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的文化情怀丨“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新华社北京7月19日电 题:“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新华社记者 蒋芳、包昱涵
千里运河,迤逦穿行。大运河见证着中华民族的奋斗与兴盛。两千多年来,她以世所罕见的时空尺度流淌至今。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大运河也为世界所瞩目。2014年,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这条贯穿南北5大水系、流经8个省市的千年水脉如何更有光彩地流向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深深牵挂,念兹在兹——
2017年2月,北京通州大运河森林公园,习近平总书记察看大运河沿岸生态环境治理成果时深刻指出,“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要古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
4个月后,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大运河文化带作出重要指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大运河作为‘流动的文化’,既是时间上的流淌,也是空间上的绵延。穿越2500多年、蜿蜒近3200公里,串联起运河沿岸的一座座城市。她是润泽百姓的水脉,更是传承历史的文脉。”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文博考古分院院长贺云翱说。
在习近平总书记关心指导下,各项保护工作整体规划、有序推进:建立遗产档案和监测系统,制定一系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的地方性法规,出台《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大运河文化的统筹保护、传承利用握指成拳。
这是2022年5月25日拍摄的扬州市运河三湾景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2020年11月,扬州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习近平总书记沿着亲水步道一路察看,了解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取得的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千百年来,运河滋养两岸城市和人民,是运河两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希望大家共同保护好大运河,使运河永远造福人民”“要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运河航运转型提升统一起来,为大运河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创造有利条件”。
“当时我带着儿子就在现场。听到总书记那么关心大运河,我们感到温暖而充满信心。”扬州市民张庆深有感慨,“我家几代人都在运河边长大,大运河是我们生存的家园,更是不可割舍的根脉。”
市民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外参观(2021年6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进入7月,迎来暑期旺季。作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标志性项目,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每天1.5万张预约门票,经常在周末实现“秒空”,成为古城扬州新的文化地标。
“博物馆因‘运’而生,在沉浸式参观体验中,成年人可以探寻大运河的历史,了解大运河的前世今生,儿童可以在互动体验中走近大运河、爱上大运河,感知流动的文化遗产就在我们身边。”博物馆馆长郑晶说。
以生态起笔、以文化落笔,串珠成链,一条“文化玉带”串联起沿岸无数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掀开大运河历史的崭新篇章——
北京大运河文化带正日渐复苏,大运河博物馆正在以“运河之舟”形象拔地而起;扬州打造集传统与现代于一身的“非遗”文化园,成为年轻人网红打卡地、学生研学首选地;苏州以“运河十景”项目建设提升运河景观风貌,恢复古驿站、水码头等文化遗存,在大运河畔续写着姑苏繁华……
沿线35座城市发力打造大运河璀璨文化带、绿色生态带、缤纷旅游带,运河百景熠熠生辉,悠悠运河水带动一座座城市焕发文明活力。曾担任大运河联合申遗办主任的扬州市文物局原局长顾风感慨说:“大运河迎来了2500多年岁月里新的生命周期!”
从历史时光里的舳舻千里、渔火延绵,到现实图景里的物阜民丰、水清岸绿,大运河传承文脉,生机澎湃。
相关新闻
- 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夺取新的更大胜利(2022-07-20 11:02:43)
- 习言道|“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2022-07-19 22:13:42)
- 任重道远!总书记对这一重大工程作出科学部署(2022-07-19 22:08:58)
- 近镜头丨“更好日子还在后头呢!”(2022-07-19 21:05:50)
-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丨魅力上海 人民之城(2022-07-19 16:29:41)
- 时政现场评丨跟随总书记的脚步 在大美新疆看新疆之治新疆之兴(2022-07-19 16:21:56)
- 一见·走进这个社区,读懂总书记的深深牵挂(2022-07-19 16:13:13)
- 时政纪录片丨情系天山——习近平总书记新疆考察纪实(2022-07-19 09:30:21)
- 【央视快评】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责任(2022-07-19 09:25:30)
- 第1视点|感恩奋进 新疆明天更美好(2022-07-19 09:21:17)
- 省委办公厅转发重要通知(2022-07-19 08:30:00)
- 热解读|在军垦第一城,习近平再次强调这种精神(2022-07-18 22:4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