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一片叶子写传奇 一个产业富百姓

2019-03-12 08:35:51  来源:福建日报

一片叶子写传奇 一个产业富百姓

  俞学文代表 浙江日报记者 胡元勇 摄

一片叶子写传奇 一个产业富百姓

  罗红江代表(右) 云报集团全媒体记者 雷桐苏 摄

  俞学文代表:乡村振兴靠产业众人“品茶”茶更香

  浙江武义县柳城畲族镇青坑村村委会主任、浙江更香有机茶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武义县金茗茶叶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全国人大代表俞学文的众多“头衔”中,有两项直接与茶相关,此行来到北京,他的行李箱中依然少不了产自家乡的有机绿茶。接受记者采访时,俞学文的口中也总离不开一个“茶”字。

  俞学文是一名来自基层农村的人大代表,在他家乡金华武义这座历史悠久的浙中小城,茶叶在农业产业结构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没有产业兴旺,空谈乡村振兴毫无意义。”入行25年,对于家乡茶产业的发展给当地农业经济带来的变化,俞学文有着深切的体会。

  俞学文在调研中发现,武义有机茶园面积虽大,可生产有机茶的企业规模大小不一,产品品质良莠不齐。“五年前有机产品的新国标出台后,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标识、销售管理体系等都提高了标准,许多小茶企因为生产技术和资金有限纷纷退出,现在武义县的有机茶大多由大型茶企生产,品质更有保障。”俞学文说,门槛高了,对武义有机茶产业来说是一件好事。通过在低小散茶企、茶园上做“减法”,严格把控源头,强化投入品监控,建立强化产品检测,建设二维码追溯体系等方式,其实是在茶叶质量上做了“加法”。

  武义县茶业发展从“绿富两难”到“点绿成金”,奥秘就在俞学文向记者展示的这杯有机茶中——颜色翠绿、口感清冽,乍看与其他浙产绿茶并无二致,但却通过了中农、欧盟、美国三重有机认证,465项检测“零”农残。

  如今,武义有6万余人从事茶叶的种植、加工和经营,占全县人口近五分之一。俞学文说,为了激发当地茶农的积极性,武义通过打造“市场+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使茶农与工商资本、村民与村集体形成共建共享的关系。在这条绿色产业链的拉动下,俞学文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茶农开创了属于自己的“绿色银行”。

  数说浙江茶

  浙江是我国主要的名优茶主产区之一。2018年,茶叶总面积300.5万亩、总产量18.6万吨,同比分别增长0.3%、3.5%。其中,名优茶产量8.9万吨,同比增长1.9%。

  2018年,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发布了《浙江省农业绿色发展试点先行区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启动了 以生态茶园为首的“五园创建”工程,计划通过三年努力,建成包括150个生态茶园在内的500个“五园”省级示范基地,力争成为全国种植业高质量发展标杆省份。

一片叶子写传奇 一个产业富百姓

  美轮美奂的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茶场俯瞰。 福建日报记者 薛希惠 摄

一片叶子写传奇 一个产业富百姓

  在武夷山举行的第十二届海峡两岸茶博会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业者和游客。福建日报记者 游庆辉 摄

  孔晓宏代表:走特色之路 打造名茶之都

  “天下名山,必产灵草,江南地暖,故独宜茶”。谈到茶叶、谈到安徽茶产业,全国人大代表、黄山市市长孔晓宏引经据典,如数家珍:黄山毛峰、太平猴魁、黄山绿牡丹、祁门红茶……

  孔晓宏介绍,黄山市作为中国重点产茶区之一,先后孕育出7个国家级良种和4个省级良种,分别占到了全国的6%、安徽省的22%;目前全市茶园面积达76.1万亩,其中“三茶”(有机茶、绿色食品茶、无公害茶)认证面积73.2万亩,均居安徽省首位。

  孔晓宏告诉记者,近年来,黄山市抢抓“茶为国饮”渐兴机遇,每年市、县两级投入财政专项资金超千万元,大力推进茶产业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黄山特色的绿色产业发展之路。

  重质量、抢占产品制高点,强龙头、抢占产业制高点,塑品牌、抢占市场制高点,抓创新、抢占竞争制高点,促融合、抢占发展制高点,黄山市2018年茶叶产量3.73万吨,一产产值34.28亿元,综合产值138亿元。黄山市还大力实施茶叶“走出去”战略,茶产品出口近30个国家和地区。

  “促进茶文化与茶产业融合发展。”孔晓宏说,黄山市相继建成开放了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门红茶、松萝茶等黄山名茶博物馆,公开发行了四大名茶系列茶书,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门红茶等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非遗名录。充分发挥黄山旅游资源优势,促进茶旅游与茶产业融合发展,全市共建成集茶园观光、茶事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生态茶园基地19处。

  孔晓宏表示,下一步,黄山市将以生态资源为依托,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互联网+”为载体,以产业转型升级、茶文旅深度融合为主线,着力做强茶产业、做优茶产品、做大茶企业、做活茶市场、做响茶文化。

  数说安徽茶

  2018年3月,安徽省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做优做大做强茶产业助推脱贫攻坚和农民增收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省茶园面积达300万亩,年干茶产量14万吨,一产产值150亿元,综合产值500亿元;将茶产业发展作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内容,每个宜茶贫困县打造一批高标准茶园基地和标准化茶产业基地,每个宜茶贫困村培育1个鲜叶交易网点,扶持有条件的村发展茶叶加工企业,每个宜茶贫困户至少拥有1亩良种茶园,力争带动宜茶贫困户每年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罗红江代表:从“绿色银行”取出真金白银

  “普洱茶让西双版纳州20万山区农民人均增收4187元,成为脱贫攻坚最重要的产业支撑,群众从‘绿色银行’中取出了真金白银,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州长罗红江说。

  罗红江介绍,西双版纳是普洱茶发祥地和茶马古道的源头,植茶、用茶、茶贸易的历史悠久,距今已2000多年。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双版纳州委、州政府牢牢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持续开展普洱茶“二次创业、再创辉煌”行动,全州围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绿色”的茶业发展主题,延伸产业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罗红江介绍,目前,西双版纳原始森林中纯生态、无污染的古茶园除了给茶农带来丰厚的卖茶收入,还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全州115万亩茶园有90万亩达到生态茶园标准,生态茶叶全面改造提升工程还在持续推进中。西双版纳所有普洱茶加工企业也都通过了CS认证,全州形成以勐海茶厂、七彩云南等茶厂为代表的集茶叶种植、加工、营销为一体的茶业企业群。与此同时,茶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普洱茶食品、保健品、日用品等衍生品不断涌现,市场供应更加丰富多样,综合利用发展势头强劲。

  西双版纳州委、州政府还提出加快构建茶产业、茶经济、茶生态、茶旅游和茶文化互融共进、协调发展的现代茶产业体系,力争把西双版纳建成中国最优最大的普洱茶生产基地、普洱茶研发中心和普洱茶文化旅游目的地。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澜湄合作的推进,西双版纳“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茶产业发展掀开了新时代的新篇章。

  数说云南茶

  云南是具有2000年历史的古老茶区,学者认为云南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云南全省有15个州市110多个县市区产茶。2018年,全省茶叶总面积630万亩,同比增长1.7%;总产量39.8万吨,同比增长2.8%;综合产值达843亿元,同比增长13.6%;茶农人均收入达3630元,同比增长10.7%。普洱茶连续两年被评为中国品牌价值最高的茶叶公共区域品牌。云茶产业已成为云南省广大茶区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之一。(福建日报记者 严顺龙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李中迪 浙江日报记者 胡昕然 黄云灵 安徽日报记者 朱胜利 云报集团全媒体记者 程三娟)

一片叶子写传奇 一个产业富百姓

点击进入本网专题

【责任编辑:陈颖】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