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闽都大家 >> 历史大家

闽都大家系列报道之六十一

“书生报国”郑振铎:生如夏花的一代才华 以文化传人为己任

发布时间:2017-07-07 11:36:29  来源:福州新闻网

“书生报国”郑振铎:生如夏花的一代才华 以文化传人为己任

1924年泰戈尔访华,与徐志摩(右四)、张君劢(右三)、郑振铎(右二)等欢迎者合影。

  恋祖爱乡 撰稿编书特意署上“长乐”两字

  郑振铎青少年时就追求新思想、新文化。“五四”运动为中国现代革命史打开血与火的第一页,正值青年的他满怀爱国激情,参与援救被捕学生等活动,他在第一首新诗《我是少年》中就大声呐喊:“我有思想如泉”,“我有牺牲精神”。

  在探索改造旧中国的道路上,他和早期中共的领导人李大钊、陈独秀、周恩来、瞿秋白等有着较密切的联系。他在和瞿秋白等人共同创办的《新社会》旬刊之《发刊词》中声明:“我们改造的目的就是想创造德莫克拉西(民主)的社会——自由平等、没有一切阶级一切战争的和平幸福的新社会。”

  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兴亡,匹夫有责,振铎先生以一介书生,坚守在上海这个“孤岛”,积极抢救珍贵古籍、民族文献。他全力协助鲁迅编辑出版瞿秋白遗著《海上述林》,其后还组织出版了《鲁迅全集》《西行漫记》《列宁选集》《联共党史》等,为中华民族救亡图存,艰难地做着自己不懈的努力。

  著名文史学家、曾任浙江省文史馆馆长的宋云彬在《红尘冷眼》中,真实记录下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六十年代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涉及到300余位现代名人,反映了社会变革时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在一首诗里,他写道:“长乐平生风谊重,甘抛心力作调人”。

  这里的“长乐”,是朋友们对郑振铎的代称,因为恋祖爱乡的他总是公开标明自己来自福州长乐,有时撰稿编书,还特意署上“长乐”两字,他编的一本书名就是《长乐郑氏汇印传奇第一集》。他经常使用的两枚印章,分别是“长乐西谛”“长乐郑振铎西谛藏书”,以致于朋友们对长乐印象深刻。

  在他和爱人高君箴婚礼上,瞿秋白送的礼物是两方印章,分别刻有边款“长”“乐”各一字。这真是巧意双关,祝福两个长乐人白首偕老,百年长乐。

  “长乐平生风谊重”一句,是对郑振铎人品的高度赞美;“甘抛心力作调人”,是说郑振铎花费了很多心力,在文人之间做居中调谐工作。郑振铎在整整奋斗了四十年的中国文坛上,以宽广无私的心胸和公正光明的人格魅力,一直是一个团结的因素。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郑振铎到燕京大学中文系当教授,兼清华大学教授。他与鲁迅、茅盾等人发起、创办大型期刊《文学》杂志,不久又在北平与章靳以创办《文学季刊》,还在北平和上海参与创刊、编辑了《太白》半月刊、《水星》月刊。这四个刊物是三十年代文学运动的重要阵地。当时,北平与上海、学院与文坛,有一道无形的鸿沟,而郑振铎成为了两者间的一座桥梁,他分别参与南北这几个刊物的编辑活动,无形中联结、集聚了南北作家。

  1936年9月,由郑振铎和茅盾起草,鲁迅与郭沫若、茅盾、郑振铎、叶圣陶、王统照、夏丐尊、冰心、巴金、丰子恺、洪深、张天翼、林语堂、周瘦鹃等二十一人联名发表了《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这是鲁迅一生签署的最后一个文件,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夏衍在几十年后回顾此事时说:“这个宣言是文艺界第一个大联合、大团结的文件,在现代文学史上,应该说是有很重要的意义的。郑振铎在坚持联合、反对分裂这个问题上,表现了难能可贵的高尚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