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绿色咏叹——生态文明建设的福建实践

2017-09-01 10:36:36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借绿生金: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多生态红利

  “因为盗伐,一年中村里就有7人被判刑,只要听说森林公安来了,村里的男人都四处躲。”说起20多年前的陈年往事,闽西武平县万安镇捷文村的老支书李永兴不胜唏嘘。

  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是我国南方重点集体林区,但因为林地产权不清、林业经营管理滞后,直至21世纪初,山区老百姓的涉林收入甚微,林区乱砍滥伐现象屡禁不止,林业生产力受到严重制约。

  “守着青山却难致富”,一场“破天荒”的改革试验因此在捷文村点亮火种。2001年6月,在没有上级红头文件的情况下,武平县把捷文村2万多亩集体山林“平均分给农户”,并在次年推广到全县。不到两年,福建在充分总结武平等地经验基础上,全面推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10多年来,福建林改以促进“生态美”与“百姓富”有机统一为目标不断向前推进。

  改革总是不断解决旧矛盾,又迎来新问题。近年来,生态优先理念下林木采伐政策不断收紧,“砍树生财”的传统林业生产经营模式面临时代新考验。

  武平县岩前镇迳田村农民梁汉才林改后承包了2000多亩山场,经过多年管护,部分林木已经可以砍伐,按市场价可获利上百万元,但受制于生态限伐政策,他的林子“一棵树都动不了”。

  老梁的苦恼在2015年迎来了转机,这一年,福建省开始实施重点生态区商品林赎买试点,梁汉才的400多亩山林最终以60多万元的价格出让给县里一家国有公司。

  梁汉才说:“比直接砍树卖钱少了一些收益,但也省了很多麻烦;最重要的是,水源区里的林子保留下来了,也算给国家做了小小的贡献。”

  “国家得绿、林农得利。”林改带来了生态与经济效应双赢的可喜局面,以武平为例,全县林木蓄积量从2001年的910万立方米上升为2016年的2179万立方米。全县林农人均林业纯收入3560元,比2001年增加了8倍;林业收入比重从2001年的16.6%提高到2016年的26%。

  福建省林业厅林改处处长徐文辉说,10多年来,林改不断与时俱进,激活了生态资源向资产、资本转变,莽莽群山从“不开门的绿色银行”变成了触手可及的“水库、钱库、粮库”。

  “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造福一方百姓的聚宝盆,然而,囿于时代局限和路径依赖,环境保护与民生现实之间时常发生冲突。

  闽北南平市,地处福建母亲河闽江上游。但长期以来,南平局部地区生猪无序养殖造成了严重污染:该市延平区30条小流域有20条水质为劣V类,污粪横流的长万水库被称为“全省最大的天然化粪池”,污水流经的农田有的甚至都种不了庄稼。

  面对日益恶化的污染之痛,南平市狠下决心,展开了一场雷厉风行的治污行动,从今年2月起,全市拆除养殖场7163家,削减生猪293万头;其中延平区拆除4468家,削减生猪216万头,短短几个月,南平市辖区内劣V类流域从原来20条减少到2条。

  生猪养殖一头连着环保,一头连着民生。南平市的治污行动不是“一关了之”,而是坚持堵疏结合、以转促治。一方面对境内可养区探索建设“生态化、立体化、模块化、智能化、防疫化”的“新五化”现代立体生态养殖小区,目前,6个重点乡镇总投资3.2亿元的8个生态养殖小区,下半年建成投用。

  另一方面,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引导退养户大力发展光伏农业、林下经济、果蔬花卉种植、乡村旅游等,在绿色产业上开辟新天地。目前退养户转产3170多户,占比达70%。

  在推进生态文明改革试验中,福建坚持把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摆在优先位置,通过环境整治、产业带动、生态补偿等增进群众的绿色福祉,努力拓宽绿色惠民、富民路径,打通“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让绿水青山的守护者和绿色发展的让利方共享发展成果:

  ——着力整治老百姓“身边的污染”。针对小流域水质下降、水环境“毛细血管”淤塞问题,2016年7月出台《福建省小流域及农村水环境整治计划》,提出到2020年,全省小流域Ⅲ类以上水质比例达到90%以上。今年,省委、省政府又把小流域整治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力争年度有效投资超过20亿元。

  ——加快补齐农村环境建设和治理短板。为摆脱农村“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窘境,福建制定实施农村污水垃圾整治提升三年工作方案,仅2016年,全省就投入21亿元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目前,全省超过60%乡镇已建成生活污水处理设施,70%以上乡镇建成垃圾转运系统,50%以上村庄建立了垃圾处理常态化机制。

  ——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为破解“穷得山清水秀”的现实尴尬,福建建立起了覆盖所有重点流域的生态补偿机制,形成与地方财力、保护责任、受益程度挂钩的长效补偿资金投入制度。去年投入生态补偿资金近35亿元,大部分补偿到流域上游欠发达地区和生态保护地区。

  福建省省长于伟国强调,今后,生态文明试验区的建设要以“机制活”为牵引,推动改革成果落实到每一座青山、每一条绿水、每一片蓝天、每一座民居和村落上,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多生态红利。(记者 刘亢 项开来 涂洪长 黄鹏飞)

【责任编辑:钟培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