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马尾首个“海绵工程”试点采用固化技术 淤泥变废为宝

2017-02-27 08:31:59  来源:福州新闻网

马尾首个“海绵工程”试点采用固化技术 淤泥变废为宝

  琅岐红光湖景观工程施工现场,通过机械将泥浆固化。

  福州新闻网2月27日讯(福州日报记者 林洛羽/文 郑帅/摄)“噗噗噗……”昨日,在马尾琅岐闽江大桥北侧、环岛路西侧的红光湖景观综合工程项目工地,一台带有搅拌头的钩机伸出长长的“手臂”,将一种特殊的药剂注入土层,随后,钩机周边的淤泥颜色慢慢变浅。

  “这是一种淤泥固化技术,通过注入药剂,使土壤通过一段时间的物理化学反应,原本‘扶不上墙’的淤泥会变得坚硬起来。”项目经理林庆斌一边介绍,一边带领记者走上红光湖已硬化过的边坡上,记者惊奇地发现,脚下看似会随时塌陷的淤泥如同被施了魔法,踩上去像“水泥路”一般,让人感觉如履平地。

  林庆斌说,这里是马尾首个“海绵工程”试点,开挖的人工湖周边还要打造相应的娱乐休闲功能区,对地基处理的要求很高。但工程队要面临的现实是,这里的湖体底层的淤泥呈流塑状,淤泥深达50米,极易造成边坡塌方和反涌等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将后患无穷,这该怎么办?

  “如果挖走淤泥,外购土方,不仅会费时且产生高额费用,还会在运收过程中造成环境污染。”林庆斌说,工程队决定采用这种淤泥固化技术,就地取材,让淤泥变废为宝。

  据福建港湾岩土工程技术研究有限公司总经理梅丰介绍,硬化淤泥的时间大约需要一周,“变形”后的泥土具有高抗压强度,性质稳定,其使用年限保守估计能达到50年。

  梅丰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福州城市基础建设不断扩大,过程中每年产生淤泥及建筑泥浆达百万方,如何处置大量的泥浆成了让人头疼的问题。“我们公司本来‘专攻’道路、桥梁等工程建设,但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存在大量建筑泥浆偷排、乱排的现象,造成水质污染、河道淤塞等环境问题。”梅丰说,公司决定向高新技术转型,开始涉足地区软基处理及工业固废料资源化综合利用等领域。

  2015年,该公司自主研发了淤泥固化技术,将琅岐红光湖项目作为首个试点。“从结果看来,这项技术为工程节省了3个月的时间,整个工程预计8月就能全部完工。”林庆斌说。

  “不同的泥样,使用的配方材料和参量都不一样。”在地铁2号线金山站附近,该公司建立的小型泥浆处理中心内,梅丰向记者展示了该技术固化泥浆后的不同类型。根据固化后泥土所形成的不同强度和承载力,这些泥浆将“摇身一变”,变成市政和高速等各类道路的路基、码头堆场、河堤,甚至成为公园和小区里的绿化培植基土。

  此外,对于黑臭河道清淤后的淤泥,也可以通过相应稳定化材料,将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固结包裹住,使其“变身”为建筑工程回填土方的材料,有效避免了二次污染。

  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了,但所使用的材料是否对土质构成危害呢?“我们使用的都是有机物制成的材料,不会造成相关污染。”据梅丰介绍,目前,他们正在申请在全市范围内建立一些淤泥及建筑泥浆综合收纳场地,为建筑施工企业有效处置建筑渣土提供统一、正规的场所和技术,守护福州的青山绿水。

【责任编辑:钟培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