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大家系列报道之一一四
“快枪手”剧作家周祥光:一生甘为民写戏,悲欢离合总关情
周祥光近照。邱陵 摄
笃信闽剧艺术焕发新生机,呼吁剧作家深入生活还戏于民
近年来,周祥光仍旧笔耕不辍:《玉茶花》省25届戏剧会演剧本征文一等奖;《百蝶香柴扇》获省25届戏剧会演剧本奖;《一拂先生》获省26届戏剧会演剧本征文一等奖;《申己殊途》获省26届戏剧会演剧本奖;《风雨苍霞人》省第6届艺术节一等奖……
一辈子与闽剧结缘,周祥光除了自己坚持创作外,还发动全市专业的、业余的、新的、老的编剧共同创作,尤其注重发现和培育新人,专门为年轻编剧的作品召开剧本研讨会。
“一些业界人士认为闽剧会灭亡。”周祥光说,“其实早在上世纪80年代,许多专家学者就讨论过戏曲危机问题,担心会消亡,现在看来,戏曲仍有其生命力,闽剧也是如此。”
人才的青黄不接,往往是一个行业走向衰亡的征兆。周祥光对闽剧的乐观,并非空穴来风。“从这几年福州市戏剧征文报送的作品来看,青年编剧的剧本占多数,短期内不会存在年龄断层的问题。”同时,市艺术学校专门培养闽剧人才,不断有新鲜血液注入闽剧队伍。
《王茂生进酒》剧照。黄立新 摄
周祥光认为,戏曲是大众艺术,首先,一定要深入浅出,雅俗共赏,以情动人,以理服人,情与理都必须直达观众的内心深处,观众才喜闻乐见,戏曲才有传承下去的希望。
其次,就要发挥地方剧种的方言优势。“贻顺哥烛蒂”这句来自闽剧的台词,如今成为福州人讽刺小气鬼的方言。周祥光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许多闽剧传统戏中的人物之所以有经久不衰的光彩,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人物那绝妙的语言,也正是这些纯粹的、地道的福州方言赋予了这些人物浓郁的“闽剧特色”,这些人物绝对是福州的“土特产”,他们从骨子里透着福州味。
“今天市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他们的生活中有着说不尽的喜怒哀乐,如果闽剧的剧作家们能多写一些他们中的故事,让剧中的老百姓说上几句漂亮的、地道的福州方言,也许这些剧目会显得格外有特色,格外让观众着迷。”周祥光说。
在谈到创作问题时,周祥光说,创作的关键在于创字,创就是创新、创造、创意,人云亦云、步人后尘、拾人牙慧,算不得“创”。他写了50多部戏,基本上坚持做到不重复自己,不重复别人,虽然也有改编或移植,但都能尽量地避开旧套,另辟蹊径,给观众全新的面貌,“一旦落俗、照搬或抄袭便无趣了,还谈何‘创’?‘创’很难,可正因为难,才倍显可贵。”
“我一辈子都在为老百姓写戏,希望在我们手中,这门古老的艺术形式得以传承下去。”展望明天,周祥光仍将以满腔热血为观众奉献一部又一部精彩纷呈的闽剧,帮助和扶持一批有志于从事闽剧创作的年轻人勇攀艺术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