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用延安精神建设新延安:这里的山川变了样

2018-01-29 11:55:18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编者按 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延安精神,成为全党凝聚人心、战胜困难、开拓前进的强大动力。

  新时代意味着新起点新要求,新时代呼唤着新气象新作为。如今,在延安精神的感召和传承下,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这里的人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看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发回的报道。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陕北冬日的午后,即便是晴天暖阳也遮不去周遭的寒意。但是,站在高处远眺,眼前的山山峁峁、沟沟壑壑,又始终提醒着你,有一股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在这里火热地跃动着。

  要干成点事,就要有那么一份忘我精神、那么一股昂扬斗志、那么一种科学精神,这是依然火热的延安精神的传承。也因为有了这股子精神,那片令人琢磨不尽的山川才改变了模样。

  吴起县的林

  “开一片片荒地脱一层层皮,下一场场大雨流一回回泥”,陕北民歌信天游中的歌词,道出了吴起县水土流失的严重状况。据记载,上世纪90年代,吴起县水土流失面积一度超过全县土地总面积的90%。

  60岁的吴起县曹阳台村村民蔺治海回忆:“小时候放羊,满山的山羊见啥吃啥。草只能长一夜,第二天刚冒头就又被啃秃了。山都是光溜溜的,抗不了风;地也被刨得零零散散,保不住水。看着家里的大人们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干上一年,却连种子钱都收不回来。”

  生态形势的严峻让吴起人主动选择退耕还林。“从1998年开始,封山禁牧、改放牧为舍饲、将低产坡地全部退耕、将退耕地和荒山荒坡还林还草、建设高标准农田。在1999年国家开始实施退耕还林政策时,全县一共180万亩耕地退了150多万亩,只留下不到30万亩的平缓地和基本农田耕种。再加上每亩160元的退耕补贴,让人们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吴起县退耕还林办公室主任刘生亮告诉记者,一场“绿色革命”从“红色圣地”发起,凭着一股“还老区人民一个山川秀美的大西北”的昂扬斗志,吴起的退耕还林一刻也没歇着。

  蔺治海说:“家里30多亩地退耕还林后只剩了6亩多,当时心里也有些不踏实。”怎么想通的?“我们农民讲不出什么大道理,我们只看实实在在的效果。退耕的地里,县里给统一种上沙棘,成活率高,时间不长,梁峁就有了绿色。

  后来,又调整林分结构,用山桃山杏代替沙棘,行情好的时候,1亩地能有1000多元的收入。环境比过去好、活儿比过去少,收入比过去多,自然就想通了。”蔺治海告诉记者,他还在自家留下的地里种了山地苹果,今年已经挂果了,“长势不错,看现在的行情,每亩地纯收入四五千元不成问题”。

  对自然的温柔以待,换来的是从生活环境到生活质量的诸多提升。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吴起县共完成退耕还林面积244.79万亩;延安市累计完成1077.46万亩,植被覆盖度由46%提高到67.7%,尤其是北部植被覆盖度由31%提高到61%。观察延安从2000年开始的卫星遥感图会发现,延安已褪去“黄衣”,披上“青衫”,且绿意渐浓。

用延安精神建设新延安:这里的山川变了样

  点击进入本网专题

【责任编辑:马春林】
相关新闻
  
     
  • 书韵飘香

    这些年,邱孝感曾获得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全国十佳辅导员等5项全国性荣誉。让他自豪的是,孙女和孙子也喜欢看书,“书香是最好的传家宝”。

    书韵飘香
  • 声如夏花

    让我们一同在他们的歌声中,感受福州传统十番音乐与阿卡贝拉碰撞出的火花。

    声如夏花
  • 家有“医”靠

    福州市第六医院的吴定,是很多患者眼中的“专属家庭医生”,他和护士何香云两个人,承担着整个医院的家庭病床服务工作。

    家有“医”靠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