“我垂范”
在高新区南屿镇,“半旦”由来已久。“俗话说‘九月起,不买米’,为做‘半旦’,家家户户摆宴席,有的甚至摆几十桌,铺张浪费、攀比斗富的风气使原来淳朴的节日变了味。”高新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大操大办之风必须刹!但传统节日习俗根深蒂固,从哪里下手呢?高新区抓住第一关键——党员干部,以党风政风带动社风民风转变。
“带头抵制大操大办,主动做到不吃请、不请吃、不收礼、不送礼、不发礼……”早在2017年,党员干部带头移风易俗反对歪风陋习的硬性要求,就下达给高新区全体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
“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我们自己不行动,群众怎么会接受?”南屿镇双龙村党支部书记黄建新决心一改陋习,率先垂范,每年不操办“半旦”,并将开销主动捐出做公益。同时,黄建新还是村里推行“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首倡者。去年,黄建新的母亲去世,全家积极响应移风易俗,办了一场简单又不失礼节的丧事,刷新了村民对传统习俗的认知——原来少花钱也可以办成事儿。
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党员干部积极参与。双龙村共有党员78名,人人都主动做移风易俗的践行者、引领者、宣传者。村干部陈则丘是村里有名的孝子,过去每逢父亲寿诞都会宴请亲朋好友,每次操办二三十桌,每桌花费3000多元,一场宴席得花费六七万元。现在,陈则丘响应号召,带头简办父亲的寿宴,仅自家人齐聚一桌为老人祝寿。
双龙村村书记(左)、干部宣传移风易俗。
乡贤人士“我助力”
抓住关键还不够,乘势而上广泛铺开更重要。在双龙村,老人会的乡贤成为移风易俗工作深入人心的有效推动力。
“做‘半旦’是我们这个地方千百年来的传统习俗,短时间内要全面改变村民的思想不容易,要循序渐进,以文化引领取代单纯的宣传教育。”作为村里有名望的乡贤,双龙村老人会会长陈仰振、副会长陈友信等带头加入了移风易俗劝导队。
陈友信说,全村老人会有会员600人左右,每次开大会时他都和会员代表一起现身说法。不仅如此,陈友信等人还常常和村干部走家入户,分发宣传单、生动讲故事、激情讲道理。“我们也是老人,将心比心和大家倡导移风易俗,给子女减轻负担,为村里多做公益,大家慢慢都听进去了。”
去年,村民老林的母亲去世,享年101岁。老林是个孝子,母亲又是百岁老人,本来计划大操大办丧事。“我们一听说,第一时间去他家劝说。”陈友信说,最后老林选择了简单操办,还主动加入了移风易俗劝导队。
今年,陈友信80岁了,他早早就决定生日不能大办,计划全家人一起简单吃饭庆祝。这样的新思想也被越来越多老人接受,今年90岁的村民程细妹也打算追随陈友信的步伐。“现在过生日很简单,一碗面一个蛋就行了,不像以前那样非要请客摆酒席啦。”程细妹说。
“群众都非常欢迎、非常支持,因为移风易俗给大家减轻了思想负担、经济负担,大家都说政府办了一件大实事。”陈友信高兴地说。
相关新闻
- 福州早知道(4月8日)(2019-04-08 08:46:20)
- 用上物联网和大数据 琅岐岛的“聪明”超出你想象(2019-04-08 08:11:34)
- 羊蹄甲花香榕城(2019-04-08 08:02:06)
- “五通”先行先试 福州自贸片区加速“海丝”开放合作(2019-04-08 07:58:58)
- 闽台文化交流大戏《盛宴》福州上演(2019-04-08 07:54:23)
- 晋安紫新社区有了党员护河队 共护一河碧波(2019-04-08 07:47:00)
- 闽商大讲堂在福州举办(2019-04-08 07:43:40)
- 福州东百中心:换挡升级,老商圈换了新面孔(2019-04-08 07:42:04)
- 福州罗源:欢歌“三月三”(2019-04-08 07:40:32)
- “佛跳墙”要“跳槽”?业内人士建议制定行业标准(2019-04-08 07:34:47)
- 本月起福州四城区新建住宅全面推行“智慧泵房”(2019-04-08 07:28:26)
- 福州99路公交司机热心“捡”回走失老人(2019-04-08 07: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