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可以更好说明事实:
去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由5年前的7703元、2476元增加到13786元、414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实际增长9.5%和12.2%……
全国两会上,许多代表委员深有感触地说到,过去5年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5年。一些备受关注的民生问题得到了解决,一些得到了缓解,还有一些则正在解决之中。
两会闭幕在即,《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许多民生新举措,又将很快得到贯彻落实。代表委员们表示: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生活更美好、社会更和谐。
只有发展,
才能改善民生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2亿人口摆脱贫困,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普遍得到提高。这些年来,国家又相继免除了农业税、全面实现了农村免费义务教育……许多代表委员对此观点一致:正是有了国家的发展,这些长期以来困扰群众的民生问题才能得到逐一解决。“发展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出路。”
“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民生问题,就要以不停顿的发展作保障。”一些上海代表谈到,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民生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外延也越来越广阔。过去,“4050”再就业、帮困送温暖等是百姓的主要“三最”问题,如今人们更关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新问题。这些新问题的解决,同样也必须紧紧依靠发展。
代表委员们指出,发展本身就蕴含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双重含义。更加注重社会建设,解决医疗、教育等民生问题,本身就是社会发展的题中之义。朱国萍代表说,在发展的基础上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本之策。
解决民生问题,不仅仅是简单意义上的改革成果惠及人民、让群众得实惠;深究下去,解决民生问题还涉及改革发展能否更好地推进、取得更大的成绩。严诚忠代表认为,教育公平、农民工素质提高以及城市交通、住房保障等问题,表面看是一般的民生问题,其实这些问题涉及劳动力素质、生活和商务成本等,也是发展问题,因此改善民生不仅能为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和保障,也能直接促进发展。
改善民生,要从基本国情出发
近年来,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各级地方政府,都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群众对民生问题解决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对此,代表委员们认为,解决民生问题,不能当政绩工程来做,必须实事求是,因地制宜。
严诚忠代表直言道:“虽然我国总体经济实力发展很快,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发展指标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按世界银行相关统计,截至去年初,我国日均消费不足1美元的人口至少有1亿;
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超过总人口的7%;识字不足1500个的文盲人口还有1亿多。“因此,解决民生必须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而不能脱离实际。”许多代表委员这样说到。
一些代表提到,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眼下就能做到的事,要雷厉风行地去做;一时做不到的事也要把实际情况向群众讲清楚,并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加以解决。“解决民生难题,要动真格出实招,动真情办实事。”
解决民生问题还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代表们认为,在一些发达国家,公共产品供给多元化已成为一种趋势。因此,政府有必要引导、动员社会力量提供公共服务,部分弥补公共服务供给中的不足,从而加快民生问题的解决,使社会更和谐。
了解民意,才能科学决策
今年,政府将继续在优先发展教育、努力扩大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等民生问题上采取有力措施。代表委员充满信心地表示:这些政策措施的推出,必将进一步解决一批民生问题。
“解决民生问题,一定要创新工作思路,拿出治本之策。”王恩多代表的观点得到一致认同。她举例说,今年2月CPI同比上涨8.7%,猪肉价格上涨63.4%。如何调控CPI涨幅?有关部门出台政策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应追根溯源,发现问题的根本性原因并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只有花大力气对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才能从源头上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出台的各项政策真正起到提升百姓幸福感的作用。”
解决民生问题,必须深入实际和基层,了解民情民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从民生需求出发,解决好问题。
姚建华代表建议,凡是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的民生举措出台前,应先公示,让公众在充分知情的情况下表达诉求。“要将下基层听民意纳入干部考核机制,让善于倾听民意、善于为民办事成为一种工作作风。”
一些代表还谈到,民生政策不能成为简单的“援助”政策或“施恩”政策,应该制定具有激励作用的政策,鼓励享受政策的群众奋发自立。如当前解决就业难问题,可以通过进一步完善创业鼓励政策,从而鼓励创业带动就业。
“同时,解决民生问题的政策往往涉及多个部门,制定政策时还应加强综合协调,不能单兵突击。”不少代表这样说:“很多问题到了基层往往千丝万缕穿进一个针眼,因此制定政策应放在大环境下考虑,加强部门之间的统筹。”(记者陆一波 栾吟之) (来源:解放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