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福建新闻

加强传统村落保护 留住闽南古老乡愁

2022-12-29 16:20:23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福建总站

加强传统村落保护 留住闽南古老乡愁泉港土坑村古建筑群俯瞰图。

从空中俯瞰,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后龙镇土坑村保护成片的闽南古厝群,蔚为壮观。这些红砖古厝极具闽南特色,雕梁画栋、飞檐翘角,犹如一座座宫殿,述说着中国文化和故事。

置身其中,古韵悠悠,沿着石头古道铺开了一段波澜壮阔的海商传奇,流淌的岁月在此定格,兴盛的人事在此沉淀。土坑,这个曾经面海临风、连接世界的海商聚落,如今重新站在了时代的舞台上,焕发新的生机和荣光。

加强传统村落保护 留住闽南古老乡愁承载着历史的土坑村港市遗址,细长的石板路上,依稀可辨旧日繁华。

中国传统村落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被誉为经典的民间文化生态“博物馆”、乡村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在世界遗产城市、“东亚文化之都”、历史文化名城——福建泉州,延续600多年、洋溢着浓郁“海丝”文化气息的闽南古村落——泉港区土坑村,正站在历史与时代的交汇点。近年来,泉港区注重传统村落的整体规划、保留风貌、挖掘内涵、文旅融合,推动土坑村整体保护利用和良性发展,打造记得住、传得开、带得走的闽南“乡愁记忆”,激发乡村建设发展新活力,是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一个成功范例。

整体规划是基础,落实“保护优先”

土坑村,古称土坑、塗山,位于泉州市泉港区后龙镇沿海中部,为周边十八个刘姓村庄起始母村。明永乐二年(1404年),刘氏祖先刘宗孔因躲避“靖难之变”,携眷渡海迁居到后龙镇土坑村。此后,刘氏一族就在土坑开基创业,渐成一方望族。至清末,全村共建40多座大宅,形成可观的古民居群。土坑村是泉州市目前保存最完好的港市遗址之一,是千年“海丝”聚落型遗存的典型代表,填补了泉州“海上丝绸之路”港市遗址的缺环,其传承千年的家族式海洋贸易传统在国内独树一帜。2014年获评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2015年获评第二批省级特色景观旅游名村;2016年土坑村古建筑群列入第八批省级文保单位;2019年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加强传统村落保护 留住闽南古老乡愁建于清乾隆年间的“绣花楼”是土坑古建筑群的一幢文保本体建筑,目前已修缮完成。

近年来,泉港坚持将村落整体规划、人文生态保护、村民生活提升等方面纳入一体化考虑,高起点、高标准出台多项整体规划方案。2014年,委托上海同济大学国家历史名城名镇名村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教授团队编制《土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发展规划》。2015年,委托福建省艺术设计院编制《土坑村文化生态保护专项规划》。2016年,委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等单位编制《土坑村申遗环境整治方案》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管理规划(土坑分册)》以及《土坑村文物本体修缮方案》。2017年,委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编制《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管理规划》和《海丝申遗环境整治方案》。

加强传统村落保护 留住闽南古老乡愁承载着历史的土坑村港市遗址,细长的石板路上,依稀可辨旧日繁华。

泉港以一揽子规划为蓝本,深入挖掘传统村落的资源禀赋,优化功能分区,疏通古村内外交通;结合村民日常生活和保护发展的需求,科学安排村落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旅游服务设施等布局;提炼传统民居的建筑元素,优化新旧建筑风貌协调措施;结合历史功能地位、兴衰演变脉络,打通山、海、村廊道,合理设置具有乡土气息的景观点;完善非遗传承机制,有效保护1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重要资源,建设综合展示馆、生产性保护示范点(基地)5处、中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1处……如今,传统村落生机勃勃,古厝风采依旧,向世人娓娓讲述着刘氏家族披荆斩棘的传奇、当地依港成市的繁荣以及兴文重教、品德为先的优良传统。

保留风貌是前提,注重“修旧如旧”

站在高处,俯瞰土坑古村落的雄伟全貌,回望那段波澜壮阔的海商拼搏史,依然让人心潮澎湃。十几代刘氏族人勇敢向前、奋斗不息的见证就是:从明永乐至清乾隆年间,以刘氏祖祠为中心,南北两侧分四排而筑,共建起了40多座古大厝,占地面积26860平方米,形成绵延数百米长的壮观古厝群。目前尚存着27座明清古建筑,保存较完好的有15座,基本上都是典型的庭院式砖石木结构。

加强传统村落保护 留住闽南古老乡愁土坑村古民居为典型的庭院式砖石木结构,十分古朴耐看。

如何让古村落修旧如旧、散发奕奕神采?关键是保留风貌。2017年,泉港全面启动土坑古建筑群整治修缮项目,以“白石宫-清莲堂-百万大厝-施布口街-祠堂口街-来铺金融街-厦门口市”游览主线为施工重点,对环境整治、文物本体修缮、学校、居民房屋拆迁、立面改造、配套设施及安消防项目等进行梳理调整,分期分步推进,截至目前已抢救性维修建筑19栋,确保古建筑群整体风格面貌更加美观统一。

加强传统村落保护 留住闽南古老乡愁土坑古民居古建筑大门前的虎、鹿石雕线条鲜明,寓意福禄双全。

挖掘内涵是根本,做到“形神兼备”

土坑村的价值,包含三个层面:古建筑群落、港市遗址、海商聚落。从街市的角度看,土坑村有当铺、药铺、布店、杉行、铁铺等,仅当铺就有八家——具有金融功能的八家当铺为海洋商贸活动提供了重要支撑。从海商的角度看,土坑村地处湄洲湾南岸,西接太平港,北对秀屿港,南联泉州港,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明清时期,刘氏一族发展海洋渔业、商贸,航线北至福州、宁波等地,南至泉州、厦门、广东、汕头等地。至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达到鼎盛阶段,商船往来莆田、泉州、厦门、广东、海南、山东等地,远达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等。刘氏海商家族的辉煌,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文化延续。从文化的角度看,土坑村至今传承着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妈祖巡游、送王船等。白石宫妈祖巡游习俗已经传承数百年。村里下海处有座吾案宫,出航者在此敬香祭拜后再出海,船上供奉妈祖、姑妈神像,祈求平安。明清时期,土坑村下门口码头与屿仔壁港相通,每年的“送王船”习俗仪式就在这里举行。2020年,我国与马来西亚联合申报的“送王船”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加强传统村落保护 留住闽南古老乡愁土坑古建筑群的刘百万大厝是文保本体之一,是传统建筑的典范,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欣赏价值。

为了更好地挖掘提炼土坑村传统文化内涵,泉港组织编纂《海丝港市遗址——土坑海商聚落空间解析》《土坑刘氏家规家训》等书籍,指导土坑村启动编写《土坑村志》;动员乡贤提供自家场所建设土坑乡村记忆馆,目前已完成布馆设计。一系列文化“组合拳”,有效助力解读土坑村以传统宗族文化为纽带,发展出古代中国传统乡绅宗族文化与海洋贸易活动相互影响而成的特殊聚落形态。

加强传统村落保护 留住闽南古老乡愁土坑古民居刘氏家庙风景如画。

文旅融合是关键,传递“乡愁味道”

落日余晖,老幼相携漫步于土坑古香古色的建筑前,建筑就是最好的美学熏陶;港市海商文化和优秀家风文化进校园,后龙中心小学编排了海丝文化韵律操和刘氏家规家训三字经;环泉州湾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国内外高水平职业车队见证泉港海丝文化休闲旅游重镇的魅力。泉港以土坑传统村落为文化圆心,画出绚丽多彩的文旅融合盛景,把独特的“乡愁味道”传递给国内外游客嘉宾。

近年来,泉港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常态教育、展示和文化遗产日、节假日的主题活动,打造土坑海商聚落研学基地,创建特色旅游示范基地,已成功获评泉州第三批六大旅游产品。开发“海丝·涂坑”主题党日活动基地,依托修缮后的土坑村古民居,结合红色革命文化、海丝文化、刘氏家风家规文化、廉政教育文化等元素,打造主题党日活动的示范基地。开展祭祖、妈祖习俗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活动,扩大对外交流的影响力。

加强传统村落保护 留住闽南古老乡愁2016年,参加第八届海峡论坛·闽台“三同文化”交流展示系列活动暨闽台同名(同宗)村镇寻根续缘之旅的多名台胞,摸着土坑村一棵20多米高100多年历史的木棉树拍合影。

从鲜为人知到闻名遐迩,几年间,土坑村实现了传统村落的美丽“蝶变”,吸引了众多 “粉丝”的目光,游客纷至沓来。昔日繁华港市,重新热闹起来。

加强传统村落保护 留住闽南古老乡愁泉港区后龙镇滨海蓝志愿队的志愿者深入土坑村寻访原住民。

下一步,泉港区将在前期保护开发的基础上,立足土坑村自身实际,下足功夫进行顶层规划、资源整合、文旅开发,更好地推进古村落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让土坑村传统古村落进一步保留乡土味道和乡村风貌,留下更多的乡愁记忆。

【责任编辑:钟培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