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新时代改革引领者习近平

2018-12-17 22:55:33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12月17日电 题:新时代改革引领者习近平

  新华社记者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王珺是《习近平改革开放思想研究》一书的副主编和主要撰稿人。当记者采访他时,他展示了研究团队为写作此书搜集的资料。

  “习近平是一个全身心扑在改革开放上的人。”他说。

  2018年,中国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习近平担负着把邓小平开创的改革开放事业推向前进的重任。

  10月底,他又一次来到广东,在深圳莲花山下一个改革开放展览馆中流连一个多小时,并在一幅画作前驻足。

  上世纪80年代,这幅画中的标语牌竖立在深圳蛇口工业区,激励改革开放的开拓者们以争分夺秒、讲求效益的精神,创造经济社会发展的奇迹。

  习近平说:“再一次来到深圳,再次来到广东,我们就是要在这里向世界宣示:中国改革开放永不停步!下一个40年的中国,定当有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成就!”

  6年前,习近平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时,中国进入了改革深水区。有海外舆论称,领导改革的中国共产党面临严峻挑战。

  王珺说,习近平顶住重重压力推进改革,取得了瞩目成绩。

  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并在2017年实现2011年以来首次增速回升,达到6.9%,远高于3.7%的世界经济增速。

  6年来,中国创造了7000多万人的新增就业,比英国人口还要多。

  2018年,中国中等收入人数达到4亿,形成世界上最大的消费群体之一。

  海外舆论称,习近平是“一位远见卓识的改革家”、“中国新一轮革新的中心人物”、“为中国未来修建一条独特道路的严肃认真的改革者”,他“清晰的改革目标激励着整个民族”,“‘习式改革’对整个世界都有正面示范效应”。

  一、出身革命家庭,改革坚定不移

  中国改革开放始于1978年。习近平那时正在清华大学化工系学习。他的父亲习仲勋在广东担任第一书记。

  习仲勋对改革满怀渴望,他向邓小平要“先走一步”的“尚方宝剑”,请求建立经济特区,为改革“杀出一条血路”。

  父亲的胆略和担当影响了习近平。

  上世纪80年代初,习仲勋从广东调回中央,前往河北正定工作的习近平也开始了改革探索。他看到南方一些地方正推行农业“大包干”,就在正定做试点,在河北省开了先河。

  习近平在县委书记任上深知改革不易。有一次他说,我们的改革存在不系统、不配套的问题,突出表现是“中间梗阻”。他在正定推进干部制度改革,把一批想干事能干事的人选拔出来。

  习近平在其他省市任职,也以改革者形象著称。他在宁德倡导“弱鸟先飞”,在厦门实行“放水养鱼”,在福州开创“马上就办”;在浙江提出“八八战略”;在上海力推“长三角一体化”。

  美国学者库恩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习近平来自一个改革者的家庭。更为重要的是,他本人就是一位坚定的改革者——我知道这一点是因为2005年和2006年我在杭州拜会了习近平,他当时就跟我们谈到全面改革的重要性。”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施芝鸿说,习近平的改革,来自他的经历,来自他的从政。他经历过“文革”,正反两方面对比以后,他就明白,老路走不下去。他的思考跟邓小平是一致的。

  2012年,习近平在回顾改革开放历程时说,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指导我们党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我们国家要取得今天的发展成就是不可想象的。可以说,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

  习近平在地方的改革思想和实践,辑录在《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之江新语》等书中。观察者认为,这正是新时代中国全面改革诸多设计的渊源。

  二、设计“第五个现代化”,更高举起改革大旗

  2012年11月15日,刚刚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对中外记者说:“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这时,习近平坚定宣示了要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的决心。

  而习近平清楚地知道,他面对的是何等困难,皆大欢喜的改革都改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他执掌的新一轮改革,必定要“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

  上任后的首次出京考察,习近平选择了邓小平1992年“南巡”时到过的广东。著名的“南方谈话”曾推动改革开放实现新跨越。

  在深圳,习近平瞻仰了邓小平铜像。他说,“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英国《金融时报》评论,习近平不是第一个谈论需要改革的中国领导人,但他在考察中发表讲话的调子比以前更加有力。日本《外交学者》杂志网站说,习近平将自己坚定地置于改革者一边。

  一个月后,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说出了那句被广为传播的话:“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在习近平看来,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为了让改革顺利推进,习近平提出“鞋论”——鞋子合不合脚,只有穿鞋的人自己才知道;要改的必须改,不改的就是不能改;新一轮改革不追求廉价掌声。

  习近平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被称作“第五个现代化”。

  面对新的复杂形势,习近平构建了一套独特的改革方法论:要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全局和局部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要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何毅亭说,习近平改革思想是一个层次分明、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科学回答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怎样全面深化改革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理论。

  施芝鸿说,习近平为全面深化改革确定的总目标,既指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和道路,又清晰勾画了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路线图、时间表。

  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郑永年说,习近平回答了新一轮改革谁来改、改什么、如何改的问题,在改革开放40年后,他进一步推动完成制度建设的使命。

  在习近平主持下,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制定全面深化改革7年时间表,出台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改革方案,涉及从经济到政治、从社会到文化、从生态到外交等各个方面。

  中国的全面深化改革引发关注。有海外舆论称“习式改革”为中国漫长而惊人的崛起注入新动力。

  从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确立全面依法治国路线图,到十八届五中全会诠释五大发展理念,再到十九大报告绘制现代化“两步走”战略,全面深化改革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突出亮点,习近平也成为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领航者。

  三、挂帅出征,以实干精神推动全面改革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习近平担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后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成立,仍由习近平挂帅。

  习近平领衔的,还有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中央财经委员会等。

  一位参与改革决策的人士说,新一轮改革强化了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这有利于破除“中梗阻”。

  “习近平领导多个小组,接触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实际工作者和一线领导者,和他们面对面讨论,了解到更多实际情况,从而让决策更加‘上接天线、下接地气’。”这位人士说。

  权威人士透露,总书记认真审阅重大改革方案的每一稿,逐字逐句亲笔修改。

  许多重大改革举措由习近平本人拍板。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而自1992年中共十四大以后提的一直是“基础性作用”。讨论时,有人认为新提法跨越太大,建议暂缓,最后是习近平拍板定论,实现了重大理论突破。

  参与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起草的一位学者回忆说:“没有习近平下决心,很多重大改革是难以出来的。”

  13亿多中国人的身份长期被户籍制度分隔在城乡两端。习近平率领发起史无前例的户籍改革,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性质区分,为城乡一体化打开大门。

  国企改革被认为是重中之重和难中之难。习近平把混合所有制作为国企改革重要突破口,使亟待提高效率的国企加速融入现代化经济体系。同时,他鼓励民营企业依法进入更多领域,引入非国有资本参与国企改革。

  在计划生育政策实行多年的基础上,习近平敏锐抓住重大时机,推动出台全面两孩政策,在关键节点改善中国人口结构,受到全社会广泛赞誉。

  公款吃喝浪费的积弊,被很多人认为是无法解决的难题。习近平倡导制度建设和机制改革,在不长的时间里遏止住了这一歪风。

  在中国的生态屏障秦岭,官商勾结,滥盖别墅,违背绿色发展理念。习近平亲自督战,多次批示,剑指利益固化藩篱和官僚主义恶疾。

  习近平说:“党和人民需要我们献身的时候,我们都要毫不犹豫挺身而出,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习近平经常对干部们讲:“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这个比喻讲的是改革要看准目标、真抓实干、锲而不舍。

  中共十八大至十九大之间,习近平到基层考察50次、累计151天,这既是对改革的访查和调研,又是对改革的宣讲和推动。

  在习近平带头“撸起袖子加油干”的鼓舞下,许多大胆的改革在基层开展起来。

  西南交通大学的管理者们正在进行一项创新试验:让科研人员享有部分职务发明的专利权,而之前所有专利只属于单位。如果说40年前小岗村“包产到户”的突破,解决了农民吃不饱饭的难题,那么西南交大的尝试,则是在探索进一步释放科研人员的创造积极性。

  6年来,改革在各个领域扎实推进,不断突破:

  ——立足经济新常态的判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

  ——加大经济体制改革力度,进一步划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确保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把创新驱动发展确定为新时代改革的重大战略并着力实施,中国向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加速迈进;

  ——掀起大规模“反腐风暴”,从“胶着状态”到形成“压倒性态势”,这既是改革一部分,也为进一步改革创造条件;

  ——集中推出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这一“牵一发而动全身、投一石而激千层浪的重大改革举措”;

  ——成立国家监察委员会,这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标志性成果;

  ——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推动落实全面依法治国方略;

  ——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改变意识形态管理薄弱的局面,加强了党对改革的全面领导力;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促进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的良性循环,夯实人民的获得感;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以改革促进公平正义;

  ——建设美丽中国,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现跨越式突破;

  ——领导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国防和军队改革,完成中国军队彻底重塑;

  ……

  中共十八大后5年间,中国出台1500多项改革举措。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158项改革举措。

  在2018年的新年贺词中,习近平吹响改革再出发号角:“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

  一年里,从南海到长江,从山东到东北,从深圳到上海,习近平风尘仆仆,马不停蹄,都在部署改革新政,指挥对外开放。

  库恩认为,习近平担任总书记以来,中国共产党加快推进各领域改革,“强势反腐是改革,依法治国是改革,脱贫攻坚是改革,重组军队是改革,党政机构改革也是一项重大改革。”他说,作为改革者,习近平留下的最大印记是他推动改革的广阔度和全面性。

  施芝鸿说,在新时代,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规律性认识的把握,比改革开放以来任何时期都更加全面。改革正进一步触及深层次利益格局的调整和制度体系的变革。

  王珺说,习近平面对新的时代形势和课题,作出包括社会主要矛盾发生重大改变等一系列新判断,构建起改革开放的一整套新范式和新秩序,以排山倒海之势推进“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在解决以前难以解决的许多问题上取得重大突破。

【责任编辑:陈颖】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