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养一座古厝 守一方风土
宁德福安潭头镇渔溪洋村旧小学,被改造为根雕奇石馆。
闽侯县白沙镇林炳村的李宅,成为历史文化教育基地。
陈德明在永春县岵山镇茂霞村认养的泗洲堂,被用于多业态经营。
泉州11个传统村落的历史建筑,成为招商项目重点推介。图为11个村落之一的永春县湖洋镇溪西村。
“传统村落建筑海峡租养平台”网站截图
核心提示
在农村租个房子,正成为一种时髦,流行于艺术家、年轻人、数字游民和新中产等人群中。他们中有的正打造梦想中的家,有的想开个工作室,有的专注于在农村发展商业空间。
这样的趋势,与历史建筑保护的方向不谋而合。
不久前印发的《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社会力量可以获得文物建筑一定时限的管理使用权,参与文物建筑本体保护修缮、历史风貌维护、旅游文创开发、文化传承发展等。
保护历史建筑,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开放历史建筑“使用”大门的背后,是对资金投入的渴求。近年来,我省加强历史建筑保护力度,率先搭建平台,推出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的古建筑认养模式,成为创举。
等待“出嫁”的历史建筑
见到陈德明时,他刚刚度过了一个忙碌的国庆节。
两年前,看准了家乡文化旅游的前景,在德化从事陶瓷产业的陈德明,决心回到永春岵山镇拓展自己的事业。
泗州堂,是陈德明在岵山镇茂霞村租下的一座历史建筑。其由当地政府部门代管并修缮,而后租给陈德明作为陶瓷产品展示空间。
“租了5年,年租金1万元出头,一年大概有5万元的运营成本。”陈德明坦言,近两年因为新冠肺炎疫情游客量下降,自己便利用古厝的特点,拓展研学、手工体验、餐饮等业态,以维持运营。今年国庆节期间,他喜迎一拨又一拨游客。
岵山镇,是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一个乡镇拥有4个中国传统村落。这里吸引了大量历史建筑传承保护的资金和团队,仅2021年,岵山镇就获得历史文化名镇改善提升资金补助900万元。数据还显示,近年来永春已累计投入8000万元,并累计争取资金补助3800多万元,修缮古厝37万平方米。
古厝修好了,谁来开发利用?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成为永春瞄准的方向。大量修缮资金的投入,为历史建筑开发利用打下基础,也吸引了一批像陈德明这样的返乡创客。
“永春共普查出历史建筑1100处,我们先从本地人入手,引导扶持村主干、能人利用历史建筑经营、发展特色业态,包括展馆、农家乐、民宿等,打造示范亮点,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永春县住建局二级主任科员黄金仕说。
资金注入后,一栋栋古厝“活”了。岵山镇和塘溪路沿街14间闲置店铺统一装修风格,掀起当地古建筑修复利用热潮;永春五里街埔头村,废弃古厝被人改建为乡村博物馆,推动乡村休闲旅游发展,带动周边群众自筹资金500多万元主动修缮古厝10栋。
无独有偶,2020年,福州市闽侯县为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历史建筑“活化”,集中推出20多栋古厝吸引社会认养,拥有28处文物点的白沙镇就有4座被列入。
记者在白沙镇林炳村看到,被列入认养名录的李宅,已由开办文旅企业的孔祥锋认养,化身为村民、游客近距离感受历史文化的教育基地。目前,林炳村中有古厝改建的游客中心、文化展示馆、党建基地、民宿,也有许多等待或正被改建的古民居。
白沙镇文化服务中心主任余孙淮说:“白沙镇在李宅等地试点历史建筑认养,在吸引社会资本方面初显成效,但仍有许多历史建筑未能成功‘出嫁’,如何有效‘招商引资’,还需要探索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
为古厝和租客双方搭建桥梁
我省城乡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有200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其中76个列入国家级,全国排名第二;有1193个传统村落,其中494个列入国家级,全国排名第六;有9258栋历史建筑。这些历史建筑蕴藏着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和历史文化信息,也延续、传承着福建文化的“根”和“魂”。
然而,历史建筑大多地处偏远山村,如何让它们走进更多人的视野,吸引社会力量活化利用?
记者了解到,熟人介绍、口口相传的传统方式,并不能有效链接社会需求。瞄准信息不对称痛点,北上广深以及杭州成都等城市都逐渐出现了专门租农房古厝的中介平台。
“传统村落建筑海峡租养平台”则是我省创新探索的模式。2020年1月,由省住建厅会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开发建设的租养平台上线,目前,这个历史活化利用平台已上线10个地市182个传统村落的448栋房屋。
由村委收储并发布,与意向租养人洽谈;租养人长期承租并斥资修缮、使用,获取收益;承租期满后,修缮后的建筑归还给产权人。这是该租养平台推出的历史建筑认养模式。
“打造这个平台,我们坚持公益初心,为双方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免去不必要的后顾之忧。”该租养平台负责人、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王伟英介绍,“我们不允许个人上传房源,必须经村委或镇政府把握,同时引入法律团队、规划建筑团队等资源,为租养各个环节提供全面保障。”
王伟英介绍,每个租养人在顺利认养房屋后,同时会收到一份“古厝修缮手册”,手册在建筑内部改造和建筑风貌等方面对修缮人进行指导,帮助其既延续建筑传统韵味,又植入现代功能。
一头挖掘可供认养的历史建筑,另一头连接起寻找房源的人,租养平台为社会资本反哺乡村搭建了一座桥梁。
打开“传统村落建筑海峡租养平台”,在房源列表中选择泉州市永春县,进入眼帘的,是10余栋等待认养的古厝。“我们共上传了28栋历史建筑,目前已有15栋找到了‘主人’,单栋租金在5000元至30000元之间。”黄金仕介绍。
福安市潭头镇渔溪洋村,于今年7月在“传统村落建筑海峡租养平台”上传了一批历史建筑,其中一栋闲置小学被看中,租养人陈先生经过与村委反复磋商,双方于9月完成认养手续,10月份就动工建成了一座古色古香的根雕奇石馆。
“我一直想选个合适的地方开展馆,苦于找不到房源。当时在租养平台上反复挑选,看中了这套面积大、环境好、租金也不高的房子,谈下来也非常满意。这个村子的游客比较多,未来会有不错的收益。”陈先生说。
“客家土楼、沿海石头厝、闽南红砖古厝,我们正推动更多历史建筑上线。”王伟英表示,历史建筑租养是统筹人居环境改善、传统建筑保护、社会资源调配等各方面细节的系统性工作,租养平台上线两年多以来,不仅让租养人成功认养到心仪房源,同时宣传推广了福建的传统村落。
有人管,在利用,出效益
政策鼓励、平台助力,似乎打开了历史建筑认养的大门。但真正实现“有人管,在利用,出效益”的目标,未来的路还很长。
“我国有文物建筑40万余处,其中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低级别文物建筑占95%以上。”国家文物局有关负责人近日表示,部分文物建筑由于投入不足,长期无人看管,面临坍塌和消失的危险。因此,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的保护利用。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等待认养的历史建筑中,有已经由政府部门修缮完毕的,也有需要吸引社会资金投入修缮的,以低租金甚至零租金进行招商招租。
如何让社会资本愿意投、留得住,还能赚到钱?除了情怀,地方政府的要素保障必不可少。记者了解到,我省正涌现出一批可供借鉴的模式。
将历史建筑作为招商项目重点推介,是泉州的创举。泉州市住建局村镇建设科科长李溢海告诉记者:“我们整理了11个传统村落,将村里的历史建筑作为局里招商项目,印制成册,前后共开了5次线下展示会及对接会进行重点推介。”
永春县湖洋镇溪西村就是11个传统村落之一。溪西村保留着从宋朝至今各式各样的闽南官式大厝,拥有130多栋历史建筑。目前,溪西已成立运营公司,谋划了研学旅游、农业观光和康养民宿等一系列建设运营项目。招商负责人黄宗祥说:“对乡建乡创团队,我们采用以修代租的方式进行招商招租,并视项目情况进行优惠洽谈。”
这样的方式,成为政策鼓励的方向。《意见》明确,各地可通过投资补助、运营补贴、资本金注入等方式,对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给予引导资金和项目支持;对社会力量参与成效显著、具有示范推广价值的,可通过文物保护基金等给予必要的奖励。
因地制宜,引资发展“古厝经济”,也成为我省亮点。永春县岵山镇和林村35号历史建筑,由省花协副会长郑泽新认养,并创新将其打造为花卉产业园区办公场所。郑泽新表示,在和林村打造的海峡花卉文旅产业园项目总投资1.5亿元,目前已入驻苏州花园集、福建一枝园艺等8家企业。“我们会根据古厝的特点,为入驻企业打造花卉直播展示等场景,开发古厝功能,探索古厝经济。”郑泽新说。
数据显示,2014年以来,我省省级财政累计投入历史文化保护资金16亿元,带动各地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据不完全统计,保护资金累计投入400多个亿,涌现出屏南龙潭、连城培田、福安廉村、尤溪桂峰等一批保护利用典型。
“出台政策、投入资金、搭建平台、广泛宣传,为的是破解历史建筑保护资金筹措难题。”省住建厅风貌办有关负责人表示,“福建民间经济活跃,社会资本实力雄厚,对历史文化保护很关注、很热心,全省还有数以万计的老建筑需要保护,政府的力量是有限的,要吸引社会力量更多参与。我们在与时间赛跑,要有高度的紧迫感。”
记者手记
让古厝认养 成为新风尚
你会花钱认养一座古厝吗?
笔者询问不少人。表现出兴趣的人不少,但担心的也很多。
要花多少钱?房子安全吗?租这么多年能行吗?投资的话能不能赚钱?对于这些问题,不熟悉相关情况还真不好回答。
对许多人来说,即使有认养的想法,但因为对历史建筑缺乏了解而始终踟蹰不前,不敢参与其中。
历史建筑不是商品房,认养行为不能简单理解为租赁。有兴趣认养历史建筑的,按用途来划分,有乡愁情怀,有另类消费,也有投资兴业。目的不同,关心的问题自然不一样。真正要吸引他们的资金和力量,分类施策显得十分有必要。
首先,是权益的保障。历史建筑大多产权复杂,在认养之前,如果能够进行官方收储,并进行基本的环境整治,则可规避与产权人或邻里间可能有的纠纷。或可参照项目用地中的“标准地”概念,对历史建筑需要达到的认养条件进行分级分类管理。
其次,是责任的规避。既要帮助租养人防范历史建筑的安全隐患如火灾,也要帮助他们规避修缮时可能面临的监管风险。要在责任主体、管理审批、修缮队伍等方面,优化管理机制,支撑认养修缮行为。
再次,是资金的配套。开发利用历史建筑投资大,回报周期长,不可预测因素多。对于投资型认养行为,需要政府适当进行修缮补助或扶持,降低企业或个人认养成本。
开放历史建筑使用“大门”是大势所趋。门开了,必然会有想进门的人。要留住人、留住心、留住钱,就要真正了解呵护他们的需求,用各样的方法,让他们能放心、安心、开心。
若有政策机制降低认养风险和成本,有各类平台让业主、资本、人才相互交融,有广泛宣传降低社会公众认知门槛,全社会参与历史建筑开发利用的共识和热情就会被激发。相信认养古厝将成为一股新风尚。
吸引社会资本 他们这样出招
拓宽资金渠道,破解政府单一投入的资金模式,鼓励多元投资主体、社会力量和居民参与历史建筑保护投入和经营,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投资机制。经过多年实践,我国一批破解历史建筑保护资金“筹措难”好经验涌现。
厦门市:建立历史建筑年度修缮计划制度,由保护责任人向管理部门提出修缮申请,对纳入年度修缮计划的历史风貌建筑,由区人民政府统筹承担统一修缮的外立面、基础设施、公共配套服务设施和其他费用,其中鼓浪屿风景区管理部门对重点历史风貌建筑、一般历史风貌建筑进行自行修缮的,分别按工程造价金额的20%、10%给予奖励。
广州市:通过探索“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方参与”的BOT合作模式、鼓励专业化历史建筑活化利用公司、文旅公司等社会资本介入,在政府资金不足、难以全面覆盖历史建筑保护领域时发挥了重要作用。
苏州市:成立苏州古城投资建设有限公司和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整治有限公司两大国有企业,通过企业自筹资金、申请国开行贷款等方式,进行资金筹措,用于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和开发利用等保护工作。
扬州市:建立古城保护专项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凡是经批准列入年度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的项目,都可以使用专项资金。
宁波市:依据《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对于私产历史建筑,市级专项资金比例30%,区县配套资金40%,个人出资30%,扩大资金投入渠道,调动业主修缮的积极性。 (记者 游笑春 通讯员 苏建成 文/图)
- 侯官郭氏的台湾情缘(2022-10-31 09:30:00)
- 奋进新时代 谱写新篇章 | 保存历史记忆,留住古韵乡愁(2022-10-23 11:57:14)
- 旗山湖公园三橄榄一号古厝规划出炉!将打造青春创客天地(2022-10-20 17:05:57)
- 闽人智慧 | 福建人,也太会“宅”了吧!(2022-10-07 15:40:33)
- 福州古厝:厝厝有韵 生生不息(2022-10-06 09:58:00)
- 三山两塔一条江(2022-09-28 09:04:26)
- 软木逢春 古厝生辉——“3820”战略工程实施30周年成就展大型软木画屏风《闽都古韵》创作历程(2022-09-28 08:57:10)
- 闽侯古厝“搬家记”(2022-09-23 11:13:31)
- 我在福州修古厝|记者带你体验木匠工人的一天(2022-09-22 15:50:56)
- 福建福州:古厝街巷中秋夜 月满人和好风光(2022-09-11 10:4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