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习近平推动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福建纪事
留存千载丝路印记
如果说百年鼓浪屿是福建文明交流史上一段浓墨重彩的华章,那么与厦门紧邻的泉州,则见证了千年来多种文明包容互鉴的恒久力量。
每年春天,泉州满城遍植的刺桐树树冠上就会缀满红花,远望似火,泉州也因此别称“刺桐城”。作为宋元时期的“东方第一大港”“天下之货仓”,泉州刺桐港曾与世界近百个国家保持着海上贸易,外国商人从泉州带走了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也带来了世界各地的奇珍异货和丰富多元的文化。
1991年2月16日,作为泉州港重要组成部分的九日山,迎来了来自非洲、美洲、欧洲和亚洲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队员30多人。
历史上,九日山前的梁安港古渡,一江晋水浩荡东去,波通外海。在原九日山文管所所长胡家其的讲述下,一幅官方祈风祭典的历史画卷渐渐展开:“当时只能凭风远洋,中外商船,夏御东南风而来,冬乘西北风出海。官府为迎送蕃商首领,鼓励来泉贸易,每年举行祈风祭典,敬祭海神,向通远王祈求赐风。”
在“山中无石不刻字”的九日山,考察队员留下一方英文石刻:“作为朝圣者,我们既重温这古老的祈祷,也带来了各国人民和平的信息,这也正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对话之路综合研究项目的最终目的。为此,特留下这块象征友谊与对话的石刻。”
泉州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
福建省歌舞剧院以此为主题,编排了舞剧《丝海箫音》。舞剧推出后,反响很好。没想到,有一位观众,观看演出后一直惦记于心,并在20多年后,促成了这出舞剧的改编。
这位观众,是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
2014年5月,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简称“亚信峰会”)在上海召开。对峰会上表演的文艺节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不能少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元素,建议筹备组进行补充。他还特地提到,23年前曾在福州看过舞剧《丝海箫音》。
“很快,我们就接到了通知,以《丝海箫音》为母版,新编《丝路梦寻·海》,准备亮相上海。”福建省歌舞剧院原编导、《丝海箫音》主创人员之一吴玲红记忆犹新。
经过紧张排练,2014年5月20日,《丝路梦寻·海》作为“亚信峰会”的开场歌舞,登上了国际舞台!
此后,福建省歌舞剧院在《丝海箫音》基础上,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题重新创排了大型舞剧《丝海梦寻》。
2014年8月,《丝海梦寻》在北京国家大剧院成功上演,2015年2月和4月,又先后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和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会议厅上演。
当代的故事由今人演绎,先民的故事则透过文化遗产娓娓道来。留住共同记忆,势在必行。
2001年4月20日,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到泉州调研,考察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的中国古代船舶发展史陈列馆的进展时,明确表示,“像这种有特色、有意义的项目应该大力支持”。
2001年11月12日,习近平主持召开省长办公会议,研究省文化厅提出的关于“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方案,同意以省人民政府名义向国家文物局提出申请,同意成立福建省“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申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领导小组。
此前,省文化厅作了一份可行性报告,提出泉州作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许多文化遗迹与海上丝绸之路息息相关。这些文化遗迹完整展现了长期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上的古代中国,在其海洋文明发展高峰时期的航运设施水平、文化交流与港口城市的建设情况。同时,体现了古泉州作为宋元时期东方重要港口城市的历史地位,从不同角度勾勒出10至14世纪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城市的繁盛图景。
2002年6月,习近平再赴泉州市调研时,对泉州市请求省政府支持的事项作了议定,同意由省财政给予泉州市财力补助,要求泉州市抓紧做好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
如今,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如同一艘远航归来的海船,静静停靠在泉州东湖边。馆内,国内发现年代最早、体量最大的宋代海船,数百方宋元时期的伊斯兰教、基督教、印度教石刻,各个年代的外销陶瓷器,以及数量繁多的反映海外民俗文化的器物……展示了中国古代海洋交通、航海科技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讲述了世界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互融共生的历史故事。每年2场以上的外展,则让更多的观众领略了悠久而灿烂的中华海洋文明。
虽然元末明初的战乱和明清两朝的海禁,让泉州港盛景不复,但融入血脉的文化烙印,却永久改变了泉州城的面貌。
福建最古老的佛寺开元寺里,婆罗门教的塔、印度教图案的柱、狮身人面的台基、飞天乐伎的翅膀……这些细节讲述着来自海外异国的传说。涂门街上,充满异域风情的清净寺,虽地处闹市,却古朴幽静;抬眼望去,就是飞檐翘角的关帝庙,不远处有一座供奉“海上女神”妈祖的天后宫……面朝大海的城市里,人们胸怀像大海,征程向大海,兼容并蓄、爱拼会赢。
2019年10月12日,习近平主席在金奈同印度总理莫迪举行会晤时提出,支持中国福建省和泰米尔纳德邦、泉州市和金奈城建立友好省城关系,谱写海上丝绸之路新篇章。
2017年1月,国务院确定“古泉州(刺桐)史迹”作为我国2018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2018年6月29日,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决定将“古泉州(刺桐)史迹”项目列为“发还待议”,即缔约国需补充有关信息后重新提交申请并接受审议。
2020年1月,我国向世界遗产委员会递交了重新编制的申报文本,项目名称调整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项目整体由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及其关联环境构成,分布在自海港经江口平原并一直延伸到腹地山区的广阔空间内,完整呈现了宋元时期泉州富有特色的海外贸易体系与多元社会结构,多维度地支撑了“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这一价值主题。
2021年7月25日,在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世界遗产委员会一致决定将“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为福建省第五处世界遗产。
凝聚多彩文明力量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世界历史的十字路口,各国如何共同应对挑战、迈向美好未来?2019年5月15日,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明确回答:“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
在他看来,人类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因为平等交流而变得丰富多彩,正所谓“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
在闽工作期间,如何借助多样化的交流媒介,以文化交流促民心相通,习近平有着深邃思考。
“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福建,有着1600多年的产茶历史。17世纪的万里茶道,以福建武夷山为起点,到达中俄边境的通商口岸恰克图,全程约4760公里。到19世纪中期,茶道延长到13000多公里。
盛夏时节的宁德福安市坦洋村,茶山青翠。百年前,坦洋工夫红茶远销西欧后风靡欧洲皇室,成为英式下午茶文化的主角之一,曾于1915年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然而,上世纪中叶,由于市场变迁等种种因素,坦洋工夫日渐没落。
担任宁德地委书记期间,习近平先后四次来到坦洋村调研,提出了大力发展特色茶产业的建议,并对茶文化“走出去”提出要求。“一定要珍视、保护、发展、应用好这个品牌,让坦洋工夫茶走向全国、走向世界。”1990年5月4日,即将赴福州上任的习近平来到坦洋村,对坦洋工夫寄予厚望。
如今,宁德已成为福建茶叶的重要生产基地之一,打造了坦洋工夫、福鼎白茶等特色品牌。
闽茶在“一带一路”中亦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全国最大的产茶省份,依托“闽茶海丝行”活动,福建累计在海外设立12个“闽茶文化推广中心”,闽茶香飘世界,在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中享有盛誉。
八闽大地那抹清香,也始终萦绕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2021年仲春时节,武夷山脚下,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里,在福建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叮嘱乡亲们,“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
在外交舞台上,习近平多次以茶引题、以茶会友,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生动阐释中国主张。
2017年,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习近平主席送出的国礼,正是由福建代表性名优茶种——安溪铁观音、武夷山大红袍、福州茉莉花茶、福鼎白茶、武夷山正山小种组成的礼盒。
“正如中国人喜欢茶而比利时人喜爱啤酒一样,茶的含蓄内敛和酒的热烈奔放代表了品味生命、解读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但是,茶和酒并不是不可兼容的,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2014年,习近平主席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发表演讲时以茶与酒,形象比喻中欧要共同努力,促进人类各种文明之花竞相绽放。
文明如水,润物无声。与茶叶制作技艺一样,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瓷器烧制技艺,不仅蕴藏着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也见证了中外交流的繁荣历史,成为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
始于宋、盛于元明的福建德化白瓷,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输出商品,曾被意大利传教士马可波罗带回欧洲,享誉世界,被西方称为“中国白”。然而,近代以来,陶瓷作为德化县支柱产业,较长一段时间受困于“小、散、低”模式。
2001年4月19日,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深入德化县调研,为陶瓷业发展指明方向:“要紧紧抓住陶瓷这一支柱产业,结构调整要围绕特色来优化,并不断向工艺县发展。”
不仅如此,习近平还对瓷文化寄予厚望。“他详细了解陶瓷烧制工艺流程及陶瓷成分材料,对每件作品的创意构想、表现形式都饶有兴趣地谈论,还提出了殷切期望:精美的瓷器做出来、摆出来,还要传出去。”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陈桂玉对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调研宏益陶瓷研究所的情景记忆犹新。
牢记“传出去”的殷切嘱托,千年窑火重放光彩。“陶瓷伉俪”陈桂玉、柯宏荣的作品《鹭岛女神》与《祥云平安》,被作为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国礼。“世界陶瓷之都”德化持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乘着“一带一路”东风,“走出去”与“请进来”并举,推动“中国白”再出发。
以茶、瓷为媒,得海洋文明风气之先的福建,在对外文化交流中一路先行。习近平在闽工作期间,高度重视福建特色文化的交流传播,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扩大“朋友圈”的桥梁纽带。
日本长崎县历史文化博物馆里,“明朝体”书法作品、唐寺模型、妈祖雕塑……一件件藏品、一幅幅图片,都在诉说着中日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佳话。
2015年5月23日,习近平主席在中日友好交流大会上特别提到:“我在福建省工作时,就知道17世纪中国名僧隐元大师东渡日本的故事。在日本期间,隐元大师不仅传播了佛学经义,还带去了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对日本江户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2009年,我访问日本时,到访了北九州等地,直接体会到了两国人民割舍不断的文化渊源和历史联系。”
他说:“中日一衣带水,2000多年来,和平友好是两国人民心中的主旋律,两国人民互学互鉴,促进了各自发展,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远。在闽工作期间,习近平高度重视福州与日本那霸市的友好往来,率团赴那霸参加两市结好10周年纪念活动;支持湄洲岛国家旅游度假区建设,强调“妈祖文化具有很高的旅游文化品质,很好地反映中华民族的性格,通过世界的交流和传播能树立中国人民在世界上的良好形象”……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和而不同,美美与共。今日福建,接续保护文化根脉,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应有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