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林文忠公二次祷雨文稿》
在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展厅中,展示着一件珍贵文物——《林文忠公二次祷雨文稿》,横19厘米,纵34厘米,三页,是林则徐在江苏所写的求雨文章。
“民惟帮本,本固帮宁。”林则徐深知民为国家之本,为官期间,他始终关注民生。自1832年接任江苏巡抚以来,他一直致力于防灾、抗灾、赈灾。不论是1833年,面对水患之时所写下的长达三千多字的《江苏阴雨连绵田稻欠收情形片》,还是1835年面对大旱而作的《祷雨祝文》及《二次祷雨祝文》,都能体现出他的民本思想。1835年夏,江苏大旱。六月初十,林则徐写作《祷雨祝文》来求雨。一个月后,旱情仍然严重,林则徐在闰六月十二日又写了一篇《二次祷雨祝文》,祝文中概述了当时亢旱的八大严重后果,文中言辞恳切,表现了林则徐对民生的关切,尤其是对勤劳农民受灾的重视。
在《二次祷雨祝文》中,林则徐提及“惟自六月二十四日至今,亢旱如故,虽朝夕步祷,而风力愈厉,云容尽敛,人心又皇皇然。”他深自引咎,通过祝文阐述农民生计的艰难而产生的“八哀”:“夫百谷长于夏而成于秋,今立秋已届,禾之未植者无论矣,其已植者,谁忍听其枯槁!然腹地不可得水,则必截潢浚港,以水车数十具辘轳传送,乃风日炎燥,不半晌而涸如故。农民穷矣,禾亦搞焉。呜呼,其可哀一也!傍水之田,百不一二,虽目前犹可引溉,而官河日消水数寸,不数日亦立涸,何恃不恐?呜呼,其可哀二也!高地已不能植禾,但得滋液渗漉,凡助谷之属,犹可补艺。今土皆龟坼若石田然,耒辍于原则磐悬于室。呜呼,其可哀三也!昔者甲戌之早,在禾苗遍植之后,民之用力犹轻也。今夏至即旱,植禾者半,不植者亦半。其不植者犹可责之曰惰农耳。而高阜之田,亦或骈胝树艺,劳费倍蓗,而卒以蕴隆为灾,弃前功而待毙,是力农者之惨甚于惰农也。呜呼,其可袁四也!天下漕赋四百万,吴居其半,京师官糈军饷皆取给焉。若久草苗槁,岂独吴民道殣相望,天庾正供计将安出?呜呼,其可哀五也!且吴中之灾屡矣,自癸未后,若辛卯,若癸巳,皆灾之甚者,其他亦多歉岁,无论蠲贷赈恤,国帑之耗难以为常,即助赈劝捐,前此有力之家,今疲惫者什九矣。嗷嗷者谁其治之,但有转沟壑耳。鸣呼,其可哀六也!淮扬下河之地,每有灾民流徙四出,杂于常镇苏松之间。来则育之,去则资之,亦云屡矣。今其地多旱,又将相率至此,而此地不暇自谋,何以推解?恐强悍之众贻患未有穷也。呜呼,其可哀七也!自四五月来,江北之以蝗告者众矣,近且渡江而南,镇郡之属邑类多有之。若又旱暵,则螟螣之害尤必蔓延无已,民何以堪?呜呼,其可哀八也!”
面对百姓生灵涂炭,人力无法左右天灾,林则徐用《祷雨祝文》及《二次祷雨祝文》真心地为人民祈求上苍的保佑。他发出“官不足悯而民可悯,民即不尽可悯而农民可悯,农民之勤者尤可悯”的呼喊,祈求神灵怜悯百姓,尤其是对那些勤劳的农民,而不是官员,希望神灵能救万民于苦难之中。诚然用迷信的方法无法缓解灾情,但林则徐作为一省最高的官员能熟悉灾情、关心灾民并致力于救灾防灾,始终与百姓站在一起,这是林则徐重视民生的真实写照。
纵观林则徐的一生,他无不是在为了天下百姓苍生、为了封建王朝的巩固,披荆斩棘、鞠躬尽瘁,他为民纾困、以民为本的思想于今仍借鉴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