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大家系列报道之八十
“拓荒牛”吴启瑶:纵情水彩绘河山,矢志不渝探工美
吴启瑶青年时代的照片。
十岁丧父,十四岁成为最年轻的小学校长
1899年,满清王朝风雨飘摇。这一年的6月,吴启瑶降生在福清音西镇玉塘村,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
“山穷栽松柏,家贫要读书。”在这偏僻的乡村田野,参加科举考试并入选的父亲知道,唯有读书能改变世代贫穷的命运,作为清末维新运动的热心人士,父亲在种桑养蚕的同时,还创办了玉塘小学,自任校长,在村里享有很高的威望。
在吴启瑶7岁的时候,他进入玉塘小学开始读书,既读新编的教科书,也读四书五经等古典书籍。然而好景不长,1909年,一场鼠疫夺去了年仅32岁的父亲的性命。这一年,吴启瑶十岁。
家中顶梁柱的轰然倒塌,让这个家庭陷入巨大的困境:母亲是个目不识字的家庭主妇,妹妹才七岁,弟弟刚刚出生几个月,嗷嗷待哺。作为长子的吴启瑶,不得不早作打算,如何才能扛起生活的重担。
在大伯父的帮助下,他来到其任教的福清县立高等小学读书。三年后,小学毕业的他回到父亲当年创办的玉塘小学,担任教员。由于无人管理,在父亲过世后,教员纷纷离开,学校几乎成为空壳,就这样,十四岁的他又成了最年轻的小学校长,独立承担起学校的各种事务。
“这所学校的工资收入全靠学生的学费,很不固定,一年到头,少的时候就二、三十元,多的时候也不过六、七十元。”吴启瑶的女儿、今年80岁的林云钦回忆,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了七年,或许父亲后来对教育事业矢志不渝,和少年时期当过校长有关,这是他的育人初心。
1920年,吴启瑶离开家乡来到福州,进入福建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他在日记里写道:“这是我进入城市,投入知识分子队伍的第一步。”得来不易的宝贵机会,让吴启瑶废寝忘食地学习,在学校的五年里,面对名目繁多的考试,他次次考得第一,还利用课余时间创办平民夜校,经常往返十多里路到城外教农民读书识字。
因为小时候苦过,参加工作以后,吴启瑶始终勤俭节约,恨不得一分钱掰成两瓣花,这一生活习惯保持终生。林云钦回忆,有时候,父亲工作到深夜,肚子饿得咕咕叫,又不舍得放下手头的事情,就让她去下一碗面,沥干了水,捞上来盛在小碟里,舀两勺白糖,搅一搅,就对付过去了。“我还说他呢,这样拌面没味道,怎么能吃得下去,可他说在日本留学期间,为省钱,都这么吃呢。”林云钦说。
可是,对待家乡的贫困学生,吴启瑶却十分慷慨,将不多的薪水分给了他们。邻村有位乡人,曾在日本向穷困潦倒的吴启瑶伸出援手,资助他读完学业。吴启瑶感恩在心,两人一同返乡后,这位乡人投资生意失败,他毅然从薪水里划出一部分,每个月交给老乡,还侍奉至终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