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讲述福州 >> 列表

林培新:推陈出新瑰宝叠彩 闽曲新奏唱出时代感

2016-04-21 08:43:20来源:福州新闻网  作者:陈敬华 王礼林

林培新:推陈出新瑰宝叠彩 闽曲新奏唱出时代感

林培新

  人物名片

  林培新,1951年4月生于福州鼓楼,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福州市戏剧家协会主席,退休前任福州闽剧院院长。曾被评为福建省劳动模范、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福州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优秀专家,在2007年被文化部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闽剧传承人。其上演的代表作有《三搜幻化庵》、《林则徐充军》、《丹青魂》、《拜石记》、《孙权与张昭》、《别妻书》等。在1983年获福建省中青年演员比赛金牌奖; 1993年在第三届中国戏剧节中,由于在《拜石记》中饰演齐小石,以其突破传统的表演在闽剧舞台上呈现了赞新的艺术形象,获优秀演员奖。

  他在取得巨大艺术成就同时反哺社会,在2000年担任福州闽剧院院长之后,为福州闽剧事业的精品创作和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陈靖姑》荣获省优秀剧目一等奖;《林则徐复出》荣获省戏剧汇演优秀剧目奖;《王茂生进酒》在2007年福建省第23届戏剧汇演一举夺得优秀剧目奖、优秀剧本奖,随后还荣获国家舞台精品支柱奖;闽剧《画龙记》荣获中宣部第八届“五个一工程奖”;《兰花赋》于2001年荣获了中国第七届戏剧节曹禺优秀剧目奖及九个单项金奖,是当届获奖最多的剧种。在去年9月19日晚,《兰花赋》首次走进国家大剧院,参加“庆祝新中国65华诞·同圆中国梦——福建戏剧优秀剧目晋京展演”。

  福州新闻网记者 王礼林 文/图

  “闽剧是福州文化瑰宝,是好东西,不但彰显了福州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许多剧目更是在弘扬正能量,给许多老福州上了如何做人的人生第一课。”随着去年《兰花赋》时代大作晋京演出成功,近日,福州闽剧大师林培新在接受本网记者专访时说到,闽剧是福州文化的一部分,根植在百姓心里。但是闽曲要新奏,既要传承也要创新。应该创作符合时代特征的音乐、创作符合年轻人口味的剧本、演出中加入时代的元素如反角的台词可以设计的有时代感、有趣。

  【往事】

  垃圾堆里捡书看收获知识 农田里练翻跟斗常“倒插葱”

  4月5日下午,记者在林培新位于台江的住所见到了他。自从退休后,林培新就呆在家里,帮子女照顾小孩。记者发现,虽已退休,但林培新还是放不下闽剧,因为他客厅的橱窗摆满了他在闽剧舞台获得的奖杯和各种证书,其中就包括一本他在2007年被文化部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闽剧传承人证书。林培新还告诉记者,这些奖杯相册他每隔一段时间都要擦拭一遍,直到锃亮如新。

  回忆起这一生的从艺之路,满是酸甜苦辣。据林培新介绍,他父亲是南下干部,有四个兄弟姐妹,由于生活拮据,他在6岁时瞒报年龄,进入福州闽剧团当学生。由于学艺生活辛苦,一年后他就回家了。但粮食紧张饿的受不了的他,1958年被母亲送到三明艺校学闽剧。单跟斗、压腿、压腰等基本功,他就练了整整四年。1964年毕业后,才13岁他去了永泰剧团。1967年,他被派到永泰清凉镇小田大队梧岭生产队插队。

  “父亲去世,前途很迷茫,以为这辈子只能当农民。”在1969年下半年,他通过父亲老战友帮忙,借钱考到了屏南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唱京剧。“有剧唱也不错,我那时就是那样安慰自己,只想好好工作,在舞台上好好表现。”

  其实那时的他得益于小时候的苦练,基本功算好的,但他仍坚持练习。当时他的队部在庙里,若在庙外八角亭水泥地上练功会很痛,怎么办?他想了一个“好办法”:到庙外农田的烂泥练前空翻。他直接从上一亩田翻到下一亩,若是失败,整个头就像萝卜一样插到泥里。同时由于剧团在县文化馆旁,许多被丢的书籍,都会被他捡回看。他也是通过这样的方式不断积淀自身文化涵养。

  “搞艺术不但要苦练唱念坐打等基本功,更要多读书。”林培新说,那段艰苦岁月铸就了他坚强的毅力,“不能因为处在县剧团,对自己就可以要求低点,更不能因为条件不好,就自暴自弃。”

【责任编辑:刘必泳】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