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闽都大家 >> 历史大家

闽都大家系列报道之八十四

“一代大师”林元康:与石为友相伴终生,德艺双馨心系传承

发布时间:2017-10-07 13:02:28  来源:福州新闻网  作者:邱陵

“一代大师”林元康:与石为友相伴终生,德艺双馨心系传承

1975年初,福州雕刻厂成立由林元康、林延良、郭功森、林寿煁、林发述、施宝霖等组成的《长征组雕》创作小组。

  创新题材,谱写辉煌

  林元康在艺术道路上永不满足,他在提升精湛技艺的同时不忘创新,并就此拓宽了寿山石雕刻题材之路。

  上世纪五十年代,石雕厂新进一批虎岗石,待所有成品出厂后,还剩三十几担的角料零落在车间。林元康看着这些细小的石料,想到它们可能被当做垃圾倒掉,很是心急。

  一天,正蹲在石料旁边挑拣石头的林元康突然灵光一闪,利用这些石头做成面具不是很形象吗?于是他马上动手,依着石头的形状做成了各式各样的面具。作品一经推出,因其独特的造型和创意,引来各路商贾、藏家纷纷前来抢购。作品还获得了福建省工业厅文化局“个人创作奖”。

“一代大师”林元康:与石为友相伴终生,德艺双馨心系传承

《祝寿图》桃花高山石

  1960年,林元康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厂里为数不多的党员之一。年轻而又富有创新精神的他,还担任工厂创新小组的组长。

  197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40周年,工厂决定将这不平凡的意义赋予到寿山石雕上。这就是后来轰动一时的《长征组雕》,现已收藏在中国军事博物馆中。

“一代大师”林元康:与石为友相伴终生,德艺双馨心系传承

林元康在福建龙岩写生

  为创作《长征组雕》,厂里成立了创作小组,林元康担任组长。创作小组的成员除了林元康,还有林延良、郭功森、林寿煁、林发述、施宝霖等五人。

  在制作第一部泥稿的时候,由于缺乏感性知识,导致初稿漏洞百出,有多处都是以福州的山水取而代之。参加过长征的军区首长前来审看时,建议他们进行实地考察。于是,他们重走长征路,先后来到遵义、泸定桥、延安等地体验生活,瞻仰革命圣地,访问了当时的老红军和老赤卫队员。

“一代大师”林元康:与石为友相伴终生,德艺双馨心系传承

1955年“福州市郊区寿山石刻生产小组”旧址

  从天泉县乘车到二郎山,一路山势险峻。天气寒冷,上山的路又非常陡峭。林元康等人是在下午三点的时候到达泸定镇的,往那泸定桥下一看,大渡河水从雪山上流下来,透着一股冰凉的寒意。

  第二天他们上桥,郭功森打头阵,可刚走两步便蹲下不敢走了。林元康走了两步也没胆子再往前走了。后来,当地的向导跟他们说,走泸定桥是向上看,一脚跟一脚向前走。有了向导的指引,他们才慢慢地放胆走了过去。过桥到了观音楼,旁边也只有一条河和一条小路,十分陡峭。光是这短短的走泸定桥,他们便被红军英勇的精神深深地折服了。

“一代大师”林元康:与石为友相伴终生,德艺双馨心系传承

遵义会议旧址留影

  一路上,林元康写生、拍照和收集资料,增加了许多感性的认识,明确了创作《长征组雕》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由于熟悉了生活环境,作品中的山川河流、树木花草以及人物的精神面貌也刻画得生动了起来。

  途中,为了赶时间,他们常常都忘记吃饭,就连乘火车都是站着挤着,加班加点、夜以继日地进行创作,最终提前了一个月零二十天全面完成了创作任务。

“一代大师”林元康:与石为友相伴终生,德艺双馨心系传承

夫妻合影

  《长征组雕》包括林寿煁的《遵义》、林元康的《巧渡金沙江》、林廷良的《飞夺泸定桥》、郭功森的《爬雪山》、施宝霖的《突破腊子口》、《过草地》和林发述的《延安》。艺人们用自己的双手,以寿山石雕艺术为载体,为红军长征树起了一座伟大的丰碑。

  该组雕巧妙地把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也开创了用石雕表现革命历史题材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