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大家系列报道之二十九
“北大考古人”欧潭生:把闽都文化“挖出来”说给你听
现退休后,一有空欧老便会来到郎官巷的北大福建校友会坐坐,或看书,或访友。
【各方评说】
卢美松(曾任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长,现为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潭生与我,甚有学缘。仓前山福州高级中学三年同班苦读,是我们人生进步的前阶;北京大学历史系同窗五载,则是我们事业的基石。潭生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工作,既执着专注,又标新立异;既循规蹈矩又不落窠臼。因此,相较而言,潭生是幸运的,他擅长深入地思考、灵机的捕捉和结论的超前阐说。1995年,我陪他考察昙石山,他根据山顶番薯地陶片和小孩眉间骨,断定山顶还有尚未发掘的墓葬,坚持向国家文物局申报发掘,事实证明他判断准确。我和他长期合作研究福建地方史,诸如“冶在福州”“闽非闽越”的史论和先秦闽族闽文化以及闽都文化源头等,都得益于与潭生的长期合作。
黄荣春(文史专家、原福州市晋安区文管办主任):
1996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欧潭生作为考古领队,主持福州新店古城考古发掘。我自始至终配合他,学到了不少田野考古知识。他运用探沟法,对新店古城东、北、西城墙的解剖发掘,断定城墙有战国晚期、汉初和唐宋文化地层叠压。当年,就在《中国文物报》头版头条发表新店古城就是战国晚期闽越王无诸修建的冶城,汉高祖五年又进行了扩建。早在1992年他就在省建行工地发现汉代余善宫殿遗址,被近年来屏山地铁工地考古所验证,成为考古界美谈。
唐希(作家、福州市文联闽都文化研究院首任法人代表):
与欧潭生走在一起。笑声朗朗,每到一处都是大写的“投入”。去河南信阳固始不得了,地面上的已经考不完,还考到了民风民俗里,鱼丸、线面、白丸子都与福州连成一条古代先民迁徙的线;方言中词义相近的缘分只有在那里生活几十年且有心考究者才能发现。算是从硬件考古到软件了。这还不夠,在他欧氏宗亲们的血脉中,他找出了闽都人氏的老祖宗欧冶子,由此联想到了水上疍民、高山畲民以及数千年前的中原南迁族群,提出了闽都原住民文化的研究设想……他说,闽都文化要做的事有两大件,一个考古加一个传播,都他亲身十分投入地实践着。
【代表作品】
欧潭生发表文章200多篇。1989年他在中国考古学会年会发表——《闽候庄边山九座墓是战国楚墓》;1996年主持发掘福州新店冶都;1997年筹办昙石山博物馆;2002年出版专著《闽豫考古集》;2005年在台湾演讲《昙石山文化的海洋特征》;2007年出版专著《昙石山文化志》;2013年出版专著《欧潭生考古丛谈》。
他最新的学术成果主要有:1.重新认识昙石山,昙石山是墓地不是遗址,下层是五千年昙石山文化,上层是三千多年西周大墓;2.闽非闽越,先秦闽族有三千年历史、闽越国只有秦汉一百年历史;3.闽越国冶都在福州新店,不在屏山冶山、更不在武夷山;4.闽越东冶港在福州,福州是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起点;5.唐甘棠港在福州不在福安;6.闽候不是闽侯;7.泔液境不是甘液境;8.长乐显应宫主祀开漳圣王陈元光;9.《三山志》的失误;10.两千年前福州青红酒和闽西米酒酿酒缸;11.福州是温泉之都;12.北宋福州纪年石槽考古记;13.商周考古第一人——纪念我的恩师邹衡先生九十诞辰(《中国文物报》2017.1.13);14.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彰显历史名城风貌(《福州日报》2016年6月15日A4版,国务院参事室和中央文史舘《工作通讯》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