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闽都大家 >> 当代大家

闽都大家系列报道之二十九

“北大考古人”欧潭生:把闽都文化“挖出来”说给你听

发布时间:2017-03-09 09:50:42  来源:福州新闻网  作者:王礼林

“北大考古人”欧潭生:把闽都文化“挖出来”说给你听

欧潭生参与编撰的《昙石山文化志》。

  因喜欢“游山玩水”选择考古专业

  北大校长让其18岁首次穿上鞋

  谈起自己的考古工作史,欧老师说道“跌宕起伏”,但从生性乐观的他嘴里说出来,倒多了一分趣味及生命的坚韧不拔。北大时光,不论是恩师栽培还是校风师德,让他终身受益。

  据欧潭生回忆,1963年高考发榜之日,他还在永泰山区开荒种地。当时他挑着一百多斤的柴火,走在滚烫的沙土路上,村里人老远就喊着:“你考中了!” 村里人问:“北京大学是北京哪所大学?”,他只好回答:“北京大学是北京最大的大学!”

  8月底,经历了四天四夜的火车旅程18岁的欧潭生来到了北京。到了北大,他仿佛“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其中不得不提的,在北大,他穿上了人生第一双鞋。据回忆,一次国庆过后,他从食堂吃完晚饭出来,赤脚往宿舍走,在三角地碰到时任校长陆平和其秘书。陆平把他叫住:“你是福建新生,还是广东新生?”欧潭生答:“是福建的。”“是哪个系?”“历史系。”校长和蔼地对他说:“北大是个有国际影响的学校,你赤脚走路很不雅观,明天你到历史系办公室领一双鞋。”第二天,欧潭生便从历史系办公室领到一双回力牌球鞋。这也是欧潭生首次穿上鞋。

  谈起为何选择了考古专业,欧潭生笑到:彼时历史系有中国史、世界历史、考古三个专业。自己好动,以为考古可以“游山玩水”便选择了考古专业,谁知却是最艰苦的专业。

  据他回忆,他所在的历史系考古专业只有18人,课程十分繁重,竞争激烈,每年都有两三位同学留级或休学。但是在北大遇到的老师,不论教务水平还是学术涵养,都让他找到了学习乐趣,为其今后事业打下坚实基础。

  苏秉琦在考古界被尊称为“苏公”,欧潭生说,他们是“苏公”在北大讲授的最后一批学生。“我从商城县中学调到信阳地区文化局从事文物考古工作,也是‘苏公’帮忙实现的。”

  他的恩师还有被誉为“中国商周考古第一人”的邹衡。1964年《北京大学学报》发了邹衡的经典论文《试论殷墟文化分期》,欧潭生读完兴奋不已,从此奠定了他从事商周考古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