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清雄江800人山村出行仍靠渡船 道路拓修缺资金
-
几座古朴的民居藏在山中。
福州新闻网12月15日讯(福州晚报记者 雷岩平 桂丹 文/摄)“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一千多年来,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无数人心中仙境般的存在。让人神往的,不仅是世外桃源的遗世独立,还有几分在水一方的诗情画意。
在闽清县雄江镇,也有一个在水一方的“桃花源”,位于闽江北岸的尚坑村、马池村和浦后自然村被300多米宽的闽江水域与外界隔开,进出仍依靠每半小时一班的渡船。外人眼中世外桃源的浪漫,却是800多名村民多年来无法通路的无奈。
-
村里有座500年历史的古民居。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村中多为留守老人
有保存完好的古民居
从316国道雄江段旁的梅台渡口登船,5分钟即达对岸,上岸后是外福线上的浦后站。在快车时代,这个四等小站已经多年没有旅客列车停靠。它的存在,似乎更像是供人追忆过往时代的切入点。
“二三十年前,我们这里的交通是最好的。想去福州市区、闽清城区可以坐火车,也可以坐船沿闽江下去;出福州的话,这里也是坐火车的必经之地。今非昔比,现在出村连一条公路都没有,只能望江兴叹。”一名村民无奈地说,遇到台风天气、水口电站泄洪或水位超过禁航线,渡船也会停运,有时十几天出不去。
穿过浦后火车站,几乎就开始一直爬山了。依山而建的房屋错落有致,有青石板台阶和3.5米宽的水泥路连通每家每户。尚坑村主任陈崇树告诉记者,沿江的这些房子是1993年火车通车后搬下来的,尚坑村的主村还在海拔约800米的高山上,走上去的青石板台阶蜿蜒6公里长。记者一行乘坐摩托车约20分钟到达主村,只见绿树环抱,炊烟袅袅,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村中有一保存完好的古民居。据陈崇树介绍,村民们都姓陈,祖先元末明初从三明尤溪迁过来,古民居约有500多年的历史了。“曾经是五座这样的古民居联排,不管下多大的雨,在村中穿行都不需要伞。解放前,一场大火烧毁了一些古民居,现在只剩这一座保存得比较完好。”陈崇树说。
据陈崇树介绍,尚坑村、马池村和浦后自然村的村民共约800人。这里林地多耕地少,没有宽带网,没有小学和商店。海拔高的地方,手机信号也不好,没接通自来水,村民靠引接山泉生活。近些年,年轻人几乎都外出谋生,村里人越来越少,常住人口只有约200人,多是留守老人。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种田养鸡放羊。
-
村民们养蜂、种茶树,遵时节耕作。
【往来种作悉如外人】
村民谨遵时节耕作
靠山吃山自给自足
82岁的陈国宁就是一名留守老人,两个儿子都在外面打工,老人独守一栋二层木质小楼。即便住在海拔800多米高的主村,年届八旬的他两小时爬6公里青石板路回家依旧不在话下。虽然晚辈也都很孝顺,但对于劳作了一辈子的村里人来说,“会吃就得会做”的观念几乎成了一种集体无意识。
这两年,体力渐退的陈国宁终于听从家人的建议没再种田了,可他闲不住。山上有大片竹林,这个季节,他会上山劈一些毛竹的枝条,晒干后用来扎竹扫把。只见他熟练地徒手捋顺枝条上的竹叶,码放在一起。“我一天能做四五把,做20把左右就送到城里卖,一把能卖15元钱。”他说,春天是竹子生长最快的季节,不能动竹子,就挖竹笋,晒好了卖笋干;夏天芦苇抽芯,他做扫把的材料就变成了这些芦苇芯。靠这些,他每年能增加三四千元的收入。
山间的草坡上、果树下,一排排蜂箱引起了福州晚报记者的注意,这些都是67岁的陈善兴的心血。他向记者展示了培育中的小蜜蜂。“明年立夏,第一批蜂蜜就会出来。”据陈善兴介绍,他从16岁开始养蜂,半个世纪过去了,他在摸索中成了养蜂专家,是福州养蜂协会会员。闽清梅溪镇养蜂合作社还邀请他去传授养蜂技术。今年,他还带领尚坑村村民成立林下经济合作社,共同致富。
除了手工艺、养蜂外,村民们的收入来源还包括种植橄榄、卖茶油等。“刚刚申遗成功的二十四节气和我们的生产生活关系很大。清明左右,橄榄开花,我们播种稻谷;谷雨后,橄榄开始结果;立冬就该收橄榄、收茶籽了。”陈善兴介绍说。
-
村民们把茶油果采回来晒干,准备榨茶油。
【黄发垂髫怡然自乐】
缺盐少油喊一声
乡里乡亲道乡情
没有网络,没有公路连通外界,这里像是一个遗世独立的“桃花源”。本月初刚到尚坑村挂职的第一书记王道仿告诉记者,他在城市生活时,每天早上醒来都要考虑走哪条路上班不容易堵车。而在这里,生活变得很慢,村民们彼此熟识,相互照应,更像是“乡土中国”的一个缩影。
因为住的人不多,需求量有限,村里连一家像样的商店都没有,生活用品都要从外面带回来。记者第一次误入村里时,刚好碰到陈国宁送扫把去城里回来,便同行了一段上山的青石板路。他挑了一袋东西,有面包、牙膏、盐等,记者本以为这是他下山采购来自用的。走了约半小时,经过路边一座民房,陈依伯示意记者停下来等他一下。只见他慢慢从袋子里拿出一盒牙膏,给路边的村民家送去。交通不便,村民们很少会为了买一样东西特地出村,像这样托外出办事的邻居带东西是常有的事。
那一天,记者走山路时磨破了脚,尚坑村卫生所的人刚好外出。卫生所门口一位村民见记者脸生,问明来意后,便朝着山下邻居家喊了几句。那位邻居即返回家中找出创可贴,送了过来。“家中缺盐少油的时候,这样喊一嗓子,问题基本都能解决。平时谁家有什么事,大家都会主动上门帮忙。”
每年过年是小山村里最热闹的时候,在外谋生的人都回到了村里。“我们过年最大的事就是闹元宵,一般从正月十三闹到正月十五,摆二十多桌酒席,请人过来唱戏,全村的人都聚在一起,特别热闹。”尚坑村支书陈光叶说。
-
村民出行只能靠渡船。
【与外间隔欲复出焉】
道路拓修缺乏资金
还差最后6.2公里
据了解,留守在尚坑村与马池村的60岁以上老人有50人,返乡的“潜在老人”有35人,其中不少是八九十岁的高龄老人。为了给留守老人提供一个安享晚年的场所,尚坑村在闽清县民政局、财政局的支持下,专门划出一个200平方米的场所建设农村幸福院,整合村部资源添置了食堂、休息室、康复室、活动室等,目前已经部分投用。
挂职的第一书记王道仿在原单位市总工会的支持下,也将为村里开通光纤和网络。各种生活设施都越来越齐全了,出村的公路却依然是800多名村民的心病。
“之前有人提议过撤渡建桥,但造价太高,要几千万元。后来‘村村通公路’的时候,我们两个村又离得太远,没做成,就这样耽搁了。”尚坑村主任陈崇树介绍说。
陈崇树告诉记者,原有一条17公里长、2米宽的护林机耕路将尚坑村、马池村与古田县水口镇岭边村连在一起。今年,水口镇村已经对辖区内10.8公里路段按四级公路标准修整至4.5米宽。如果尚坑村、马池村能将辖区内的6.2公里长的道路进行拓宽修整,那么两村800多名村民今后有望经这条公路出行。据初步设计,总投资约需要770万元。今年5月,雄江镇已就“尚马水”公路(连接尚坑村、马池村、水口镇的公路)的具体建设情况报告给闽清县交通运输局,目前还在等待批复。
记者在村里采访时注意到,村内3.5米宽的水泥公路完善到了每个细节,路边有交通标识,转弯处有凸面广角镜。“7·9”洪灾时,部分公路塌方,村民们便利用农闲细细修补。村民们说,村里这么好的路却从来没有跑过汽车,就像单身汉布置好新房渴盼新娘。对于他们来说,世外桃源的浪漫,远不如一条畅通的公路更重要。
-
山里公路设施齐全,却从没跑过汽车。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开心
0人 -
难过
0人 -
惊讶
0人 -
恐怖
0人 -
点赞
0人 -
蜡烛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