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闽都大家 >> 当代大家

闽都大家系列报道之七十二

“耕夫”陈苏:深耕群众文化“沃土” 播撒民间文艺“种子”

发布时间:2017-08-15 18:19:47  来源:福州新闻网

“耕夫”陈苏:深耕群众文化“沃土” 播撒民间文艺“种子”

陈苏

  深思如何让福州话等本土文化“妩媚”

  “承启斯文”传承谦卑等优秀品质

  “福州有两千多年的建城史,福州的文化博大精深,而民间的文艺,如谚语、谜语、童谣等更是真正冒着热气,沾染泥土味,体现浓郁福州味道的文化精髓,若不加以保护,子孙后代若干年后只能去博物馆参观了。”陈苏说。

  退休后陈苏一直都很关心闽都文化的发展。他家客厅就挂着大大的木刻楹联,映入眼帘的是林则徐的著名诗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对于许多带有浓郁“福州制造”标志的民间文艺形式濒临失传的窘境,让陈苏时感清醒。

  最近几年返乡探亲遇到的事,深深刺痛了陈苏。原来,陈苏隔段时间都会回到祖上曾世代生活的老家——仓山区螺洲镇的天福村。由于城市发展快,离开20多年后回来,陈苏认不得路,不得不求助路人。但是当他用福州话问了几个路人,回复的口音多是“四川话、江西话”。为此,陈苏还特意找了几个上了年纪,看起来像“本地人”的路人询问,却未果。

  “连问路都难了,福州文化的根在哪里?还在吗?”陈苏不禁思考。据他了解,那个村庄当地人只有400多人,而外来务工人员却有4000多人。

“耕夫”陈苏:深耕群众文化“沃土” 播撒民间文艺“种子”

陈苏主编的《采风马祖》

  伴随着福州城市化展,越来越多外地文化,如“四川话、湖南话、江西话”等涌入福州人的耳根,“川菜、湘菜、东北菜”等抢占福州人的味蕾。外来文化的“侵袭”,“倒逼”着对本土民间文化的保护迫在眉睫。

  “越是乡土、越是民俗的东西,越有生命力,越有发展前景。”他说,到福州来旅游,更多是希望感受到这里是福州。那拿什么感受呢?当然是福州最有乡土味的东西,如福州话、闽菜等福州元素。

  他建议,福州人应该要强调地域文化,使外乡人觉得福州话等福州本土文化很“妩媚”,“妩媚”是福州话的汉字直译,含义为“有趣,有意思”。这样就会让他们主动学习,就像学“粤语、闽南语”。然后,让其主动融入福州文化,最终爱上福州,成为“新福州人”,共同建设福州。

  他还建议道:精炼闽都文化内涵。他说,为什么福州人不能像“湖南人,敢为天下先”“闽南人,爱拼才会赢”那样,用简要几个字概括?许多学术研究对闽都文化的定义太冗繁,既不好记也不好推广,应精炼。

  时光如水。一眨眼,他已退休7年。但他放不下的仍是闽都文化。一件事让他记忆犹新。他说:小时候每当在家里说到“我”时,父亲说:什么我!我!小孩不礼貌。应改说“奴”!他对长辈,妇女,都谦“奴”或者 “人”。

  “应该说,这只是福州谦卑文化的一角。福州要做好“斯文文化”的传承。“他说,福州人有着内敛、谦卑、低调的品质,这是很难得的宝贵的品德,值得提倡发扬。而他这个文化战线上的“老兵”,一定会坚守岗位,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耕夫”陈苏:深耕群众文化“沃土” 播撒民间文艺“种子”

陈苏主编《福州市群众文化论文集研究与探索》

  【代表作品】

  作为福州知名民俗专家,著有《采风马祖》《精妙谜语》《谜府群玉》《百姓灯谜》《福州市群众文化论文集<研究与探索>》《闽都慈善群英大典》;主持编辑了《<闽都别记>与闽都文化研究文集》;参与编辑了《奥林匹克运动会邮票集》图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邮票全集》《邓小平邮票全集》《闽都橄榄文化》《海峡文人剪纸精翠》。论文《民间艺术仍然是城乡文化的基本构架》,于2001年获国家文化部群众文化科研成果---全国第十一届群星奖。撰写各种邮文丶文史资料30余万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