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闽都大家 >> 当代大家

“闽都大家”系列报道之十二

“闽都史志”徐鹤苹:追寻闽都方言中的古中原文化之风

2016-07-25 15:29:49    来源:福州新闻网  作者:王礼林

“闽都史志”徐鹤苹:追寻闽都方言中的古中原文化之风

  回忆起自己创作的闽剧,徐老忍不住秀一段当作。

  苦中成长 :随省闽剧巡回队奔向农村锻炼

  “在福建省闽剧巡回队那几年,生活更加艰苦,但是通过那个机会让我更加迅速成长。现在回想挺感谢过去,那种不顾一切、肯吃苦、伏下身子专研的自己。”徐老说到,“加入福建省闽剧巡回队,那是很苦的工作啊,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敢想象。我单单在闽清就跟队巡回了近两年。”

  据他介绍,在1964年,他加入了福建省闽剧巡回队,常年要下基层演出,既要推广闽剧同时宣扬党的政策,演出剧目以现代戏为主而且还要自负盈亏。

  那时徐鹤苹既是编剧又是文书。他说,那时单位炊事员煮完早饭他都是第一个吃,而且一吃完,抡起扁担左手一个棉被、右手提着一个包含刀枪棍棒等道具及颜料桶 ,就要急匆匆地上路。

  “我还要负责打前站去探路。每在一个乡镇演出结束,我就作为“侦察员”被派去探路:路线怎么走,沿线会经过哪些村庄、村庄要呆几天、进村跟谁联系、食宿问题怎么解决等等,我活脱脱像一个‘万能胶’啊。”徐老笑到。

  工作还是要讲究方法。头脑活络的他,于是把大地图划成小地图,再把小地图根据自己的走访描绘成巡回路线。

  那个时代的人总是会苦中作乐,有股大无畏的乐观主义精神,徐老也不例外。据他介绍,那时交通不变,出门坐船已经很奢侈,交通基本靠走。那时行走在闽清的乡间,常常半个多小时遇不到一个人。一到这时他心里就开始发慌:我有没有走错?要知道,那时走错路回头是很麻烦的一件事情,常常耽搁就是大半天。

  好不容易遇上一个人,他马上走上前问:“依姆,路是不是这样走?”一旦对方回答:“对啊,再走一公里就到了。”徐老就会特别开心。回忆起那种心情,从他手舞足蹈的表情还可以看出那个时代最质朴的快乐:“我那个兴奋,心里就像千斤重的石头马上松了,整个人都快蹦起来了。”随后,他马上从一个扁担里取出颜料开始写标语。

  徐老说:“我那时还练就了写标语的绝活,我可以在一整面墙上只写一个字,字还很漂亮。”

  能者多劳,也正是在“多劳”中让徐鹤苹迅速成长。那时进村联系宣传委员,对接村支书安排吃喝住宿、写剧本、安排演出、自己当客串演员、补鞋等等,徐鹤苹都要做。那时中午吃完饭,演员去休息,他就利用空闲写“小演唱”。等到三点多演员醒来,在演员排练间隙,他就去做好事,给别人补鞋等等。

  那时虽苦,但趣事也很多,有件事让徐老久久无法忘怀。“那时我还常常上场客串几把,那时演坏人常常一晚上“死”好几次。”徐老笑着说,别看我长这样,化完妆照样可以上台。他说,他参演了江姐、杜鹃山、红色少年、红色娘子军,偶尔也演演国民党兵。尤其是演坏人,一个晚上“死”个4、5次是常事。

  “本事都是锻炼出来的。”徐老说,他对自己团队那个时候的表现感到很自豪。他表示,那时巡回队还分为两个演出队,一个演出队不到20人,但是一个村能演的剧目有4台大戏、2场小戏,这对演员能力及现场随机应变能力的考验是巨大的,但是他们做到了。

【责任编辑:黄新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