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新闻网 > 专题频道 > 福建省第八次党代会 > 正文
海西文化 诞生于海洋中的明珠

http://news.fznews.com.cn   2006-11-22 17:12:20   来源:海峡都市报
 

  本报记者 李坚 章微 游庆辉 林良标 通讯员 陈新华

  核心提示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而对文化的作用,省委书记卢展工这样认为:“文化是基础,是最基本的素质……文化事业的发展与整个经济发展有关,与整个社会发展有关,与福建乃至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有关,与现代文明有关,与人的全面发展有关。”

  就在上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在我省考察时,盛赞“福建文化底蕴深厚”。

  昙石山遗址博物馆、三坊七巷保护修复、闽台缘博物馆、马尾船政文化……近几年来的福建大手笔,让海西文化———这个诞生于海洋中的明珠,得以延续和传承。

  “十五”期间,我省对文化事业的投资近9亿,相当于“七五”到“九五”投资量的总和。省委、省政府日前在《福建文化强省建设纲要》中提出,到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到2020年,文化发展主要指标进入全国前十位,成为全国前列的文化强省。

  【文化寻根】

  昙石山:福建第一品牌

  “昙石山这个品牌,应该是福建的第一品牌。昙石山遗址博物馆建设要有大手笔,可以做成福建第一”。对闽族文化发源地,福建文明的摇篮,卢展工这样评价和期许。
  从昙石山遗址到万寿岩遗址,从浦城猫耳弄山商周窑址到平潭“碗礁一号”……每一次考古发掘,都在夯实海西文化的根基。

  “昙石山遗址掌故多”。昙石山遗址博物馆已退休的老馆长欧潭生教授昨日对记者表示。

  欧教授介绍,1954年以来,我省对位于闽侯甘蔗镇昙石村的昙石山遗址共组织了9次发掘,并将这种文化类型定名为“昙石山文化”。从“中华第一灯”到“日本人骨”,闽族文化发源地不仅福建人重视,外国友人也很感兴趣。8年前,日本庆应大学名誉教授江坂辉弥曾在一年之内8次来参观。他还特地寄来一种特殊的药水,喷在遗址表面,能让遗址在20年内不长草不崩塌不发霉。

  而就在2002年4月,时任省委副书记的卢展工在参观博物馆时,要博物馆方面打个报告,由有关部门转交,请江泽民同志为遗址题词。卢展工当时表示,这个遗址不亚于河姆渡遗址,也应该有国家领导人的题词。两年后,江泽民同志来福建时挥毫写下了“昙石山文化遗址”七个大字。

  2003年11月23日,时任省长的卢展工参加中国(厦门)国际旅游节时,提出把昙石山遗址列入“福建省八大旅游品牌”,并多次在不同场合大力推介,强调昙石山遗址博物馆建设“要有大手笔”,“可以做成福建第一”。

  明年国庆前后,一个占地108.8亩、总投资6000多万元的新馆将展示在大家面前。主馆区位于遗址中部南侧,主要展示昙石山文化特色主题的遗址考古实物内容。南侧的12座古民居建筑搬迁、集中组合成三组、进深为三进式的建筑群落,陈列如喜寿婚庆、家庭劳动等清至近代民俗文物。遗址西部则为模拟考古、陶器作坊、复原古屋区,观众有机会亲自动手参与考古实践。在整个馆区的东北端、南端和昙石山山顶等地,将各设置一组遗址的标志性雕塑和昙石山人艺术群雕等景观,内容为反映昙石山人的生活、劳作等场景。


  【文脉传承】

  三坊七巷的春天来了

  30亿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一个沉睡在城市中心的古老街区———福州三坊七巷将由此获得新生。从“复活”三坊七巷到抢救仓山陈氏五楼,从严打平潭福清水鬼到叫停乌塔保护范围内违法建设行为,这一切只有一个目的:让海西文脉延续发展。

  沈葆桢第五代孙女沈苏,住在宫巷沈葆桢故居近60年了。92岁的她还记得,2004年“五一”期间,时任省委代书记、省长卢展工一行走进大宅子,亲切地和他们一家聊天,询问对三坊七巷保护的看法。此后,沈老明显感觉三坊七巷的保护加紧了脚步。政府部门的有关人员、设计规划的专家们,一拨又一拨的,把“家里的木地板都踏薄了”。

  跟沈老一样,南街街道书记刘建兴也感觉到“修复三坊七巷的春天来了”。

  刘建兴昨日对记者表示,2004年以来,卢展工书记来这里视察了好几次。今年元宵节,黄小晶省长来南后街走街串户听取居民意见。4月,黄小晶还主持召开研究三坊七巷保护利用开发的专题会议。此外,福州市委书记袁荣祥也多次走访一个个文物保护单位。省市领导频频走访,三坊七巷“肯定要进入实质性的修复”。

  大动作果然来了。自去年保护修复工程正式启动以来,今年福州市政府初步计划投入30亿元全面修复三坊七巷。如今,三坊七巷内陈承裘故居、沈葆桢故居、林聪彝故居、二梅书屋、小黄楼这5处国保单位已经完成现场测绘,年底就能拿出修复设计方案。水榭戏台、欧阳花厅明年3月也能完成修复设计方案……

  刘建兴感慨地说,海西建设,三坊七巷是个大品牌。三坊七巷是全国唯一位于城市中心的古民居建筑群。修复好三坊七巷,既树立了福州作为省会城市的形象,也树立了海西的形象,将来开发旅游还能增加收入,百姓也能从中受益。

  【文缘相连】

  闽台缘博物馆的奇迹

  对台文化交流是海西文化的重要内容。从选址到开馆,闽台缘博物馆仅花了一年半的时间,这是我国博物馆建设的奇迹;半年参观者达30多万人次,百姓的“捧场”更是奇迹。

  “再过三天(24日),就是中央领导提出要建闽台缘博物馆2周年纪念日。”泉州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闽台缘博物馆筹建处主任庄顺能昨日对记者表示。

  庄顺能介绍,2004年11月24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来到泉州天后宫的闽台缘展览室,看到展示闽台两岸同根同源的实物后,不断点头微笑。李长春随后对卢展工说,要新建或扩建一座闽台缘博物馆。

  第二天,泉州方面就开始选址;27日,省委的电话就来了,要求提出闽台缘博物馆的设计方案。到了12月28日,卢展工亲自来到泉州,从6套设计方案中拍板决定“天圆地方,中华一统”这套设计方案,工程正式启动。

  此后,只要有福建干部到北京开会,李长春都要问问闽台缘博物馆的进展。省委两次召开常委会专门讨论此事;省委书记屡屡过问工程;省委宣传部还专门开了8次协调会……从人力、物力、资金,一路绿灯,今年5月27日,这个被泉州人称为“天字号”的工程建成开馆。一年半,闽台缘博物馆创造了我国博物馆建设的奇迹。

  说起文物征集,庄顺能也颇有感触。许多海外华侨华人、台湾同胞纷纷通过电话、邮件等方式提供重要线索,部分台胞还亲自送来了极有价值的墓志铭和族谱等。如今博物馆已经征集了15000多件文物。按照“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法缘相循、商缘相连、文缘相承”的“五缘”关系设计,展示了大量文物文献资料。

  “开馆半年来,参观人次达到30多万人次。”庄顺能不无自豪地说,百姓对闽台缘博物馆的“捧场”正说明了历史潮流不可逆,民心归同不可违。凭借了闽台缘博物馆这一载体,两岸交往将有一个联结历史与现实的纽带。

【字体: 】 【收藏本页】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福建省国企战略调整取得成效[2006-11-22 17:0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