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连江海洋经济再添两大IP
连江连海连世界,向海向洋向未来。近日,在北京举行的首届“8·15生态日暨生态食材生态餐饮美食地标品牌发展大会”上,连江县荣获“中国生态食材(鲍鱼、海带、鱼丸)之都”和“中国美食地标之都”称号,进一步助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打响“海上福州”国际品牌,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赋能添彩。
连江壮观的海上牧场。杨柳州 摄
作为全国海洋大县,连江有着中国鲍鱼之乡、中国海带之乡、中国鱼丸之乡美誉,鲍鱼、鱼丸、海带是连江三大生态食材代表性产品,围绕这三大品类,连江以创新驱动强化战略支撑,以转型升级增强经济韧劲,构建一条集育苗、养殖、捕捞、加工、品牌、销售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
——强优势固底板,全力打响“海连江”区域品牌,水产种业“连江芯”大放异彩。依托“海连江”品牌,做强精深加工和供应链渠道,打造从原产地养殖到消费者餐桌的“一条鱼”“一粒鲍”“一根海带”全产业链,让品牌与生态食材同频共振。同步大力发展传统的鲍鱼、牡蛎、花蛤、缢蛏、海带、紫菜“四贝两藻”外,还深度推动大黄鱼、石斑鱼、海胆、海参、对虾、青蟹等数十种经济水产养殖培育,形成“海养贝藻鱼、陆养虾鳗蟹”特色水产养殖业,把渔业“芯片”牢牢攥在手中。
——抓机遇锻长板,推进“百台万吨”建设,以工业化、信息化思维打造“海洋牧场”。从第一代泡沫浮球到第二代塑胶浮球,再到第三代深远海生态养殖平台,连江牢固树立大食物观,制定针对性扶持政策,出台深远海养殖平台登记、确权办法,推动深远海养殖平台快速发展。截至目前,已投放深远海养殖平台11台(套),投放数、投产数均居全国第一,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海上智慧牧场。
——谋全域蓄后势,持续深化“蓝碳”研发体系建设,抢跑海洋经济新赛道,让文化赋能成为海洋产业发展的关键变量。在实现全国首宗渔业碳汇交易的基础上,今年6月发放全国首张蓝色碳票。同时,与国内知名院校、专家合作,承接海洋生物科创项目研发、中试、落地孵化、成长培育等平台,未来食品生物技术研究中心、海洋食品研究院、福建大众健康海洋生物科技产业园、海上牧渔城等呼之欲出。连江还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环马祖澳滨海旅游度假区串联起福州“天涯海角”苔菉镇、“紫菜之乡”浦口镇、“海上画廊”筱埕镇、“鲍鱼之乡”安凯乡、“海上明珠”黄岐镇。
看连江海洋经济发展,数字最有说服力。2022年,连江县鲍鱼养殖面积达2.2万亩,产值54.24亿元,占全省市场的半壁江山;鱼丸等鱼糜制品产量6.86万吨,产值36.63亿元;海带养殖面积9.4万亩,产量31.25万吨,海带育苗26万片,占全国海带育苗量40%,居全国县级首位。2022年,连江县水产品总量129.46万吨。其中,近海捕捞20.2万吨,远洋捕捞27.66万吨,海水养殖80.90万吨,渔业产值超300亿元。
此番再添两大IP,连江如何乘势而上开新局?记者获悉,连江县将充分发挥生态食材之都、美食地标之都的品牌产业优势,全速推动连江海洋生态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坚实打造连江海洋生态食品产业高地和产业集群,并建立生态美食地标建设的长远规划,通过利用自然资源禀赋、深化产业创新融合、拓展繁荣文旅经济等路径,着力推动海洋经济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海连江”品牌知名度、影响力,稳步开拓出一条从“产品出海”到“产业出海”再到“品牌出海”的全新跑道。(记者 林文婧 通讯员 连融媒 叶建隆)
- 地铁4号线设置3面艺术墙 融入闽都文化、福州古厝等元素(2023-08-15 07:35:05)
- 跟着总书记看中国 | 华中屋脊 绿色奇迹(2023-08-14 16:32:16)
- 闽江河口湿地将举行科普宣教活动(2023-08-14 09:48:04)
- 长乐梅花镇打响入海排污口整治攻坚战(2023-08-14 09:08:20)
- 永泰:中华穿山甲到村民家“做客” 众人将它放生野外(2023-08-13 08:23:55)
- 连江“女儿井”短视频荣获好家风好家训评选活动二等奖(2023-08-13 08:05:03)
- 382路拟改道北二通道 向市民征集意见建议(2023-08-12 08:20:41)
- 又一条公交线!拟改道福州北二通道!(2023-08-11 18:02:58)
- 福清便民办税服务助推海洋经济发展(2023-08-11 08:05:43)
- 连江:山珍海味丰收 “一子”带活“满盘”(2023-08-11 08:00:15)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福州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福州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福州新闻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