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新闻网 > 专题频道 > 三会专题报道 > 正文
台湾农业概况

http://news.fznews.com.cn   2007-4-6 18:25:14   来源:中国台湾信息中心
 

  农业在台湾经济发展中曾经占有重要地位,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资金、劳动力与市场,奠定了台湾经济起飞的基础。60年代末期后,农业“功成身退”,逐步进入停滞期,成为三大产业中最小的部门,在整体经济中已处于相当次要的地位。80年代以来,台湾当局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调整农业发展方向,台湾农业迈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发展过程

  战后,台湾农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恢复-发展-停滞-转型”四个阶段,也反映了台湾农业的兴衰史。

  1945-1952年,是台湾农业的恢复阶段。农业在日据时代曾获得较大发展,尤其是20-30年代,在日本所谓“农业台湾、工业日本”的殖民政策下,出现了台湾农业发展的一段“黄金时代”,也形成了以稻米和甘蔗为主的单一农业生产形态。1951年,台湾农业生产恢复到战前最高水平,稻米产量达到148.5万吨,甘蔗产量为202.2万吨。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约为13%,农业劳动生产力年增长率约为6.3%,每年土地生产力约增长9.2%。

  1953-1968年,台湾农业进入较快发展时期,被称为台湾农业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代”。1953年开始,台湾当局确定了“以农业培养工业,以工业带动农业”的经济发展战略。1953年1月,台湾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农地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这期间,台湾连续实施了四期“四年经济建设计划”,其中,农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开发农业资源,增加农业生产,拓展农产品外销,向工业提供廉价的劳动力与原料。在增加粮食生产方面,台湾还采取了“肥料换谷”(以化肥配销交换稻谷)、“田赋征实”(以粮食实物上缴农业税)、“随赋收购”(以较市价为低的官定价格,按田赋赋额另外再加征部分稻米)等方式掌握粮源,维持低廉米价。这一期间,农业生产获得较快发展,农业生产产值从1953年的103.9亿新台币增至1968年的488.8亿新台币,增长3.7倍;最重要谷物稻米产量从164.2万吨增到251.8万吨;农业生产年平均增长5.5%,土地生产力年平均增长4.6%。农业发展不仅保证了粮食的充分供应,维持较低的物价,而且农业部分剩余资金、农产品外销取得的外汇及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入工商业,支撑了非农业部门的迅速发展。

  1969年是台湾农业发展的一个分水岭,此后农业逐渐进入停滞阶段。60年代中期,台湾经济结构开始转型,逐渐由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形态向以工商业为主的经济形态转变,农业开始走向衰落,农村劳动力开始大量流入城市与工商业。农业就业人口比例不仅继续下降(1969年第一次降至40%以下),而且农村劳动力的绝对数也于1970年开始下降,耕地废耕现象日趋明显,土地利用走向粗放经营,农作物复种指数下降,传统出口农产品因工资成本上涨逐渐失去海外市场。农业生产于1969年出现50年代中期以来第一次负增长,农业发展进入停滞阶段。农村专业农户减少,专业农户数占总农户数的比例从1970年的30.2%降为1980年的8.9%;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下降,农家所得来自农业净收入的比重从48.7%降至26.4%;农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为4.1%,其中有3年为负增长。

  自60年代末农业进入停滞阶段后,台湾当局对农业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从过去注重农业生产与增加粮食自给转为农业、农村与农民生活的全面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政策措施,但未改变农业与农村发展所面临的困境。80年代起,台湾当局对农业政策进行了全面调整,农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转型期。其重要政策措施包括:1980年修正公布《农业发展条例》;1982年公布“第二阶段农业改革方案”与“第三期提高农民所得,加强农村建设方案”,召开第一次“农业会议”;1983年提出“培养农业八万大军”口号;1984年制订“加速基层建设,增进农民福利方案”,提出发展“精致农业”构想,并实行“稻田转作六年计划方案”;1985年提出“加速农业升级重要措施,改善农业结构,提高农民所得方案”;1988年召开第二次“农业会议”;1990年更提出“农业零成长”口号及制订“农业综合调整方案”等。这些方案与措施都是将农业从“量”的发展转向“质”的提高。

  然而,80年代以来,农业生产增长速度虽迅速下降,但农业专业化程度有所提高。1980年到1998年间,台湾农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仅为1.1%,其中有7年为负增长。2000年,农业生产更大幅衰退16%。但农业专业化程度有所提高,专业农户比例上升。在耕种农户中,专业农户比例从1980年的9%回升至1990年的12%,1999年达到15.6%;在非耕种农户中,专业农户比例从7.4%上升为1990年27.5%;农民收入中,农业净收入所占比重也开始回升,从1980年的29.6%上升为1990年的35.2%。

  总体观察,台湾农业曾经有过相当成功的发展,对整个经济发展贡献甚大。80年代以后,台湾农业发展则遇到许多新的问题与困难,尽管台湾当局采取许多措施进行改善,但一直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一是农村劳动力老化,农地闲置严重,农业经营日趋粗放。依2000年的最新普查,农业就业人口中,超过50岁的占70%以上,主要负责人的平均年龄达58岁。二是农场面积零碎狭小,阻碍现代化农业发展。到上世纪90年代末,平均每户耕地面积为1.1公顷,每人耕地面积为0.2公顷。这样的农场结构严重阻碍着农业机械化的推行与生产力的提高,大型农业机械使用率偏低。三是粮食生产结构失调,稻米过剩,杂粮生产不足,严重依赖国际市场。四是农田污染严重。据调查,台湾土壤污染以铜、镍、锌、锰、砷等较为严重。另外,养殖渔业的发展,大量抽取地下水,造成地层下陷,海水倒灌,土壤碱化等。五是农业面临贸易自由化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市场开放的冲击。

  面对整体经济的转型与农业发展的困局,台湾当局大幅调整农业政策,改变过去重视“量”的增加,而转向“质”的提升,将农业发展与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环境的改善相结合,试图实现“生产、生活与生态”的良性循环。一是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产品质。1984年,台湾就提出了发展“精致农业”的口号,即发展以“经营方式的细腻化、生产技术的科学化以及产品品质的高级化”为特征的农业生产。1990年,台湾提出“农业零成长”口号,农业发展重点转向发展新的优良农产品,提高农产品质,如开发与推广优质米,开发多产期与高价值水果等。二是推动农业生产企业化、自动化与科技化,以提高农业生产力,促进农业升级。三是发展森林、海洋游乐与休闲农业。四是培养核心农民,增加农民福利。五是将部分不具竞争力或污染性的农牧业生产移向海外与祖国大陆。

  农业生产结构

  台湾农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与林业四大部门。50余年来,台湾农业生产结构已逐渐由以种植业为主的单一的传统农业,逐渐转变为农林牧渔综合发展的多元化农业与商业性农业。80年代到90年代末,种植业产值比重保持在41-47%之间;渔业产值比重从过去的不足20%上升到80年代的28%上下,90年代保持在25%左右;畜牧业产值比重持续保持上升趋势,1996年达到35.5%的高峰,1997年猪口蹄疫事件发生后,其产值比重下降,1999年为33.2%。林业产值比重一直很小,1995年之后一直维持在0.2%左右。

  在整个农业结构发生变化的同时,每一个农业部门内部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种植业内部,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比重逐步下降,水果、蔬菜与花卉等园艺作物比重迅速提高;在渔业内部,已由沿岸和养殖渔业为主向近海与远洋渔业发展;在畜牧业中,在养猪、养鸡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乳牛与肉牛业也得到了较快发展,比重逐渐增大。

  台湾农业生产特色

  (一)概述

  台湾农业农户总数超过80万户,农业人口400多万人,占总人口数的18.97%。农业就业人口近95万人,占就业总人口的10.48%;耕地面积共873378公顷,其中水田占459335公顷,旱地414043公顷,平均每户耕地面积约1.08公顷,每户人口4.96人。

  台湾农业主要农产品有生猪、稻米、家禽、虾蟹、鳗鱼、鱿鱼、鲔鱼、砂糖、香蕉、凤梨、柑桔、芒果等,除自给自足外,常年有余可供外销。生猪年生产头数超过1400万头,稻米种植面积达360000公顷左右(两期作合计),年产稻谷200万吨左右,家禽类年产1亿1800多万只,其中鸡占86%,鸭占11%。虾类年产约57000吨,包括草虾、长脚大虾、沙虾、红尾虾、厚壳虾、斑节虾、剑虾等,种类繁多。鳗鱼年产量近3万吨,鱿鱼年产量15万多吨。香蕉年产约17万吨、凤梨25万吨、柑桔类47万吨、芒果20万多吨。

  二、农产品

  (一)稻米

  稻米生产以水稻占绝大多数,其中一期稻作面积较多,近20万公顷,二期稻作面积约166000公顷。主要品种为蓬莱米,占总面积87%,长籼稻占7%、圆糯米、长糯米各占3%左右。近年来,新品种培育改良力度加大,陆续育成台中籼10号、台粳8号至16号等丰产、抗病、品质良好的优良品种。水稻栽培技术情况良好,主要作物水稻的机械化程度较高,从整地、插秧到收获都已接近百分之百。

  (二)水果

  水果种植面积仅次于稻米,为第二大宗作物,总面积达23万公顷,其中1000公顷以上的依次为柑桔、芒果、荔枝、龙眼、梅、梨、莲雾、香蕉、凤梨、李、番石榴、葡萄、释迦、椰子、木瓜、桃、杨桃、柿子、枣子、枇杷、苹果等。

  果树主要有落叶果树和常绿果树两大类,较具经济价值的有:桃、李、梅、梨、苹果、葡萄、板栗等。常绿果树根据耐低温程度,又分为热带果树与亚热带果树,热带果树主要种类有香蕉、凤梨、荔枝、龙眼、莲雾、芒果、木瓜、椰子、杨桃等。亚热带果树主要种类有:柑桔、番石榴、枇杷、番荔枝(俗称释迦)、印度枣、杨梅等。

  台湾水果种类繁多,热带、亚热带、温带水果都有,全年供应不断。中、北部平地适合亚热带水果生长,南部地区适合热带果树栽培,高海拔山地(1500M至2500M范围内)则适合落叶性温带果树种植,如梨、苹果、水蜜桃等。香蕉是台湾的主要水果之一,也是重要的外销农产品,主要外销日本。柑桔也是台湾主要的水果之一,由于栽培管理技术的改进,果实品质显著提高,颇受消费者欢迎,外销量较大,主要品种有柑、柳橙、桶柑、文旦柚、柠檬、葡萄柚等,其中以柑外销为最大宗,其次是桶柑。

  台湾调节水果产期,配合市场需求,可提高产量和品质的园艺技术较高,突出的是有葡萄产期调节,通过肥培管理、整枝修剪技术、配合化学药剂催芽等方法,一年可收获三次,为世界首创,已普遍为果农所采用,每公顷收益大幅增加。另外,温带梨嫁接平地横山梨、莲雾采用断根、浸水处理和喷施生产激素方法提前产期,大大提高市场售价。

  近十年来,台湾注重果树品种改良,培育推广一批产量高、品质优的新品种,主要有:草莓[桃园一号]、[桃园二号],杨桃[台农一号],凤梨[台农十三号]、[台农十六号]、酿酒葡萄[台玉]等。另外,木瓜[台农五号]耐毒素病,香蕉[台蕉一号]抗黄叶病,[台蕉二号]矮化抗风,梨[台一号]、[台农种苗二号]耐低温,能在平地栽培,品质可与高海拔地区的温带梨相媲美。桃[台农甜蜜]系平地栽培的蜜桃品种,产期在四月下旬至五月间,较高山水蜜桃产期提早二个月,且甜度极高,品质优良。

  (三)蔬菜

  蔬菜类栽培面积占第三位,次于水稻与水果,种植总面积为17万多公顷,主要种类超过90种,包括:竹笋、西瓜、毛豆、甘蓝、洋香瓜、结球白菜、蒜头、萝卜、蕃茄、小白菜、青葱、花椰菜、胡瓜、胡萝卜、香瓜等。根菜类主要有萝卜、胡萝卜、牛蒡;茎菜类有竹笋、茭白笋、芦笋、球茎甘蓝(大头菜)、大心芥菜(芥菜心)、嫩茎莴苣、芋、姜、马铃薯、莲藕、荸荠等;叶菜类则为台湾最主要的蔬菜种类,有甘蓝、抱子甘蓝、芥蓝、小白菜、结球白菜、芥菜、菠菜、苋菜、蕹菜(空心菜)、莴苣、茼蒿、芜萎、芹菜等;花朵或花苔类有金针菜、花椰菜、青花菜;果菜类有越瓜、胡瓜、苦瓜、冬瓜、南瓜、丝瓜、扁蒲、蕃茄、茄子、豌豆、菜豆(敏豆)、莱豆(皇帝豆)、豇豆(菜豆)、鹊豆、黄秋葵、菱角等;葱类主要有洋葱、大蒜、青葱、分葱、韭菜等;食用菌类有洋菇、草菇、木耳、香菇、金针菇、鲍鱼菇等。

  (四)花卉:

  花卉有七大类:

  (1)切花类:菊花、玫瑰、火鹤花、非洲菊、香石竹(康乃馨)、满天星、洋桔梗、(猫柳)等。

  (2)球根类:唐菖蒲(剑兰)、百合、夜来香、金花石蒜、小苍兰、海芋、孤挺花、仙客来、大理花、大岩桐等。

  (3)盆栽植物:圣诞红、盆菊、杜鹃、长寿花等。

  (4)观叶植物:粗肋草、竹芋、变叶木、黛叶、黄金葛、葛郁金、蔓绿绒、白鹤芋等。

  (5)花坛植物:主要为草花类,有香雪球、波斯菊、石竹、三色堇、金莲花、一串红、金鱼草、美女樱、凤仙花、秋海棠、矮牵牛等。

  (6)兰科植物:嘉德利亚兰、石斛兰、东亚兰、文心兰、蝴蝶兰、拖鞋兰、一叶兰等。

  (7)庭园苗木:主要为木本类,有灌木、小乔木及大香木,如扶桑花、羊蹄甲、铁刀木、鸡蛋花、白杨、枫树、槭树、松柏类、榕树等等。

  菊花是目前台湾最重要的外销花卉;剑兰、玫瑰、百合花、大理花、天堂鸟、夜来香、满天星、非洲菊、海芋、火鹤花、苗圃类、观叶植物、吊盆植物等均为台湾重要的观叶作物。近年来,由于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对花卉消费需求也显著提升,花卉产业在市场上一枝独秀,价格稳定上扬,发展前景与竞争潜力看好。

  (五)有机农产品

  台湾重视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每年可减少作物损失约25%。近年来,为避免农药残留危害民众身体健康,除加强农药安全使用宣传外,还积极发展非农药的防治方法,如:生物防治法,以草蛉为天敌防治蚜虫与红蜘蛛,以虫生真菌、虫生线虫或核多角体病毒防治蛾类虫生真菌等对作物本身或人体均无害,既可防治害虫,又可避免农药残留。其他如种植香茅草、薄荷、九层塔、喷洒木醋液、苏力菌、糖醋液、辣椒水、米酒、苦炼精等特殊辛辣味物质驱虫,以黄色粘板、诱虫灯、性费洛蒙等诱杀方式,采用防虫纱网覆盖或搭建网室等,均可在不喷施农药或减少施用农药情况下达到防治病虫害的效果。目前台湾正大力提倡完全不施用化学肥料,全部使用有机质肥料的栽培方式,深受农民与消费者的欢迎。

  三、畜产品

  台湾畜牧产业成长发展极为稳定,从1952年以来,肉类产量增加了十倍以上,家畜及其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以上。目前民间家禽家畜饲养事业已转向企业化和大规模经营,对改善人民营养和增加出口创汇贡献很大。

  (一)生猪

  养猪产业正逐渐实现企业化经营,近年来已取代稻米成为生产产值最高的农产品。年饲养量近1700万头,年产猪肉约150万吨。口蹄疫发生前,内销占80%,出口占20%,主要外销日本,居日本进口猪肉四大供应国第一位,市场占有率约45-50%。

  饲养规模,以小型个体养猪户占多数。据统计,500头以下的占饲养户(场)总数的77.4%,500头以上的占22.6%,1000头以上企业化大型养猪场仅占9.1%。而500头以上的饲养户生产量占总生产量的82%,500头以下的生产量占18%。即77%的养猪户仅生产18%的猪肉。

  为防止养猪场排泄物造成污染,目前台湾饲养二百头以上的养猪场,有90%以上完成设置污染处理设施。

  (二)牛

  牛的饲养量约16万头,其中以乳牛居多,占75%,其余为黄牛、水牛与杂种牛,因此台湾食用牛肉主要依靠进口。在乳牛方面,为提升酪农经营效率及乳牛育种水平,近年来积极推动乳牛群性能改良;成立“生乳成本评估小组”,协调乳价,在进行酪农生产成本评估后制定合理的乳价,成效良好;由畜产试验所举办人工授精训练班,训练酪农乳牛人工授精技术,并提升饲养技术。在肉牛方面,着重健全肉牛产销制度、提升农户主导报价能力、引导销售者办理活牛运销和温体牛肉、冷藏牛肉与加工肉品等直接供销作业,成效颇佳,农民收益稳定。

  (三)家禽类

  家禽类主要是鸡、鸭两种。鸡年饲养量1亿多万只,其中肉鸡占61.7%,蛋鸡占38.3%。鸭年饲养量1000多万只,其中77.3%为肉鸭,22.7%为蛋鸭。台湾人普遍偏好鸡蛋和鸡肉,所以肉鸡饲养量较大,是肉鸭的7.2倍。

  鸡鸭产销依靠家禽合作社、产销团体以及养猪协会、养鸭协会协助,办理共同运销,视市场供需情形机动调整出货,价格平稳。鸡价每公斤约33元(台币),鸡蛋每公斤约26元;鸭与鸭蛋每公斤分别为40元及36元。

  (四)畜牧卫生与污染防治

  目前,环境污染防治、自然生态保护、资源永续利用等已成为台湾农业发展的重要课题。台湾地区养猪业规模庞大,造成的污染问题也相当严重。农政单位及环保单位依据“养猪政策调整方案”严格稽查,要求养猪户(场)必须设置并确实操作废水处理设施,以符合放流水标准。其主要推动工作有:奖励补助农民做好防污设施、提供长期低利贷款、技术开发与推广、引导水源保护区养猪户设置污染防治设施、治理禽牛污染。

  四、渔业

  台湾四面环海,渔业非常发达,远洋渔船作业范围已遍及世界三大洋海域。渔业年产量近130万吨,其中远洋渔业占55.5%,近海渔业占19%,沿岸渔为占3.2%,养殖渔业占22.2%,内陆渔捞业占0.1%。
  为配合海洋渔业发展的需要,已建设渔港及批发市场、渔网渔具整补场、渔民活动中心等一批渔业岸上公共设施,并加强渔业经营管理。

  (一)远洋渔业

  主要包括鲔钓、鱿钓、鲣鲔围网及拖网等种类。目前,在世界上和25个国家建立渔业合作关系;在各重要港口设置67个远洋渔业基地,可提供远洋渔船进港、转口、外销鱼货及补给作业。

  1984年,台湾渔业总产量首度突破100万吨。其中,远洋渔业产量约40万吨,此后产量逐年增加,约占台湾渔业总产量的50%-60%;近年来增长速度趋缓,产量和产值均呈稳定状态。拖网及鱿钓业为以内销主导产业,鲔钓及鲣鲔围网等渔业则以外销为主,渔船终年在国外基地作业,所得渔获亦大部分在国外补给港销售。

  (二)水产养殖业

  台湾在世界上较早开展水产养殖,并以繁养殖、管理技术及高密度开放式集约养殖驰名于世。近年来,为促进产业更进一步发展,台湾积极规划养殖生产区,发展机械化、自动化管理,加强生物科技运用,改善运销设施。由于利用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和成熟的鱼苗繁殖技术,加上国内外市场需求增加,海水鱼类养殖已成为目前养殖渔业中之重要项目,也是今后发展重点。根据“养殖渔业辅导方案”,陆续开展水产养殖开发工作,推广箱网养殖,加强石斑鱼、斑节虾及草虾病虫害防治,推广午仔鱼、鳊蝠鱼和鳗鱼繁养殖技术。为加强渔业资源保护与管理,已设置渔业资源保育区25处、人工鱼礁区64处、保护礁区46处,并实施鱼苗人工放流,发展增养殖业。

  五、林业

  (一)林业政策

  台湾当前的林业政策在于加强森林资源的保育,着重在造林、自然资源维护、水土保持、野生动植物保育、以及休闲农场、游憩功能运用等工作。一方面造林、保林,限制砍伐国有森林,全面禁止砍伐天然林木,人工造林正朝向集约经营,以培育优良品质森林,同时奖励私有林地造林及农地造林,以厚植森林资源,提高木材自给率及改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采取多种经营方式,以公益性及永续性为导向,提供水源涵养、木材原料、游憩场所、自然教育园地及野生动植物生栖环境等,使森林公益效能得以充分发挥。现台湾林木年总产量50000多立方M,工业原料用木材产量为零,主要仰赖进口,仅有少数中小径木生产,供台湾小型家具加工用。

  此外,台湾竹材资源丰富,竹材加工已朝向精致化方向发展,且竹笋为重要的健康食品,内外销数量庞大。

  (二)珍稀动植物保育

  自然生态保育及野生动物植物保护深获各界重视。其中尤以樱花钩吻鲑最为珍贵。樱花钩吻鲑为上一次冰河时期所遗留下来之珍贵稀有鱼类,是世界仅有的“陆封”型鲑鱼,目前生存区域被封闭在海拔1700M左右,位于梨山武陵农场旁边之七家湾溪流,无法回游至大海。现在,樱花钩吻鲑复育工作在有关单位多年来共同努力之下已获成功。

  除“台中县武陵樱花钩吻鲑重要栖息环境”保护区外,还划定“棉花屿野生动物重要栖息环境保护区”、“澎湖县望安岛绿龟产卵栖地保护区”及“大肚溪(鸟溪)口水鸟保护区”等共计五处野生动物保护区;依据野生动物保育法,将台湾稀有、特有及国际珍稀动物共一千余种公告为保育类野生动物。

  (三)自然保留区管理

  为保护并永久保存台湾特殊生态体系、地理景观,并维护物种多样性及其永续生存,持续推动开渡、鸳鸯湖、哈盆、苗栗三义火炎山、大武事业区台湾穗花杉、台东红叶村台湾苏铁、淡水河红树林、坪林台湾油杉、大武山、插天山、南澳阔叶树林、台湾一叶兰、出云山、鸟山顶泥火山及澎湖畜武岩、无尾港、鸟石鼻海岸、垦丁高位瑚珊礁等18处自然保留区,核定澎湖猫屿海岛保护区、高雄县三民乡楠梓仙溪溪流鱼类保护区、宜兰县无尾港水鸟保护区、大肚溪口水鸟保护区、澎湖县望安岛绿龟产卵栖地保护区等七处野生动物保护区,维护丰富之遗传基因及生态平衡。
 

【字体: 】 【收藏本页】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