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人民日报头版关注福建生态文明建设 为福建试验点赞

2016-11-16 10:14:35  来源:人民日报

  “督企”转“督政”——当好“守山人”看好“责任田”

  排污权交易制度能够最早在三明试点,与吴成球的探索密不可分。

  吴成球是三明市环保局局长,在全省9个设区市环保局局长中资格最老。三明是福建老工业城市,钢铁、化肥、造纸等,既成就了这座城市过往的辉煌,又成为当下环保的“拦路虎”。之前,每遇污染问题,环保部门冲锋一线,疲于奔命,像灭火队员。能不能换种监督方式?

  2014年初,三明市环保局在福建率先出台《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实施细则》,根据企业环保状况分“优秀”到“不合格”4个等级。更厉害的是,他们还把这些信息在当地媒体公布。这下炸了锅,不少企业因为“不合格”,有的被政府责令停产,有的被银行停止供贷,有的被暂停上市计划。当地一家国企,自2004年建成投运,倚仗其“不能被停产”的特殊行业身份,借口试运行迟迟不验收,屡被罚款,仍不整改。被评“不合格”后,地方政府取消其所有评先、评优资格,相关资金补助也被终止。

  从“督企”到“督政”,就是要用制度手段让各级政府担起环保“第一责任”。

  “与往年相比,今年党政环保大考把坚持绿色发展作为首要责任,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纳入地方党委政府考核,并大幅提高权重,占比约52%。”福建省环保厅厅长朱华告诉记者。不仅如此,责任单位涵盖省发改委、经信委、林业厅等十多个部门,对环保以外的职能部门考核的权重占比从往年的26%上升到53%。

  “两个50%以上,意味着环保不再只是环保部门的事,而是各职能部门的分内事。目的就是督导党政一把手在决策过程中把环保装进脑中、放在心上,促使绿色发展理念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朱华说。

  也正是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三明市环保局又第一个在全省设立环境污染责任险,并促成该市唯一的化工产业园——黄砂化工园内12家企业整体投保。

  从去年开始,晋江市安海镇副镇长蔡娜娜每天的工作内容又多了一个项目:巡河。河叫坝头溪,是安海镇境内最大河流,全长11公里。

  晋江是福建第一强县,安海又在2015年被评为全国百强乡镇中福建省第一名。两个第一“撞”在一起,整治工业污染的压力自然不小——全镇企业3000多家,各种类型皆有,第一压力就是污水。

  虽然是分管生态的镇领导,但担任“河长”的并非只有蔡娜娜一人,其他镇领导都“各掌一河”。“同时还成立了工业、农业等8个专项整治组,所有政府部门都参与其中,实行一票否决。”安海镇党委书记唐春晓说。在安海,当地公安专门成立环保中队,法院设有生态审判庭,检察院有独立生态资源检察科。

  从2015年起,福建每季度选择一项环境专题进行现场点评,再全省通报;分解到各设区市政府处理后,由省政府督查室跟踪督办。季度督查会议制度创新,让9个设区市市长坦言“冬天穿着毛衣都冒汗”“仿佛扒了一层皮”。2016年7月,福建省委、省政府的环保督察组正式启程,首轮督察包括龙岩、泉州、宁德3市。据督察组负责人介绍,从今年起每两年将对全省各设区市和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委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进行一轮环保督察。

  2010年,“一岗双责”;2014年,全面推行“河长”制,建立季度环保督查会,直至眼下的省级环保督查,福建对各级政府在环保生态工作方面的监督,步步收紧。搭梁立柱,建立起了一整套系统化管理机制。三明市企业环境信用评价也从首批的40家企业扩大到今年的357家。

  “督企”转“督政”,就是要让地方党委政府成为改善环境的主要力量,真正当好“守山人”,看好“责任田”。这是第四个答案。

  根据福建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福建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推进的38项改革今年将完成15项,明年完成17项,2018年完成6项。

  福建正在探路。(记者 蒋升阳 赵 鹏)

【责任编辑:钟培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