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闽都大家 >> 当代大家

“闽都大家”系列报道之十二

“闽都史志”徐鹤苹:追寻闽都方言中的古中原文化之风

2016-07-25 15:29:49    来源:福州新闻网  作者:王礼林

  【人物名片】

  徐鹤苹,福州文史专家,原市文化局艺术科科长、原市曲协主席,原福州闽剧院艺术研究中心主任,从事艺术研究及文化艺术集成、志书等编篡工作。

  他祖籍苏州,1942年出身于上海,10岁跟随父亲迁居福州。因先天视力不好未能参加高考,但却因成绩优异,学校让他留校当辅导员。而后,他又被调到福州市文化局从事闽剧剧本创作,一干就是51年。他说自己的事业轨迹主要在剧作家、文化管理者、志书研究专家三种身份中轮转。

  【代表作品】

  自1961年以来,先后创作、改编20多出闽剧剧本。其中为主创作的《洪武鞭侯》于1982年7期《剧本》发表;与人合作的电视连续剧《马江之战》由福州市人民政府与福建电视台于1992年联合摄制,在中央、福建电视台播出;创作的相声、小演唱等作品,在市电台播出或省市剧团演出;组织、辅导的《荔枝问题》、《喜报传来之后》、《锁》、《丹青魂》、《天鹅宴》等,先后获省级、国家级奖项,并在省级、国家级刊物发表;1990年获中共福州市委、市人民政府表彰。

  撰写戏曲、曲艺论文数十篇,其中《福州市闽剧艺术状况及其振兴问题的探讨》获1990年福建省文化重点课题调研成果奖;编著《闽剧艺术散论》(副主编)《闽剧传统音乐汇编》(常务副主编)《福州市志、文化志》(主编)《福州市文化志》(主编)《福州传统民间舞蹈》(主编)《福州世家》(与曾意丹合作)《闽剧简史》(与王宇、陈桑合作)等,参与《中国曲艺志福建卷》《中国曲艺音乐集成福建卷》等一系列文化志书集成的撰稿与编撰,2000年获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颁发的文艺集成志书优秀编审工作奖,2005年获省文化厅文艺志书编纂工作表彰。

“闽都史志”徐鹤苹:追寻闽都方言中的古中原文化之风

  虽然是苏州人但是徐老直言他爱福州,这是有文化的地方。图为他整理的反映福州闽剧去中央汇演的照片。

  福州新闻网记者 王礼林 文/图

  《福州市志·文化志》、《福州市文化志》、《福州传统民间舞蹈》、《闽剧简史》……当把这一本本集萃福州文化大成的书籍放在你面前时,你可能没想到,这些书的主编者是一位苏州人。他,就是徐鹤苹。

  徐鹤苹在事业上拥有三种身份,但是三种身份都精彩:福州卓有成效的闽剧剧本创作家、文化管理者、史志研究专家。尽管天生有视力障碍,看书都得几乎贴脸,即使如此吃力,他毅然兢兢业业,躬身于幕后,奉献自己50多年的工作精力,不断地为振兴闽都文化而笔耕不辍地编写志书典籍,尤其是挖掘福州话所存留的中国中原古文化精髓,唤醒更多的人认识闽都文化、爱上闽都文化、传承闽都文化。

  他用敬业奉献精神写就的一本本志书,为闽都文化的传承积蓄了丰厚的养分。作为写过众多名声斐然的闽剧剧本、捧红过无数福州闽剧名角的“幕后英雄”,他谈起自己的过往的成就轻描淡写,直言是集体成果。天生性格直爽的他,坦言自己是大炮性格,有一说一。描述起过往人生,不管是苦难还是喜悦,他都激情澎湃,直面人生的乐观豁达不由得让人肃然起敬。

  对于根植于福州的闽都文化,他说,福州话非但不土,甚至还值得自豪和传承,因为不论是闽剧、福州文史还是福州方言,都有深厚的历史内涵,很有价值。古代福州对中原来说是边缘文化,但是想不到中原古文化的精髓却历经战乱沧桑,在福州找到了“春天”,我们就要让“春天”永续。

  日前,本网记者有幸专访徐老,听他讲述他年轻时如何跟闽剧结缘以及走上弘扬闽都文化道路的故事,并跟随他的脚步倾听隐藏在福州方言底下的中原古音,感受阵阵从远古中原吹来的文化之风。

【责任编辑:黄新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