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国内国际 >> 国内新闻

宁夏闽宁镇移民妇女亲手创造幸福生活

2022-07-20 11:40:09来源:中国妇女报

挪出“穷窝子” 过上好日子

宁夏闽宁镇移民妇女亲手创造幸福生活

千沟万壑、土地贫瘠、雨水稀少,恶劣的自然条件让西海固地区成为贫困的代名词,联合国曾定义其为人类最不适宜生存的地区之一。它的贫困程度难以想象,哪怕是一捧苦涩的咸水,也曾被群众奉若生命之水,他们的生活基本上是用苦煎熬着。忆往昔,吃水难、行路难、就医难、上学难、居住难、照明难,一度成为他们的真实生活写照。

1997年始,习近平总书记曾四次前往西海固,深入考察,亲自顶层设计闽宁对口扶贫协作。自那时,一场感天动地的“山海情”场景真实上演,六盘山再次红旗漫卷西风。

25年来,“闽宁模式”已然让这里破茧化蝶,人民群众的生活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反映福建对口帮扶宁夏脱贫致富的电视剧《山海情》曾一度热播,剧中人物艰苦奋斗的精神感染着很多人,此次再度走进永宁县闽宁镇,诸多现实版的“水花”“麦苗”等典型女性形象跃然眼前,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妇联组织的引领下,她们相扶相携、自强不息,以勤劳定义自己的人生,追逐着属于自己的美好新生活。

在奋斗热土上开启崭新人生

“这里的马路真平真宽啊!”这是王晓燕刚搬到闽宁镇原隆村时,发出的第一声慨叹。

在王晓燕家乡,曾经的生活比《山海情》中的景象还要严酷。在生态移民和闽宁帮扶政策的支持下,王晓燕一家人移民搬迁来到了闽宁镇。两间水泥房、一个小院,闽宁镇上成了一家人新生活的起点。

虽然因为家庭贫困被纳入了建档立卡贫困户,但王晓燕夫妻俩并没有坐等政府的补助。王晓燕通过招录进入了村妇联工作,并想方设法改变身边姐妹的落后观念。积极宣传政策,带领村中妇女参加技术培训并为她们介绍和推荐工作。

带动身边姐妹过好日子的同时,王晓燕家的生活也迈入了小康。小两口在院里加盖了四间房,修建了车库,种满了花草。休息时,一家六口聚在小院里,两个女儿展示新学的葫芦丝曲子和舞蹈,王晓燕的公公婆婆笑得合不拢嘴。老人说:“过去在大山里,不敢想能过上这样的日子。共产党好,共产党的政策好!”

宁夏闽宁镇立兰酒庄的车间主管刘莉是《山海情》中“白麦苗”的原型之一,她在移民搬迁和闽宁对口帮扶政策下,用奋斗实现了人生的逆转。

作为村里第一批想要搬出大山的年轻人,刘莉搬迁到闽宁镇后不久便来到了立兰葡萄酒庄工作。从除草、采摘葡萄,到洗酒瓶、灌酒、筛选葡萄,每一个基层的工种,刘莉都做过。

“最开始,我只是为了找个活儿干,干一天活儿赚一天钱。但后来,我想从工作中学技术。”有了这个念头之后,刘莉的口袋里多了一个小本子。“我把每天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问题记下来,回家再整理一遍。”为了彻底搞懂一件事情,她几无闲暇,只要有时间,她便会找到车间里的大学生、研究生,随时请教遇到的问题。天道酬勤,2015年,只有初中文化的刘莉已经能够熟练掌握葡萄酒酿造的全部工艺流程。在领导同事的眼中,她干活儿利落、认真,思路清晰,凡事都能想在前面。

“过去,自己只能在家种地带孩子,现在不仅赚到了钱,还实现了人生价值,并且有更大的能力做好女儿、妻子、母亲的角色。是党的移民政策、闽宁镇的发展改变了我的人生。”刘莉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在立兰酒庄,许多移民姐妹像自己一样找到了人生方向,成为家中的顶梁柱。“人要有感恩之心,更要自强不息,我常跟姐妹们说,有这么多的帮助、这么好的政策,我们更要努力,活出更光彩的人生!”

25年,为了美好生活,诸多像王晓燕、刘莉一样的宁夏女儿在这片热土上通过奋斗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崭新人生。

创业致富,农村“半边天”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一场夏雨之后,天气不再那么炎热,远远近近的绿色明显多了。在闽宁镇宁闽合发双孢菇基地的菇房里,村民马春花熟稔地用右手从菇床上摘下一只双孢菇,整个过程“一按、二拧、三拔”一气呵成。见到来了客人,她停下手里的活儿,直起身子,下意识地看了一眼大棚远处,自豪地说:“除了种蘑菇,我还有一份固定工作,这一切都得感谢国家的好政策和妇联‘娘家人’的帮助,没有他们,如今的日子连想也不敢想。”

提起过往,马春花告诉记者,自己的老家虽然贫瘠,但好多人还是不想搬出去。1996年,党中央正式启动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福建与宁夏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几经思虑,马春花一家成为响应党号召的第一批移民,来到了还是一片荒凉的“闽宁村”。她所说的荒凉不是生活环境不好,而是山里人根本不适应山外的生活,有的晚上几乎睡不着觉,有的人家甚至偷着又跑回去了。

了解到这一情况,永宁县党委、政府和各级妇联组织本着“搬得出、稳得住”的工作思路,因地因户施策,积极发展产业,帮助移民群众尽快适应新环境。1997年年底,福建农林大学教授、菌草技术发明人林占熺带着团队来到了闽宁村,经过调研,决定推广菌草种植实用技术。由于群众思想保守,文化底子薄,他们就分散到各个村小组,手把手教农户建棚、搭架、用牛粪和草做混合肥料。

马春花家正是第一批种植农户。至今她还清晰记得当时所需的各种材料、原料都是福建方面免费提供的。马春花不好意思地笑着说,自己以前连“双孢菇”这个词都没有听说过,但在福建技术员手把手地传授下,她慢慢掌握了技术,靠着一棚蘑菇过上了好日子。

如今,几经多方帮助,蘑菇种植在闽宁镇走上了正轨,已是镇上的一大特色产业,成为村民脱贫致富的法宝。心气十足的马春花不满足家里的大棚,靠着自己的技术到基地菇房里工作。“这份工作不用风吹日晒,不用操心售卖,每天8小时,还能有一份稳定的收入。”每天骑摩托,十几分钟就可以往返于车间和家之间,马春花感觉不到一丝累与苦,“现在的生活,好得很!”

“除了最直观的物质经济方面的变化,我感受最深的是人思想观念上的变化,尤其是妇女群众的思想解放。从过去的依赖‘等靠要’及‘男主外女主内’到现在的主动有意愿去创业、去发展致富,农村‘半边天’的日子红火起来,离不开福建对口帮扶,也离不开各级政府及妇联组织的关注和关爱。”在闽宁镇已经工作了十个年头的“80后”副镇长付有华深有感触。

宁夏自治区妇联党组书记、主席王君兰表示:“作为广大妇女的‘娘家人’,我们各级妇联组织将持续找准妇联工作切入点,聚焦移民妇女的急难愁盼,在思想政治引领、创业发展、依法维权、家庭文明、组织建设等方面主动作为,不断赋予她们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从而汇聚起磅礴的‘半边天’力量,在基层社会治理和乡村振兴中充分发挥广大妇女独特作用,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党柏峰 □吴世玲)

【责任编辑:钟培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