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大家系列报道之二十四
“文化拾荒者”林山:醉心探求闽都文化厚重底蕴 乐当“虾油味”乡愁传播大使
【人物名片】
林山,笔名山雨,开设博客取名“山雨流芳”。林山1956年出生于福州,高中毕业后,招工进了福建省地质五队,在野外地质普查中当了两年钻工;1978年考入厦门大学中文系,1982年毕业后进入福州无线电二厂;其后,先后在市委政策研究室、福州日报社、市文联和市社科联工作。林山是著名文史研究专家,不遗余力地宣传推介源远流长、极富地域特色的闽都文化。
林山在《人民日报》《中国第三产业》《散文诗世界》《福建日报》《福建文学》等地市级以上报刊发表文学作品500多篇。林山兼任中外散文诗学会副主席,中国阅读学研究会副会长,福建省楹联学会、福州市闽都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福州市传统文化促进会会长。
福州新闻网记者 邱陵
林山
冬日的暖阳普照大地。沿着乌山古道拾级而上,在花木掩映处,推开一扇厚重的木门,顺着楼梯寻至二楼的房间,只见林山正坐电脑屏幕前码字。见到来客,他起身相迎,“来杯茉莉花茶吧,这可是咱们春天的味道。”亲切随和,毫无架子,令人如沐春风。
去年,林山刚从福州市社科联主席的岗位上卸任,现在的办公场所属于闽都文化研究会,此前他便是该协会的副会长。一直以来,大家对林山印象是,对福州风土人情了如指掌,写得一手漂亮的散文,为人低调。但在报刊杂志、电视网络上时常能见到他“高调”地宣传推介闽都文化,他说,“只要是有利于传承乡土文化的事情,我一定不遗余力、不计报酬。”
华丽转身得益于读书不倦
熟悉林山的人都知道,他并不是“科班出身”的文史专家。此前,他的人生经历颇具传奇色彩:1976年,他第一次参加工作,是被招工到福建省地质五队,从事野外地质普查,是一名普通的钻探工人;两年后,他考上厦门大学中文系,告别荒山野岭、餐风露宿的艰苦岗位,从此与文学结下不解之缘;毕业之后,工作岗位都是与文字打交道,又因业余喜欢爬格子,研究地方文化,尤其热衷楹联,华丽转身为“著名文史、民俗研究专家”。
“当工人时,像个书生;当了干部,又似工人;有了职务,却没官样。”他笑说,半个世纪做人、做事、做文,认真刻苦,自得其乐。究其原因,或许因为林山“嗜书如命”,故而超然洒脱、物我两忘。
林山是福州市第二届“书香门第”获得者,家中藏书可谓“汗牛充栋”,他喜欢读书,却是从小培养。
在读初中时,学校办公室一角有数排书架,上面摆满图书,却“不能看”。有一次,因事到办公室,没人时,抵受不住诱惑的他斗胆取了一本《金枝玉叶》,正看着,就听到门口脚步声,惊慌之际忙揣入怀中,直到老师叫他回去,也不敢把书拿出来。
对书的“饥渴”,令他无限向往大大小小的图书馆,一有机会,就在其中“大吃大喝”,乃至“暴饮暴食”。林山认为,书是用来读的,如果你不想读它了,就要让它“放生”,流到想读它的人的手中,这也是无量功德。所以,他特别钟情去旧书摊上“淘宝”,每每有所斩获,就兴高采烈。
在他开设的个人博客中,有一个名为“文化拾荒”的栏目,记录着近70篇日记随想。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旧书摊上淘到《闽都别记》手抄本,大约是上个世纪40年代的产物,这种钩沉史海的乡土文化旧物,让他乐在其中。
“我人生所得都拜读书所赐,无论是生活态度、思想境界或是思维方式,都得益于读书带来的改变。”林山言语中无不透露着对书的热爱:他休闲在家看书,郊游小憩看书,出差途中看书,候车等人看书,甚至打吊瓶时也用看书来“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