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改方案今年将开始试点——在社会各界快将失去耐心之际,医改路线图终于初步明晰。
正在参加全国“两会”的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茅接受本报记者独家采访时透露,“两会”后医改方案首先向社会征求意见,并据此确定试点推出时间;试点时间估计需要一到两年。
而对于医改重要内容之一的公立医院改革,卫生部党组书记高强告诉本报记者,大医院不会实行收支两条线,部分公立医院将先行进行改制。
由于医改在“两会”上受到广泛关注,全国政协特意召集参与医改的八大部委出席医改提案讨论会。就农村与社区卫生人才培养等配套政策问题,高强表示,将与相关部门共同采取措施,考虑免费培养农村医务人员。
新医改由此停止口头争论,步入正式推行的征途。
试点需一到两年
“两会后,医改方案会向全社会公布征求意见,而不是内部小范围讨论。”张茅一席话打消了外界的质疑。此前有人担心医改方案将不再讨论,而是直接展开试点。
他表示,目前方案已经征求了专家意见,两会后会进一步向群众广泛征求意见。根据群众反馈意见,在适当修订后于今年开始试点,具体试点时间要根据征求意见修订方案后决定,试点延续时间将需要1到2年。
当本报记者问及“向全社会征求意见的渠道具体是什么”时,张茅表示,“我们正在研究,通过各种形式征求意见,包括在媒体上公开。”
除方案公布时间表,新医改的另一个焦点话题是三级医院的改革。
此前三级医院中,确定一二级医院从事社区或农村卫生服务,并承担基本医疗职能;政府财政要补偿这些医院的运行成本,并按收支两条线进行财政投入管理。
但城市大医院如三甲医院如何改革?是全部恢复“公益性”由国家“包”下来,还是可以进行产权改制,国家不再补助投入?医改方案决策层一直没有透露明确思路。
“哪些大医院可以改制,现在很难说。要根据当地的条件及本地的区域卫生规划来定。”高强称,大医院不是不可以改制,但是得有一个基本条件,那就是要先进行区域卫生规划。
高强表示,规划中要明确保留一批公立性的“公益性”医院的数量,由这些医院保障群众的基本医疗,然后其他部分公立医院可以进行改制,引进社会资本,并于今年开始改制试点。
这也是新医改方案逐渐成型以来,卫生部高层首次就公立医院改制引进社会资本表态。
2005年7月,国研中心抛出“医改不成功”论调,落地的“板子”就打在所谓“医疗市场化”——放宽民营资本进入医疗体系,企业医院剥离重组、公立医院产权改制上。而以宿迁医改为代表的医院改制也成为舆论质疑的焦点。随后,卫生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刘新明表示,产权改革不是下一步城市医疗改革的核心内容。
其后,各地相关医院改制进入停滞状态,都在等待新医改方案给出明确指引。而就去年年底陈竺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上展示的新医改框架中,公立医院能否改制仍未有明确答案。
从此次高强对本报记者透露的消息看,部分公立医院如何改制也是新医改考虑的内容之一。实质上,各地医院改制试验于今年已经铺开,如3月初,昆明市宣布公立医院将改制重组,全面开放医疗市场。
就保留为“公益性的公立医院”是否实行收支两条线,补偿机制如何解决时,高强称,不会实行收支两条线,但要增加财政补助,如对医院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型设备购置、离退休人员的费用、政策性亏损补贴等方面进行财政补助。
此前针对“收支两条线”,医改专家们一直有争议。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刘国恩认为,该方法是计划经济时代对企业或事业单位的管理方式,在控制了医院创收积极性的同时,也抑制了医院和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大医院改革要考虑调动医院、医生的积极性。如果医改后,医生没有积极性了,那么大医院看病不是更难了么?”高强对本报记者表示,对大医院既要加大投入、改革“以药养医”机制,同时也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调动积极性是调动提供优质服务的积极性,而不是多卖药的积极性。”高强称。
对安徽芜湖成立药管中心一事,高强表示肯定:“这是一次有益的探索。”
安徽省芜湖在今年初宣布推行酝酿已久的“医药分开”改革模式。其具体做法是成立全国首家药品管理中心和调配中心,由该中心制定出全市基本用药目录,在网上招标、采购各医院所用药品,配送各个医院。这一改革推出后引发不少争议。
加强配套政策
除公立医院改革外,关系到新医改成败的财政投入、基本药物制度及人才培养等也提上日程。
“我们对西部某省的调查发现,43.6%的农民到乡镇卫生院要花费一小时以上,农民就医不方便。乡镇卫生院得不到国家投入,90%属于危房,医疗设备陈旧老化。”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邵鸿委员表示。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茅就此回应,2008年和2009年,将各安排27亿元建设资金投入农村卫生设施建设。
除财政投入重点外,基本药物制度建制时间表也大致确定。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张敬礼表示,基本药物制度改革作为医改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计划在4月公布国家基本用药目录名单草案,预计在6月全面推开,不做试点。
对于农村和社区基础机构普遍缺人的现状,委员们也提出了各自的意见。
“建议职业医师分等级考核办法。”徐新建委员表示,如果都按照大城市医院行医标准考核,即便通过考核也没人愿意留在乡村基层。目前卫生人才培养和考核模式不适应需求,要么是“无人行医”,要么是“非法行医”。
高强表示,作为新医改方案配套政策之一,卫生部与教育部将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高等医学本专科教育,为贫困地区农村培养适用的卫生人才,并进行相应政策倾斜。
人事部办公厅副主任吕恩光称,人事部门将会实施相应的鼓励政策。如去偏远地区从医的大中专毕业生,提前定职称;长期在乡以下医疗机构工作的医务工作者给予考评、津贴方面的政策倾斜。
(本报记者 王世玲 本报记者王露亦有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