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中国梦实践者】白求恩奖章获得者王焕云:抗艾一线16年 三个“第一”背后的故事

2017-09-12 20:06:19  来源:央视网

【中国梦实践者】白求恩奖章获得者王焕云:抗艾一线16年 三个“第一”背后的故事

  王焕云资料图

  央视网消息:“凡治病,不得问其贫贱富贵,亦不得瞻前顾后,只考虑自己的利弊得失、爱惜自己的身家性命。”这是57岁乡村医生王焕云一直信奉的话。

  作为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防艾第一人,他第一个发现了县里的艾滋病人、第一个到村里给村民抽血检查、第一个坚持防艾十几年。三个“第一”看似骄傲,这背后却有着无数的艰辛与感动。16年来王焕云一直工作在抗艾一线,视艾滋病患者为亲人,用行动化解歧视,用爱心温暖患者,他用一名共产党员的担当和奉献,为艾滋病人撑起了一片天空。

  在竹山县溢水镇陈家铺村,经常可以看到王焕云身背急救箱,脚踏摩托车,来去匆匆的身影,他是该村村医,负责村里1300多人的基础医疗工作,与此同时,作为全村唯一一个接受艾滋病防治培训的医生,他还负责着周边5个村庄,十几名艾滋病人的防治工作。面对村民们的误解与非议,王焕云不但没有退却,反而更加关心艾滋病人。

  2001年7月中旬,该村一村民因感冒、发热,前来就诊,在询问和诊断过程中,王焕云发现其咳嗽、气喘、胸痛、盗汗、乏力、消瘦等症状,根据病情王焕云为他治疗了两天,却不见好转,便建议他到县级医院检查。这位病人却不听其劝告,又私自跑到其他医院治疗一周,病情逐渐加重,无奈之下又请王焕云继续治疗。根据患者的症状及自述曾有过卖血史,凭着职业敏感,王焕云怀疑患者是单采血浆感染了艾滋病。为明确诊断,他将这一情况及时报告给了卫生院,卫生院通过进一步调查将情况上报到县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后经确认该患者为艾滋病患者。不久,县疾控部门派出的调查小组进村,随后又相继发现几位病人。

  这一惊人的发现,在王焕云心中引起了强烈的震撼。他一方面为村民们不幸染上艾滋病感到痛心,为村民不清楚艾滋病是怎样一个“怪物”而出现的恐慌情绪感到担忧;另一方面他默默地搞起了调查,因为他知道附近还有几个村许多青壮年农民九十年代都曾到河南等地卖过血,他及时将这一数据通过卫生院报告给了县疾控中心,在以后县疾控中心组织的普查中,又陆续发现多例病人。

【中国梦实践者】白求恩奖章获得者王焕云:抗艾一线16年 三个“第一”背后的故事

  王焕云资料图

  王焕云深知,在经济文化相对封闭的山村,发现艾滋病,无异于投掷了一枚重磅炸弹。最初他和家人也有对艾滋病魔的恐慌和不安,也有怕被感染的担心和顾虑。“如果我不去帮助,就不会有医院愿意接收他们。我是医生,不能眼睁睁看着我的病人去世而不管。”为了医生这份职业的责任和义务,为了父老乡亲的厚望,他说服了家人,担起了抗击艾滋病的艰巨重担。2003年,为适应艾滋病防治的需要,竹山县成立了“温馨家园”,王焕云义不容辞当起园长,园址就在王焕云的村中心卫生室,他挑起了5个村的“防艾”重任。

  对艾滋病感染者而言,冷落、歧视,不被理解,被抛弃,心理的摧残远远大于艾滋病的本身。每月有20多天与患者生活在一起,他在村子里宣传防艾知识,为患者开解心结,协助基线调查,指导干预措施,在他的耐心开导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下,艾滋病患者得到救治,艾滋家庭得到帮扶,山村的沟沟岔岔,一山一水,布满了他的足迹,真情付出重燃起患者生的希望。许作银因感染不洁血液而染上艾滋病,当王焕云得知许作银因为艾滋病病发而陷入绝望时,他主动搬到了许作银家,照料并陪伴他。许作银家里没有自来水,吃水要到坡下水井里挑,近一百斤重的两大桶水,王焕云每天从坡下挑到坡上。

  为了让许作银吃上自来水,王焕云用脚步丈量距离,从山下最近的水井接一根水管到许作银家。这需要从几十公里外拉几百米水管回村,再带领群民一起挖沟槽、埋管线。几天后,在大家的帮助下,水管装好了。就在开闸那一刻,看着自来水从水管源源不断流出,许作银脸上绽放出了久违的笑容,这是他几十年来,第一次用上自来水。王焕云陪伴了许作银12年,照顾他家3代人。王焕云就是这样用耐心、爱心和诚心守护者每一位艾滋病人。

  王焕云没有进过高等学府,却能妙手回春;他从未接受过正规的职业道德培训,却能泽被群生;他没有三头六臂,却承担起了伟大的事业;他没有豪言壮语,却实现了与艾滋病人“心连心”的零距离接触。

  让艾滋病人健康快乐地活着,让更多的人理解关心支持艾滋病人,一直是王焕云的梦想。为了延续他的防艾梦想,在他的劝说下,在市人民医院进修的儿子放弃十堰的优厚待遇,回来和他一起从事防艾工作。“目前,我们这里还有10位艾滋病患者,我要陪着他们一直走到人生的尽头。我们父子会在防艾之路上风雨兼程。”(编辑:张恪忞/来源:国家卫生计生委宣传司)

【责任编辑:林玮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