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女子蔡红亨与梅花古城
传授刺绣技艺 救助当地渔民
奇女子蔡红亨与梅花古城
▲梅花古城全貌。
谁道琉球无绝色,龙袍入贡秀精工。
梅花懿德夫人祀,普度苍生苦海中。
这首诗是《琉球十八咏》的第十七首,讲述琉球蔡夫人绣工精湛,死后成神普度苍生的故事。
在长乐梅花古城,有数百年历史的蔡夫人庙至今香火鼎盛,向后人讲述着奇女子蔡红亨与梅花古城的不解之缘。
绣工精湛 被万历皇帝召见
蔡红亨的事迹虽然不见正史记载,但在清代何求所著的《闽都别记》中,琉球、长乐梅花等地的蔡氏族谱里,以及民间的故事传说中都很丰富。
根据这些史料记载,蔡红亨是琉球人,生活在明代万历年间,先祖蔡茁是入琉球“闽人三十六姓”之一。《闽都别记》第276回载:“选定蔡茁等十八姓之人,由闽下船,开至琉球,封尚巴志为琉球国中山王,并赐蔡茁等十八姓为大夫等官,配以夷女,各姓传代,子孙世袭。”到了蔡红亨这一代,已经从明洪武到万历,过去了两三百年。据记载,蔡红亨的父亲蔡金城,任琉球国耳目大夫。
琉球多部蔡氏家谱均记载,蔡红亨绣工精湛,她的刺绣(一说龙袍)作为贡品,进贡给当时的万历皇帝。万历皇帝见到后龙颜大悦,想见一下蔡红亨,便召她进京面圣。
蔡夫人庙大门。
一条“红裙” 至今绣“梅花”
蔡红亨绣工精湛,在长乐梅花古城也有传说和技艺流传。
梅花镇有句古话叫“有办无办镜箱(梳妆台)便桶(马桶)铁铁硬,多穷多富红裙不放”。意思是说,梅花镇女子出嫁时,不论穷富,嫁妆里一定有一条精致的刺绣红裙。
几百年过去,红裙仍在梅花镇女子的嫁妆里。2021年,“梅花刺绣红裙手工技艺”被评为福州市级非遗,梅花镇女子都知道这是蔡夫人(蔡红亨)所授技艺。
蔡红亨如何到梅花镇传授刺绣技艺?梅花镇的民间传说和《闽都别记》有着合理的解释。
《闽都别记》记载,蔡红亨受万历皇帝召见,自琉球入闽,从长乐梅花登岸,“至闽界长乐地方,船泊梅花道头”。“梅花道头”就是梅花古城当年的梅花港,梅花港现在仍在使用。
由于先祖蔡茁是长乐人,蔡红亨登岸后与梅花镇蔡氏族人续族谱,发现竟是同宗且蔡红亨辈分较高,当地人称她为姑姑,后世尊称她为姑婆(姑奶奶)。
认祖归宗后,福州“柔远驿”传下蔡红亨暂缓进京的通知,她便长住梅花镇,和渔乡姐妹日夜相处,结下深厚情谊。同时,她把自己的刺绣绝技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众姐妹,教她们绣嫁衣、绣被帐、绣手帕,梅花刺绣从此名闻遐迩并代代相传。
如今的蔡夫人庙隔壁有一处礁石酷似田螺,人称田螺礁。现在田螺礁旁立着一块牌子,记载了蔡红亨在此成仙的故事。据记载,有一天蔡红亨在梦中,有神人在她手掌上写下“东涌起风沙,得道在梅花。罗白与金舍,相逢总一家”。蔡红亨喜欢到田螺礁附近散步观海,一天清晨,她发现“雾海罗白,金舍倒影,气候反常”。凭借着对气象的感知,她赶紧吹响海螺,发出风暴警示。很快,罕见的风灾袭来。因为蔡红亨及时示警,梅花镇几十艘渔船得救了。不幸的是,蔡红亨却倒了下去。
另一种传说是,蔡红亨病逝于梅花镇。乡人为了让她能魂归故土,计划将她葬于“日见千帆过,夜望故里灯”的东隅山阳。当灵柩抬上海滩,准备在田螺礁前祭祀时,突然间雷电交加,风雨大作,顷刻间灵柩就不见了踪迹。此后,田螺礁改称“姑婆洞”。
蔡红亨神像。
感其恩德 乡人建“姑婆宫”
传说万历皇帝得知蔡红亨香消玉殒的奇事后,下旨册封她为“精巧妙明懿德夫人”。乡人感其传授刺绣技艺之恩、教化渔民之德,建“姑婆宫”常年祭祀。至今梅花镇民间还传诵着“蔡夫人头梳螺鬓骑马登山”的民谣。
后来,乡人认为该庙很灵验,加上受蔡夫人成仙传说的影响,多年来信众不绝。在清朝,每月福建布政司都会发赐庙米几斗,成为定例。
现存于长乐梅花镇梅西村的蔡夫人庙,门额上书“懿德夫人”,横额书“琉球国蔡仙府”,左右联为“梅花古迹明如镜,螺洞得道蔡夫人”,殿前横额题“琉球国蔡夫人”。
“琉球国蔡夫人庙”是梅花古镇海丝文化的核心点,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重要贡献,琉球国蔡氏后裔以及众多日本学者都曾来此研学。
梅花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全力提升梅花古镇作为历史文化名镇的文化价值,利用独特的资源和优势,立足“琉球国蔡夫人庙”,联合政府及社会各方力量,保护和发扬梅花古镇海丝文化,为共建“一带一路”奉献梅花力量。
□长乐时讯
●近日,“全国忠义名村”长乐猴屿乡象屿村忠义文化园正式开放。猴屿乡以此为载体,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推动爱国侨乡高质量发展。
●近日,闽江河口湿地生态景观提升工程全面启动,串联老城区和滨海新城重要文化旅游景区、海丝文化、船政文化、海防文化等要素,讲好福州故事。
●近日,福建省商务厅公布2023年“闽菜馆”授权企业名单,长乐的福建国惠大酒店、福建天一酒店两家星级宾馆上榜。
●1月24日,长乐区2024年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集中活动在潭头镇克凤村克镇允启文化中心举行,提供文化、科技、卫生等多方面服务,把关心和温暖带到群众身边。
唐青釉三足鐎斗。
长乐至宝
唐青釉三足鐎斗
唐青釉三足鐎(jiāo)斗,长乐区博物馆藏。
鐎斗是一种底有三足、旁有持柄的器皿,流行于两汉和魏晋时期,至唐宋逐渐消失。
关于它的起源和用途,一直有很多说法,有人认为它是温酒器,也有人认为是敲击警众的器皿,还有人说是煮茶的用具。
(记者 徐文宇/文 石美祥/摄)
- 昇山聂氏春祭 再现满族传统文化(2024-02-26 08:16:20)
- 福州首个东方美学艺术市集开市(2024-02-26 08:08:34)
- 福清海丝文化展圆满闭幕 3天近10万人探访“融行丝路”(2024-02-26 07:45:20)
- 老“游神”迎来“00后”拥趸(2024-02-25 15:00:42)
- 再+1!福州拥有三个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啦(2024-02-25 15:00:24)
- 央视两次聚焦!侯官文化节系列活动圆满收官(2024-02-25 10:26:20)
- 万人赶圩!2024闽清“十八坂”商贸文化旅游节即将盛大开幕!(2024-02-24 21:36:49)
- 《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第三季)第七集:时代前进的号角(2024-02-24 12:36:26)
- 【网络中国节·元宵】晋安推介新春旅游路线(2024-02-24 08:42:54)
- 【网络中国节·元宵】福州:欢喜品福味 和乐庆佳节(2024-02-24 08:38:38)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福州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福州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福州新闻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