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明长城旁有个万安港
-
东瀚村兵民共建的抗倭墙。
福州新闻网4月20日讯(福州晚报记者 刘琳 陈坚/文 杨勇/摄)往东瀚镇每走一步,你心中的感动就会增加一分,中国历史上太多气壮山河的人与这里有关:这里的人曾随郑和七下西洋,将海上丝路不断向远方延伸;这里的人曾随戚继光横刀立马,将来自东洋的武装海盗斩落脚下;这里的人曾与黎鹏举同饮过杀倭庆功酒,曾为郑成功收复台湾提供过战船、战将……历史,仿佛要让人们记住东瀚贡献,为这里留下了壮美的海上长城、血性的烽火烟墩……
本周一,记者走进东瀚七个村子,进村的路多滨海临湾,奇石多过绿树,因为在很久以前就连东瀚最高的山——东京山也在海底,每一座山间奇石都曾是海底礁石,这更让这座海边古镇洋溢着刚性之美。
万安千户所与海上长城
今被称为海上长城的一部分即为明代万安千户所城墙。为明朝开国皇帝献策建千户城的,是生擒元末福建行省平章、福清人陈友定的明代战将方鸣谦。
在600多年前的明代初期,日本武装海盗经常在我国东南沿海骚扰,人民深受其害。据《明史》记载,朱元璋问计方鸣谦,谙熟海事的方将军献策:“倭海上来,则海上御之耳!请量地远近,置卫所。陆聚步兵,水具战舰,则倭不得入,人亦不得傅岸,近海民四丁籍一,以为军,戍守之,可无烦客兵也。”他的“御敌于海,固防于岸”的海防观,立刻被朝廷采纳。依《明史》所记:“洪武二十年,命江夏侯周德兴抽福建福、兴、漳、泉四府三厅之一,为沿海戍兵,得万五千人,移置卫所于要害处,筑城十六。”
万安千户所即是其中之一。万安千户所城墙全部用花岗岩方石构筑,周长1773米,高5.3米,上有女墙827个、警铺13座、敌楼18座、城门4个,其东门、西门、南门城楼雄视海面,易守难攻。明一代名相、福清人叶向高曾说:“……镇东坚而实,万安小而险,故难破也……”
万安千户所隶属于福清镇东卫。一般情况下,5600名军人为一卫,1120人为一所,家属同守,寓兵于农,战力颇强。清代山西省石泉县县令、万安城人涂之尧在《故乡风物记》中说:“……万安城既以海为地,以山为郭,故刘香、郑芝龙盛时,连樯数万,兵甲曜日,屡攻万安不能一克……”
清代这里作为防御要冲,仍驻军守海。清乾隆版《福州府志》载:“万安汛在平南里西北……有城……周五百二十五丈,陆营安兵驻防,有塔。置战船二,拨千把总一员巡防。”
万安千户所现保存城墙3段、城门门座1处、炮台遗址1处,其中东段长45.5米,高5.3米,城墙厚4.5米;北段长80米,高6.2米,城墙厚4米;南城城门门座宽5.2米,高3米。城墙高耸,自海上望去更加威猛,如雄踞于山脊的长城。
万安千户所城内的寨山之巅还保存有烽火台。寨山高150米,北面靠山,东西南三面环海。烽火台覆斗形结构,用块石垒筑而成,顶部呈长方形,烽火台的烟墩高为5米,底座各边长约12米。烟墩只有东西侧石块塌陷一小部分,其他主体包括旁边的灶坑都保存完好。据悉,寨山烽火台是福建省迄今为止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烽火台。
作为海上长城之一的,还有明代兵民共同捐建的抗倭墙。抗倭墙位于东瀚村,临海依山而建,多有三层楼高,现保存300多米,有石门若干。村民轮流派人戍守,站岗于墙门,居高临下,极易发现倭情。一旦望见倭船,通告城中,男女老幼上阵,以碎石击敌,倭寇难以登岸。
于海上长城御敌功力相比,更具力量的是兵民同心、众志成城,这或许是万安长安的最重要原因。
-
祝圣宝塔。
千年万安港与导航宝塔
东瀚镇属沿海丘陵山地,海岸线全长68公里,分布着20多个港澳口,其中位于海上长城旁的万安港条件最好,水深、航道宽,距离国际主航道极近,三面环山,一面向海,是天然的避风良港。清乾隆版《福州府志》曾载:“内港南北俱可湾泊。”
东瀚原名东限,明初又以东临浩瀚海洋改名“东瀚”。唐时这里已有村落,唐开元二年(714年)这里即建有护国禅寺,全盛时有僧侣数百人,僧人茶田延伸至三里外。宋时为福清县崇德乡平南里六十都属地。
万安港面向大海的右翼是大雾山,山巅立有被当地人称为导航塔的祝圣宝塔。祝圣宝塔面海,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由万安千户所正千户刘侠等募捐而建。塔为阁楼式石塔,七层八角,花岗石构筑,高18米。基座为莲花,狮子浮雕,入口处立有两尊青石镇塔武士。往返的商船遥见此塔,便知安全之地到了。塔东南岸边有座石碑,高两米,碑文为阴刻篆文,能依稀可辨的只有“明”“刘侯建塔碑记”几个大字。碑旁有一同样高大的香炉,带我们同去的万安村詹主任说:“这是得到导航塔恩济的人献恩用的。”
古渡口依在,登岸的古石阶依旧结实,古石阶一侧还保存着万安千户所一段城墙,临海的龙井依旧淡水不绝,古石阶旁的明代四方古井旁依旧有哼着小曲洗衣的农妇和戏水打闹的孩子。
记者发现万安港离大海越近的地方,庙观越密集,佛祖道宗、妈祖天后、临水娘娘、五显大帝、红脸关公……举凡能保佑航海平安的神,在万安村内都能找到。古渡口是庙观最集中区,这或许是离去的人登船前还要再求神灵保佑自己一把,或许是闯过惊涛骇浪的人一上岸就要来谢恩,在东汉文史研究者老魏看来,这是昔日万安港繁华的见证。
-
明代古井 “五目井”。
万安人相随郑和七下西洋
如果用三个词来形容万安港所在的万安村,相信很多人会选用:山海皆备、万石列陈、洋楼连毗。穿行于万安村,如同走进一个别墅展览馆,举目皆是一座比一座豪华的大别墅。詹主任说:“我们村是有名的海商村,都富了,有钱了又走遍世界,所以盖的都是洋楼。”
与我们同行的福清市博物馆馆长毛胤云介绍说:“郑和七下西洋次次到长乐组建船队,回回都要从万安千户所里抽调懂水性会驾船且武艺高强的官兵,编进船队下西洋。”明末实行海禁时,万安村又有人随郑芝龙海上谋生。徐晓望主编的《福建通史》认为:“当明末实行海禁之时,郑芝龙的活动有利于打破海禁,活跃东南的对外贸易;而且,郑芝龙为了中国海商的利益,曾经与荷兰人大战,因此,郑芝龙的活动具有先进性。”
明代天启年间重开海禁,万安村人开始出海经商,有做船户的,有做行商的,还有专管修船、造船的,也有与长乐人一起造大船、组船队,成为中国第一代航运大商。至今在东瀚镇还有一些地名,留有当时商港的痕迹。如可门,因能为大丘、龙前两村挡住来自北、东、南方向的大风,为两村的“大门”而得名“可门”。再如船屿,是古时福清沿海停船、修船的地方,故名。
-
万安古城内雕刻精美的抱鼓石。
-
寨山烽火台。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开心
0人 -
难过
0人 -
惊讶
0人 -
恐怖
0人 -
点赞
0人 -
蜡烛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