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源:白对虾智能养殖项目助力渔业转型
工厂规划用地两百多亩,产量有望提高二十倍
罗源聚烯烃医用薄膜生产基地项目。
福州新闻网3月23日讯(福州日报记者 钱嘉宜 文/摄 通讯员 洪映 刘其燚)昨日上午,位于罗源县鉴江镇井水村的“白对虾智能工厂化养殖项目”顺利开工。项目启动的喜悦和激情,迎风招展的彩旗和标语,驱走了春寒。
福建省农兴海洋渔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翁代财介绍,公司投资的白对虾智能工厂化养殖项目,于今年1月18日立项,“不过一个多月时间,就已完成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这离不开各级各部门的全力支持。”翁代财说,项目规划用地260亩,总投资3亿元,今年将实施第一期工程,年计划投资1.5亿元,昨日开工后即启动建设占地40亩的养殖池及厂房。
据介绍,该项目将一改传统养殖模式,实现提高产量近20倍的四季养殖,在罗源湾水产养殖全面转型的大背景下,打造集养殖、捕捞、加工、仓储物流、销售及人员培训诸多产业链环节为一体的综合性基地,实现有效节约用地、可复制宜推广的规模化智能养殖,并成为该县渔业经济转型发展的先导示范项目,极大推动县内海洋经济跨越发展。
可喜的是,当天罗源县还有两个重点项目破土动工,即罗源县城乡环卫一体化项目和聚烯烃医用薄膜生产基地建设项目。
罗源县城乡环卫一体化项目中心位于松山镇,是该县生态建设及重点民生项目之一,它的启动将引领罗源告别无法自主处理城乡生活垃圾的历史,走进“宜居新时代”。该项目从规划、策划、运作、生成到开工,历时不到半年。项目总投资约4.3亿元,包含静脉工业园(垃圾焚烧处理发电厂)、城乡垃圾中转站、城区保洁、部分乡镇生活污水处理站及其配套管网工程。据介绍,其静脉工业园年可处理垃圾21.9万吨,年均发电量7504万千瓦时,每年能源净收入可折合为7154.9吨标准煤,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对全县节能减排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该项目也是罗源尝试创新融资模式、采取PPP运作的第一个项目。PPP模式下,项目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社会资本方与政府共同参与融资等项目前期工作,保证了项目在技术和经济上的可行性及运营的可操作性。同时,PPP模式下,只有当项目投入使用,并经绩效考核合格后,社会资本投资人方可收益,项目将因此提高建设效率和质量,降低或消除项目完工风险和资金风险,从而实现政府方与社会资本方的互利双赢目标。
落地于福州台商投资区松山片区的聚烯烃医用薄膜生产基地项目,总投资3亿元,用地约60亩。产品为聚烯烃医用薄膜新材料,可广泛运用于医疗产品包装及食品包装领域;拟投资建设生产线6条,功能涂层涂覆设备4条,还附带相关的科研开发及实验功能。该项目预计今年9月投入生产,投产后年产量可超6万吨,年均经营总收入69000万元,平均年税收约2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