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青花瓷油灯
这件摆放在林则徐纪念馆展厅中的清青花竹菊纹瓷灯盏,质地为瓷,直径13.5cm,高14.5cm,为道光年间民间极为普通的青花瓷油灯,亦是林则徐的传家之宝。
在这盏灯的背后,流传着一则林则徐“一灯在壁”的故事。
1785年8月30日,林则徐出生在福州左营司巷的一间破落的出租屋里。父亲林宾日是一位穷困的教书先生,母亲陈帙靠做女红来贴补家用,全家12口,生活十分艰难。
林则徐曾回忆说:“每际天寒夜永,破屋三椽,朔风怒号,一灯在壁,长幼以次列坐,诵读于斯,女红于斯,肤粟手皲,恒至漏尽。”讲的是,林则徐幼年时,每当寒夜漫长的冬季来临,在十分简陋的破屋子里,外面北风在怒吼着,墙上挂着一盏随风摇曳、仅有一根小小灯芯的小油灯,一家大小依次坐在昏暗的灯光下,父亲悉心地教导儿子诵读诗书,母女们飞针走线地做女红,皮肤都冻起了鸡皮疙瘩,手上冻裂了口子,竟这样经常熬到深夜。只有到了每年的除夕夜,油灯才加点一根灯芯。在稍稍明亮的灯光里,十多人围成一桌,津津有味地享受唯一的一大盘素炒豆腐。
虽然生活困苦,但父母亲从未放弃过林则徐的学业。四岁起,父亲便将他带到罗氏私塾,抱在膝上,口授章句。有人看到林家如此困难,便劝林宾日,让林则徐改业,然而林父却淡然笑之,没有采纳。懂事后的林则徐看到母亲和姐妹们每天起早贪黑、忙于做活,深感不安,提出要分担生活重担。母亲却正色说道:“男儿务为大者、远者,岂以是琐琐为孝耶!读书显扬,始不负吾苦心矣。”
父母亲不仅鼓励林则徐求学上进,还以实际行动教会他如何为人处世。儿时,林则徐就亲眼看见父亲把米送给困苦如洗的三伯父林天策,家里人却忍饥挨饿,还告诉他说:“你的伯父如果来了,不可以说我们家还没有生火做饭。”父亲还经常告诫他“不妄与一事,不妄取一钱”。有一次,一个“身家不清”的富人想用重金收买林宾日,为其保送文童,林父断然拒绝了。
林家淡泊、仁爱、勤俭的家风,奠定了林则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他日后勤政、廉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清朝末年,官场贪污腐败横行,官吏不理政事,疲玩成风。林则徐却不为流俗所染,出淤泥而不染,克己奉公,廉洁自律。“在官无日不治事,无日不见客,亦无日不亲笔墨”,经常拂晓办公,直到夜过半才休息。为官四十年,历官十四省,他处理了极为棘手的科举、农业、水利、吏治、钱漕、赈灾、盐政、货币、军事等实际事务,“无一事不尽心,无一事无良法”,“所莅治绩皆卓越”。即使被遣戍新疆伊犁,林则徐仍发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呐喊,以年迈之躯屯田戍边、建林公渠、修坎儿井,造福新疆百姓。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不仅是林则徐的自题联,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林则徐不仅身体力行、严于律己,更是将优良的家风传给子孙后代。这盏小小的油灯看似简单,实则不平凡,它历经两百多年的风雨,向世人生动地展现了林则徐一脉相承的清廉勤俭家风。如今,林家子孙们不论身在何处,始终不忘先祖遗训,秉承优良家风,兢兢业业、清白做人,在各行各业发挥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