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 最新报道

晚报新读|昔时“滴水人家”今日“泉润万家”

2022-05-21 09:56:43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侯宗焜 李锦清

晚报新读|昔时“滴水人家”今日“泉润万家”

晚报新读|昔时“滴水人家”今日“泉润万家”经过三期扩建,西区水厂已成为一座日供水能力达60万吨自来水的现代化水厂。市自来水公司供图

在日前发布的2022年度福建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剧目中,《滴水人家》榜上有名。它的创作素材,源于本报30年前的报道——1992年8月19日头版刊发的《盛夏送水胜甘露“马上就办”见真情》。它是福州着力解决群众喝水问题的一个见证。

30年来,围绕群众喝水这件事,福州接续奋斗,在“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精神指引下,四城区日供水能力从1991年的43.5万吨增长为目前的167.2万吨,是原来的近4倍,实现了从“喝水难”“喝上水”到“喝好水”的升级跨越,唱响“甘泉润万家”的时代长歌。

晚报新读|昔时“滴水人家”今日“泉润万家”1992年扩建投产的西区水厂水池。市自来水公司供图

晚报新读|昔时“滴水人家”今日“泉润万家”经过三期扩建,西区水厂已成为一座现代化水厂,日供水能力达60万吨。记者 陈暖 摄

马上就办

藤山弄留下真情故事

时间回到1992年7月,当时仓山藤山弄上百户居民饱受“用水难”之苦。7月21日,居民给时任市委书记习近平写了封信反映苦衷。习近平同志见信后立即作出批示,要求“力争解决”。

今年63岁的董榕生,曾是藤山弄居民。他回忆道:“那个夏天(1992年)经常断水、滴水,总是要等到夜里才有些水,日子真是难熬。”令大家欣喜的是,反映“用水难”的信写出去没多久,政府部门就派人勘查现场,施工队也很快进场,装上了大口径水管。从施工到通水,不到半个月,“用水难”问题就得到解决。

藤山弄施工结束后,围绕用水问题,政府部门又相继为下渡中藤、中垱一带的居民排忧解难。心怀感激的当地居民委托下渡街道给习近平同志写了一封感谢信,其中一首群众填词的《天净沙·甘霖》,反映了大家的心声——

“藤山滴水人家,长夜倦灯苦捱;书记察情令下,流水音佳。爱民人在今夏。”

亲历30年变迁,现在聊起喝水,董榕生说最多的是感谢:“现在和以前是真不一样,夏天不管多热也不用担心缺水。”

晚报新读|昔时“滴水人家”今日“泉润万家”

晚报新读|昔时“滴水人家”今日“泉润万家”

保障民生

扩建西区水厂解民忧

回过头来看,上世纪90年代初,缺水的可不只是藤山弄一处。1990年6月17日,本报在头版头条刊发了《我市今夏供水形势吃紧》,足见当时夏季“用水难”。

时任市自来水公司营业管线所副主任、今年81岁的严仁清回忆道,当时“一到夏天用水高峰期,城区有三分之一地区处于缺水或时常断水的状态”。

喝水事关民生保障,如何为民引甘泉?为了从根本上改变福州用水紧张的情况,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市委、市政府多方筹措资金,批准了西区水厂一期扩建工程。由此可见在民生保障上,当时福州决策者的力度和决心。

有了“粮草”,工程紧锣密鼓地上马了。1991年元旦,本报刊发了《西区水厂扩建工程昨举行开工典礼》的消息。开工典礼上,习近平同志为工程奠基培土。

从1992年第一阶段通水到1993年全面建成通水,西区水厂一期扩建工程实现新增30万吨日供水能力的目标,使当时四城区各水厂的总供水能力达到75万吨,让市民日常用水和工农业生产用水基本得到满足。

晚报新读|昔时“滴水人家”今日“泉润万家”63岁董榕生曾是藤山弄的居民,如今他的生活不再为水发愁。记者 李锦清 摄

接续奋斗

让甘泉泽润万家

正是从西区水厂一期扩建工程起,我市的水厂项目建设掀起新一轮高潮:城门水厂、西区水厂二三期扩建、东区水厂、飞凤山水厂……

如今,市自来水公司在四城区运营有7座水厂,供水主干管线从1991年的823.87公里增加到目前的2100多公里,是原来的2.5倍多,西区水厂已成为一座日供水能力达60万吨自来水的现代化水厂;四城区日供水能力从1991年的43.5万吨提升到目前的167.2万吨,是原来的近4倍。城区饮水实现闽江、敖江“双水源”保障,榕城市民随时都能“喝上水”。

现在,福州人喝到的自来水,已建立起从源头到龙头的全流程水质保障。市自来水公司出厂水质合格率达100%,管网水质合格率达99.9%以上,居全国同行业先进水平。去年,东南区水厂完成全市首个高品质饮用水水厂改造。为了让福州人“喝好水”,福州正不断加码。(记者 侯宗焜 李锦清

【责任编辑:陈颖】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