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20年因哮喘病久治无效,严复回到福州养病。1921年,他总结自己的生平,并写下《严复遗嘱》。这位一生心系国家、民族命运的老人,在遗训中仍将国家之事摆在第一位,他要儿女们时刻牢记中国人当以中华传统文化和礼仪规范为根本,以国家为先,以群体为重。这种家风家训,是沉淀在严氏后人血液中的文化基因,更是拓宽严氏家族成员生命广度与深度的重要基石。1921年10月27日,严复在福州郎官巷住宅去世。
严复故居里的严复雕像(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手书六条遗嘱,以示后人
第一,“须知中国不灭,旧法可损益,必不可叛”。
在国力衰微、国势危殆之中,严复仍坚信国家不会灭亡,同时叮嘱对旧法即传统文化与伦理道德绝对不可背弃,但要注意斟酌损益。这是热忱爱国者的心声,文化自信者的独白,也是睿智思想者的箴言。
第二,“须知人要乐生,以身体健康为第一要义”。
这体现了他通达乐观的人生观,以爱惜生命、保护健康为前提。
第三,“须勤于所业,知光阴时日机会之不复更来”。
严复嘱咐家人须勤业,即敬业,做好分内之事,其后句接连指出光阴、时日、机会问题,可见他深感人生短促,生命可贵,机会难得,不可荒废、虚度或错失。从他对事业的勤勉和严谨态度,以及对建立事功的紧迫感,也可看出他积极对待人生的态度。
第四,“须勤思,而加条理”。
即要求对人、对事、对物都要勤加思考,开动脑筋,分析事物,认识道理,并且加以条贯整理,形成逻辑,这样才能构成缜密的理性思维。这是人类深化认识的必经之路,也是经世致用的可靠方法。严复重视学习方法和思想方法,他通过翻译西方社会科学“八大名著”,不仅为中国人引进新的世界观,同时也引进了科学的方法论。
第五,“须学问,增知能,知做人分量,不易圆满”。
他从做事业进一步讲到做学问,希望后人从增加知识和能力之中,为社会作贡献,强调要认识自己的分量,要有自知之明,特别要知道做人做事都不易十分圆满,应当知足知止。
第六,“事遇群己对待之时,须念己轻群重,更切毋造孽”。
个人处在社会中,都存在个人与群体的关系问题,严复讲己轻群重的道理,正体现了他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告诫后人,要为社会多作贡献,不能因谋求私利或满足私欲而成害群之马,造孽于社会。
作为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严复高瞻远瞩,富于卓越见解。就其垂训家人、培植门风而言,也充满了爱国忧民的家国情怀和善待人生的理智态度。他对后辈循循善诱,虽训诲之词而无疾言厉色,饱含真挚情感。
(文字来源:福建纪检监察)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福州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福州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福州新闻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