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郑益坤:今生注定吃漆这碗饭
-
郑益坤的金鱼作品魅力十足。
福州新闻网7月24日讯(福州晚报记者 万小英 陈丹)郑益坤今年80多岁了,一辈子都“泡”在大漆里。他说自己还要学下去。
近日在他的工作室,记者看到郑益坤研究“漂漆”的过程。一块块色彩斑斓的漆画样板,鉴证了他毕生所学的髹饰技法,他说他要将这些留给后学者参考。
早在上世纪80年代,郑益坤就致力于“漂漆浸渍法”的探索。利用漆比水轻,漆入水后浮在水面的特点,将经过稀释的色漆随意地洒在水池中,经搅拌以获得意想不到的随机效果。然后将漆板置于池中,待产生的纹理变化达到理想效果时。迅速将漆板捞起,再点缀上想要的场景,作品就成了。
他的作品《夜巡》等就是利用这种方法。
-
郑益坤。
与漆结缘,郑益坤说要从母亲的漆器首饰盒说起。那是他接触的第一件漆艺作品。“我到现在还保存着,上面的鎏金很漂亮,看一眼就忘不了。”郑益坤说。
“漆会咬人”,但他天生就不会漆过敏,似乎注定该吃这碗饭。20岁考入福州工艺美术学校学习漆艺时,班上有50个同学,毕业就剩下14个,大多数是因为对漆过敏而退学。
郑益坤认为漆画和油画、国画最鲜明的区别就是,做一个漆画家首先必须是一个漆材料学家,因为完成一幅漆画,要经过很多繁难的工序,克服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漆有黏性,令作者无法畅快发挥,但也正是这种黏性,让它可以反复髹涂、堆积。
郑益坤的金鱼作品很有名。他的金鱼画在漆盘里,仿佛盘中真有水,水中有真鱼。据说能惹得小猫围着盘子团团转。因此他获得“金鱼坤”的雅号。
美术评论家王朝闻先生在人民大会堂看到他的《金鱼盘》之后,曾风趣地称之为“气死猫”。
据郑老介绍,为了使金鱼有立体感,鱼肚子采用的是福州的薄料手法,要让金鱼背部立起来,就画得厚一些,然后用晕金晕银的手法把厚涂的鱼背、鱼鳞扫一下。
醉心漆画50余年,郑老没有一丝疲惫。也许,大漆的万千姿态,就是他乐此不疲的原因。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开心
0人 -
难过
0人 -
惊讶
0人 -
恐怖
0人 -
点赞
0人 -
蜡烛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