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港口的战略地位,是我市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这也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发挥漳州拓展一线的骨干作用必然要求。"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刘可清显然特别来"劲"。他说,卢展工同志在报告提出,发挥漳州拓展一线的骨干作用,充分挖掘沿海港口优势、外向带动优势、对台合作优势,突出特色、积聚实力,促进全省沿海的全面繁荣,正好说到我们的心坎上。
刘可清说,报告主题鲜明、主线明确,站位高、定位准,思路创新、措施实在,内容丰富、重点突出,具有很强的理论性、针对性、指导性、前瞻性、战略性和可操作性,是一份"干出来的"好报告,"四个突出"环环相扣、特色彰显:
一是突出海西。报告最大的一个亮点就是紧扣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这一主题,工作回顾贴紧海西,目标确定扣紧海西,措施保障围绕海西,海西主题明确,既符合中央精神,体现时代特征,凸显福建特色,充分体现了省委对省情特点、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充分体现了省委贯彻中央的重大战略思想与谋求福建新一轮发展的有机统一。
二是突出发展。报告始终紧紧围绕发展第一要务,突出持续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创新发展,尤其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描绘今后五年福建发展的宏伟蓝图,提出了增强发展实力、营造发展优势、提升发展水平、激发发展活力,促进全面发展的五大举措,制定了促进发展的五条保障措施,既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又切实可行,有力有效,指明了实现福建更快更好发展的现实路径,是科学发展观与福建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三是突出为民。报告中构建和谐社会这条主线非常明确,强调发展为民,发展惠民,做到人民唯大、人民唯重、人民唯先,这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五年来,我省集中财力为民办实事,在农村低保、免收农业税、免除学杂费、贫困生助学金、改造提升乡镇卫生院等实行"五个率先",人民群众从中得到实惠最多、收获最实。报告还提出在今后五年继续将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充满了对民生问题的深切关怀,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符合全省人民的愿望,在代表中产生强烈的共鸣。
四是突出形象。报告立足福建作为沿海开放省份的实际,提出要做好"三个结合",以开放促发展,以开放促合作,积极合理有效利用外资,加快外贸增长方式转变,提高闽港澳侨合作成效,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水平。特别是要发挥福建对台的"五缘"优势,按照"四个凡是"的方针,扩大与台湾在产业、民间、文化等方面交流,在拓展"六求"方面取得新的成效。视野宽广,思路开阔,充分展示了省委致力建设一个开放、开明、开拓的海西新形象。
铿锵有力,余音绕梁。这一份长达36页的党代会报告,拨动着3600多万福建人的心弦,因为这份报告里,有过去五年的成就和经验,有现有的优势和问题,更有一条清晰的、关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未来发展的脉络。
"漳州海岸线长、天然良港多、腹地宽阔,港口的综合优势突出,新一轮发展潜力在港口,优势在港口,希望在港口。融入海西、依港立市,就是要找准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大局中的定位,充分发挥我市港口的突出优势,集中力量加快港口的开发建设,培育壮大港口经济,增强港口的辐射带动作用,变港口优势为经济发展强势。"
刘可清表示,下一步漳州将认真贯彻党代会关于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大部署,紧紧抓住重大战略机遇期,按照"融入海西、依港立市,农业固基、工业强市,五缘六求、开放活市,统筹协调、科教兴市"的总体思路,全力推进经济更快更好发展,全面提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水平,为打造海峡西岸港口大市、工业强市、生态名市,建设一个经济繁荣、政治民主、文化先进、社会和谐的新漳州奠定扎实基础。
一是打造港口优势,加快港口经济发展。突出港口的战略地位,是漳州市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按照建成东南沿海港口大市的目标,遵循立足长远、着眼当前,注重保护、科学利用,突出重点、积极推进的原则,加快港口的建设与发展。要高度重视岸线资源的长远性、战略性和不可再生性,做到规划先行、有序开发,确保有限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抓紧做好全市港口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准确界定各港区的功能定位、产业布局和发展重点,统筹指导港口开发、港区建设和临港产业发展。紧紧抓住厦门港管理一体化的机遇,主动做好政策、规划、产业、项目的对接和延伸,以建设国家重要综合运输枢纽港的定位谋求招银、后石、石码港区的新发展,借梯登高,借势扬帆。加快以古雷港区、东山港区为重点的东山湾、诏安湾开发建设步伐,形成各具特色、相互配套的港口体系。积极争取国家投入,引入多元投资主体,拓宽码头泊位等建设项目融资渠道,加快港口配套设施建设。抓紧厦漳跨海大桥、厦深铁路、龙厦铁路及疏港通道建设,形成与港口匹配、便捷的集疏运网络。充分利用港口在交通、运输和对外交往中的优势,大力发展与之相适应的临港工业、现代物流业和滨海旅游业。尤其要把握发达国家和地区制造业、重化工业加速向我国沿海地区转移的新趋势,积极引办一批大型临港工业项目,建设临港工业园区,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理顺港口管理体制,制定扶持政策措施,加大支持服务力度,优化港口发展环境。依托港口的基础作用,推动经济全面繁荣。坚持陆海互动,加快开发海洋资源,形成海岸带、海岛、近海、远洋等多层次的发展格局,壮大海洋产业。坚持港城互动,把港口与城市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既依托港口催生城市产业集群,又通过城市为港口发展提供配套产业。坚持港区互动,推进港口与区域发展一体化,既依托港口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又通过区域经济发展为做强港口提供腹地支撑、货源保障。
二是做强做大工业,推动服务业发展。继续强化工业主导地位和带动作用,是漳州市优化经济结构、增强综合实力的重点。必须根据我市经济转型的新特点,把工业发展的着力点放在上规模、立支柱、增后劲上。上规模就要坚定不移地加大工作力度,做大工业总量。既要突出引办大项目,又要重视发展中小项目;既要加强对外招商引资,又要推动发展民营经济;既要大力引办新项目,又要努力扶持办好现有企业,进一步形成大中小项目一起上、外资民营齐发展、新老企业共推进的良好格局。下气力办好现有各类开发区,并沿高速公路、铁路站点和各大港口,规划建设新的工业集中区,构筑工业强市的有效平台。注重用好用活开发区的政策措施,创新运作机制,完善功能配套,提高建设档次,充分发挥开发区在工业发展中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多方采取措施,尽快改变县、乡工业发展不平衡状态。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放胆、放手、放宽、放活民营经济的发展,大幅度提高民营经济在全市经济中的比重。立支柱就是要明确产业导向,提高产业聚集度,增强工业竞争力。集中做强食品、机械、电子三大主导产业,大力培育钢铁、汽车、船舶、能源四大战略产业。依托工业园区,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围绕龙头企业,引办配套项目,发展协作企业,延伸产业链,形成产业群,提高工业的规模效益,扩大工业对经济的整体带动效应。增后劲就是要坚持项目带动,增强企业活力,保证工业持续发展。强化项目招商工作,特别是要采取更灵活的政策和措施引进大项目,加大对世界500强企业、台湾百家大企业和国内知名企业的引资力度,争取实现新突破。实施品牌战略,引导企业强化品牌意识,以创名牌为动力,加快推进技术和管理创新,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增强企业内在活力和市场竞争力。
把握工业化加速推进的机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以增强辐射力、扩大覆盖面为重点,加强市场体系建设。积极推广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和新型营销方式,全面提高服务业的组织水平。适应现代消费需求和趋势,加快发展金融保险、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发挥我市生态环境优美、文化积淀深厚、民俗内涵丰富的优势,整合资源,打造精品,打响品牌,搞活营销,繁荣旅游经济。
三是壮大中心城市,提升县域经济层次。发展壮大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城镇体系,是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城市是现代文明的标志,是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教育的中心,集中体现一个地方的综合实力。我们将顺应城市化发展的新趋势,全面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坚持一任接着一任干,不断扩大规模、完善功能、优化环境、提升品位,构建新型现代化城市。高起点搞好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精心设计项目,努力建设精品工程,变城市资产为城市价值,既具有文物功能又具有旅游效应。加快新区建设,推动中心城市向东西延伸和东南拓展,形成"大漳州"的城市发展格局。坚持以办好一年一届的两岸花博会为平台,每年集中抓一批城建项目,实现城市面貌"一年一个样,几年大变样"。城市改造要突出体现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和特色,有效保护历史街区,着力挖掘人文资源,提高文化品位,增强城市魅力。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为契机,进一步健全城市管理机制,营造绿化美化净化的城市人居环境。
突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积极培育城镇体系,形成城镇良性互动、城乡共同进步的合力,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力提升。引导各县(市)立足各自实际,发挥比较优势,培育特色产业,发展特色经济,壮大县域经济实力。按照凸显特色、分工有序、功能互补的原则,精心搞好县城和中心集镇的规划建设,促进各种生产要素集聚,推动产业做强、规模做大、功能做优、环境做美,体现沿海开放县(市)应有的形象。着力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加强分类指导,实现梯度推进。鼓励东部县(市)加快发展速度,提升发展水平,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支持南部和西部各县加快发展步伐,在政策扶持、项目安排上给予重点倾斜,推动全市各地经济的均衡协调发展。
四是突出对台特色,增创对外开放新优势。发挥对台优势,坚持开放拉动,是加快漳州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充分发挥漳州市与台湾独特渊源的优势,扩大交流,深化合作,推动漳台经贸合作向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发展。坚持不懈地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实行"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利用海峡两岸花卉博览会、漳台经贸恳谈会等载体,联络老朋友,结交新朋友,争取更多台商到漳州投资兴业。关心、支持办好现有台资企业,激发对外招商活力,促进以台引台、以台引外。集中力量办好台湾农民创业园,形成以农破题、全面拓展的两岸经贸合作新格局。打响"祖地"品牌,挖掘文化内涵,做足政要文章,加强与漳籍台胞联系,增进与台湾各界往来,扩大双向合作空间,服务祖国统一大业。在做好对台文章的同时,积极拓展与港澳和东南亚地区的合作,扩大对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引资,进一步拓宽开放领域。尤其要采取多种途径,推介我市优势资源,寻找优秀合作伙伴。主动承接珠三角、长三角及周边先进地区的产业转移,全方位推进对外开放。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外贸产品结构,进一步增强外经贸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
努力形成投资环境的"洼地效应",以增创环境的新优势,实现开放的新突破。坚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力,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变化要求,深化改革,创新思路,建立形成符合国际惯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培育、发展、健全市场体系,为国际资本进入漳州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做深做实"重在提请、主动服务"工作,不断深化机关效能建设,积极推行政务公开、承诺办事等制度,营造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健全台外商投诉协调机制,及时查处台外商投诉案件,打击各种侵害、扰乱外资企业行为,营造更加安定有序的治安环境。发扬漳州人重情重义、宽容包容的人文精神,牢固树立亲商扶商护商的理念,推动形成"人人都是投资形象,处处都是开放环境"的氛围,营造更加开明开放的社会环境。
五是发展农村经济,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提升农业层次,增加农民收入,统筹农村发展,是漳州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和争取在全省先行一步的目标,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充分挖掘农业增收潜力。做深做好"对台、特色、品牌"三篇文章,推广良种和先进栽培技术,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组织化水平,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拓宽农民非农收入渠道。支持农产品深加工,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增值。积极兴办乡镇工业集中区,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多渠道开展农村职业培训,提高广大农民增收能力。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坚持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与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两手并举,有效缓解广大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加大农业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防灾减灾体系,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要加强新村规划建设管理,坚持"整齐、美观、实用、节约"的原则,科学规划,适时推进,抓好新村建设。按照"村内整洁、违建拆除、空地绿化、水沟干净"的要求,标本兼治,全面开展村容村貌整治。创新农村工作机制,提高农村管理与服务水平。加强农村党支部"三级核心网络"建设,推行村集体会计委托代理制度,不断完善一事一议、村务公开等民主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六大员"在服务农业、农民、农村中的骨干作用。
六是推进科教兴市,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要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建设创新型漳州为目标,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工作。加大财政对科技的支持力度,研究制定有效调动社会对科技投入积极性的政策措施,多渠道增加科技经费。转变观念和思路,把科技创新的重点放到企业、放到民间,逐步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和有能力的本地高校建立科研机构和研发中心,更直接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加强高新技术孵化基地、高科技产业园区等载体建设,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注重运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坚持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增加教育投入,鼓励多种形式办学。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扩大优质高中办学规模,提升地方高等教育质量。特别是要适应我市工业化进程提速的要求,重点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加快培育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型人才。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制定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积极为各类人才发挥聪明才智提供广阔空间,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积极推进文化建设,注重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深入挖掘本地特色文化资源,开发一批代表漳州形象的文化品牌。改善城乡公共文化设施条件,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充分发挥先进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促进发展的作用。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树立和践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力倡导"爱我漳州",积极建设"诚信漳州",广泛开展富有实效、为群众喜闻乐见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现代文明程度。
七是实施可持续发展,努力建设生态漳州。保持并强化生态优势,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必须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要求,构筑可持续发展支撑体系。坚持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基础上,推行优生优育,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着力研究解决人口发展的突出问题,加快计生后进地区转化。改进和完善计生管理与服务体系,建立健全计生奖励、扶助和保障制度。重视资源的永续利用,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的原则,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生产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合理利用森林、水、海洋、矿产等各类资源,提高可持续开发能力。特别是要把保护用地、节约用地、集约用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建设节地型工业园区,引导项目向工业园区集中发展,大力推行和鼓励建设多层标准厂房,最大限度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投资强度。围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在全社会广泛宣传和普及环保知识,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强化环境综合整治,突出搞好主要江河流域、城市内河、九龙江出海口和东山湾海域的水环境综合治理,提高流域水环境质量。严格实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格控制工业污染物排放,加强重点行业的污染防治,努力把发展对环境质量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尤其要珍惜和保持漳州得天独厚的农业与生态环境,始终用生态型城市的标准来协调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把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统一起来,努力做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实现以生态出优势,以生态创特色,以生态促发展。深化实施农业绿色行动计划,加强源头治理,建设农产品安全卫生质量监控体系,发展生态农业。合理开发山地,加强水土保持,有效保护植被,改善自然生态。抓好国家级、省级生态示范县、生态示范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建成一批生态村镇、绿色社区和生态工业园区。加强生态公益林、湿地和沿海防护林体系的保护和建设,建立和扩大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八是坚持以人为本,致力构建和谐漳州。建设和谐社会,是加快漳州发展,实现富民强市的根本保障。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视在改革发展中照顾和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积极落实就业政策,健全就业服务体系,拓宽就业渠道,加强就业培训,实现充分就业。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障覆盖面,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和慈善事业,鼓励社会捐赠和群众互助,增强救灾救济能力。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扶持发展老龄事业。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切实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健全公共卫生和医疗防疫服务体系,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群众健康水平。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加快依法治市进程,切实把经济社会活动和公民行为都纳入民主法制的轨道。扩大基层民主,完善村(居)民自治,促进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引导群众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强化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的职能,加强执法检查和监督,维护司法公正。认真实施"五五"普法教育规划,增强全民的法律素质和依法办事能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深入开展"平安漳州"建设,保持社会安定稳定。健全社会公共安全预警体系和应急处置机制,完善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办法,及时妥善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加强安全生产,遏制重特大事故,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强化服务功能,推进社区建设,健全社会组织,统筹协调各方利益,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激发社会创造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积极鼓励探索创新,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大力倡导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记者陈杰 王凡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