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崇善向仁好读书
永泰县月洲张氏演绎“祖孙十八条官带”科举奇迹
-
宁远庄依山而建,宁静清幽。
福州新闻网9月15日讯(福州晚报记者 陈木易)在永泰嵩口的大山深处,一条桃花溪水望南而流,环绕沙洲,由水流冲泻而勾勒一处形似弦月的村庄被镶嵌在了沙洲之上,它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月洲。
在洲中择地而居的张氏族人中,走出了永泰县的第一个进士张沃,这个默默无名的山村也从此引起世人的关注,自此之后更是演绎过“父子进士,五子同朝,祖孙十八条官带”的科举奇迹。
如今,在月洲宁远庄一进的礼仪门上仍可见一副对联:“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在读书”,横批为“安宅在仁”。它很好地诠释了月洲张氏家族1000多年来以读书为起点,以崇善向仁为核心的价值取向以及秉承的家风。
也正是因为他们遵循着“忠君爱家,敬老尊贤;宽容仁厚,行善济贫;勤业节用,清廉知耻;诗礼传家,端正士品”的祖训,重视子孙教育,才使得张氏成为永泰众多姓氏中的望族,还使月洲发展为福建、广东、台湾乃至东南亚一带张氏华人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
宁远庄的捷报墙。 张培奋 摄
旧迹见证学子科场争先
坐落于嵩口镇月洲村的宁远庄建于清雍正七年,由张氏十九代子孙张谦耗时五年才完工。它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呈品字形,给人以迷宫似的神秘感。早在距今1000多年前,张氏的先祖就因为世道混乱,有志难为,便决定弃官归隐。之后,他们携家带口溯大樟溪而上,最后寻居到永泰月洲这里。后世族人虽蛰伏不仕,但始终家风向学,重视儿孙教育,并静待政治清明时再为国效力。
宁远庄进门处的左右两边是两面捷报墙,贴满了300多张庄内后人在历代科考中的“成绩单”,这其中有县报、塘报、院报、藩报和京报等;一进的礼仪门上,一副对联:“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在读书”,以及墙头“乐不可极、志不可满、欲不可纵、傲不可长”的十六字格言,虽经百年的岁月蹉跎,但仍清晰可见;行走于桃花溪边上,有供子弟授业的“寒光阁”,这可能是永泰当地最早的乡间学校;还有为学子们修学而创造了类似北方窑洞的读书室,当地人称“雪洞”,一人一室的洞穴不仅能阻隔外界干扰,还能模拟科举考试的氛围。
月洲张氏后人之一、现任永泰县科技文体局局长张卫忠说,从留存诸如张沃的“蛰龙潭里蛰,潭上风波急。一旦飞上天,鱼虾不相及”,或是张肩孟的“君看异日拿龙手,尽是寒光阁上人”,又或是张劝的“水上龙舟五月天,人人夺锦在江前。来岁文名题雁塔,恰如今日各争先”等等诗句,可以看出当时张氏家族已经营造了诗书耕读的浓郁气息和科场争先的浓厚氛围。
终于,经过六七代的蛰伏,到宋天圣二年(1024年),这里走出了永泰历史上第一个进士张沃,从此以后便一发不可收拾,月洲村共走出了50个进士。这其中,还有张肩孟祖孙三代所创造的“父子进士,五子同朝,祖孙十八条官带”的科举奇迹。
“近10年里,这里每年至少会出现一个考上重点大学的子孙。”月洲村前村支书王礼秀说,虽然从上个世纪80年代后,宁远庄里的人逐渐离开,庄园开始破败,但是子孙们仍会不时回到这里祭拜、瞻仰,重沐祖先好读书的氛围。这不,目前仍在村内居住的400多位张氏后人中,考上公务员的就有将近40人,学习能力可见一斑。
-
礼仪门上的“安宅在仁”横批。
为官忠君爱国不惧奸佞
而步入仕途的张氏后人,也一直深受忠君爱国的家风教育影响。张卫忠介绍说,张劢在任尚书金部员外郎时,蔡京当政,枉法弄权,张劢却敢直面抨击,一旁听的人都替他捏把汗。而张劢的弟弟张勔,同样为人耿直,一身正气,曾作《聚蚊赋》,以讥奸党,讽刺群小,因此不为当世所容。
此外,还不得不提到那位广为人知的张氏第九代子孙——著名的南宋爱国词人张元幹。
金兵南下时,朝中大臣纷纷携眷外逃,身为开封副长官的张元幹,却在紧急关头挺身而出,向朝廷上《却敌书》,坚决要求抗战杀敌。在金兵围攻京师时,张元幹还参加了李纲指挥的京城保卫战,冒着箭雨与李纲亲临城头指挥杀敌,日夜奋战。但最后因奸臣当道,不仅李纲遭罢免,张元幹也被牵连。
对朝廷失望至极的张元幹选择退出官场,但他则将忧愤之心寄托于诗词。其中,在绍兴八年十二月,得知李纲上书反对议和,张元幹作了一篇《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抒发自己“气吞骄虏”的壮志和对议和权臣的义愤。在绍兴十二年七月,枢密院编修官胡铨冒死上书请斩秦桧,被贬谪新州编管之时,张元幹还毅然创作《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谪新州》送给他。这也触怒了秦桧,他在九年后捏造罪名将张元幹逮捕入狱。
然而,出狱后的张元幹并未就此屈服,在平生最后一首词《陇头泉》里,仍发出“整顿乾坤,廓清宇宙,男儿此志会须伸”的呼喊,既概括了自己的一生,还表达他杀敌救国的强烈愿望和爱国精神。
-
为学子们修建的读书室“雪洞”。
仁爱行善影响后世子孙
王礼秀告诉记者,宁远庄一进礼仪门上的对联横批为“安宅在仁”,有两层含义:顺着念,意思为安居在此的子孙要心存仁爱。倒过来念,则是仁爱在心,宅里的子孙才能安居乐业。以此为训的张氏族人,后世子孙也都继承了这种仁爱为民的家风祖训,特别是为官者,都能做到体恤民情、宽宏仁厚,为群众办实事。
张肩孟任星子县令(江西)时,有一年因灾歉收,饥民暴乱抢夺粮食,被逮捕达百人,按律都要处死。但他考虑到事因饥寒所迫,就请奏朝廷,只处置了领头的,其余人都给予轻罚;在他任南乐县令(河南)时,坚持减轻徭役,积极治理黄河。在黄河决口时,周边县都遭受灾害,只有南乐县因张肩孟的冷静指挥,调度有序,百姓无碍;在转任武进县令(江苏)时,两浙一带岁荒民疲,在张肩孟事必躬亲的作风下,百姓都得到及时救济。
张劢在陕州(今三门峡市)任职时,陕州曾遇久雨不停。当时洪水漫过田野,城墙被淹到丈余高,官民们都慌然失措。张劢在实地察看后,调集3000役夫,在下游疏浚分流,使水位立即下降,保护了全城安全。在水灾过后,他还立即组织加固堤防,兴修水利,防洪排涝,陕州自此之后再无水患。张劢在福州任职时,当时福建人沿袭王氏闽国时习俗,信奉佛教,大都倾尽资产来广植福田,寺院都占有丰厚的产业,僧侣的父母兄弟及权贵们,都假公济私,乘机侵占寺产。张劢对此深恶痛绝,严加查处,责令一一检举纠正,扭转了不良风气。
此外,张氏后人中的张瑛、张谦、张汉龙等乡绅的行善义举,至今仍在乡邻口中代代相传。其中,张瑛于清朝雍正年间捐资建起了溪口义渡,免费供村民出行。张谦则于清乾隆年间乐捐整修文庙,捐建蜚英石拱桥及吉洋至溪口、青坑岭、嵩口岭三条道路,并经常施茶赈粥,扶困济贫,深得乡邻拥戴。而张汉龙还于清乾隆年间捐建碧坑岭凉亭、青坑岭隔头亭,并且还捐出田租送给学校用来办学。
张卫忠说,祖先们种种行善义举也深深影响了乡人和子孙后代。如今,张氏族人至今仍乐善好施,热衷公益事业,在外乡亲如遇家乡铺桥修路,或其他公益事业所需之时,都能一呼百应,慷慨相助。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开心
0人 -
难过
0人 -
惊讶
0人 -
恐怖
0人 -
点赞
0人 -
蜡烛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