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收不增利”,车企面对价格战如何破局?
高强度的市场竞争裹挟之下,身处其中的汽车高管们的发言越发犀利。最近,在2024中国汽车重庆论坛上,部分车企高管围绕车市价格战的争论,因“火药味十足”而引发关注。
自去年年初以来,车市价格战不仅没有任何平息迹象,反而还有愈演愈烈之势。价格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最直接的手段。根据市场需求变化,企业通过价格战不仅能够扩大自身产品销量,获得更多市场份额,也可以倒逼弱势品牌和低效产能退出,实现产业优胜劣汰。不过,价格战是把双刃剑,如果到了恶性竞争的程度,就会破坏产业生态。比如,有的车企为了降低成本,不惜偷工减料,产品质量难以保证;还有的车企向上下游供应商压价,“不降价就不付款”,令供应商苦不堪言。
6月9日,观众在2024天津夏季梅江车展参观。赵子硕摄(新华社)
汽车产业体量大、产业链长、关联性强,无论是扩内需还是稳就业,都能起到重要作用。从销量上看,尽管去年我国汽车产销量突破3000万辆,创历史新高,但增量主要靠出口。2023年,国内汽车销量2518.4万辆,比2017年少280.4万辆。这表明,价格战并没有给国内市场带来整体销量提升。有人说,过度的价格战引发市场价格体系混乱,导致消费者持币观望情绪加剧,不是没有道理的。
从行业利润上看,也是一降再降。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我国汽车行业利润率为5.0%,低于整个工业企业利润率5.8%的平均水平;今年前4个月,这一数字进一步降至4.6%。“增收不增利”成为汽车产业的真实写照。
6月7日,观众在第十六届呼和浩特国际车展上了解参展车辆。李志鹏摄(新华社)
在一个产品供大于求、技术加速迭代的充分竞争市场,不打价格战是不可能的。问题在于,企业只会打价格战,也是没有未来的。汽车是一个技术、资金和人才密集型的长周期行业,靠低价获得销量对提高企业经营质量并无多大益处。企业之间的竞争,最终还是要跨越价格战陷阱,回归到对产品技术和品牌价值的追求上来。
回望百年汽车历史,无论是奔驰、宝马,还是丰田、大众,这些车企之所以在燃油车赛道上能成长为全球汽车行业的领跑者,关键在于通过核心技术突破,为消费者带来了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创造了不同的价值体验。在实现企业自身愿景的同时,也引领了产业进步。相反,那些不重视关键核心技术积累与突破的企业,推不出令人“眼前一亮”的产品和“超越期待”服务的品牌,纵有再大营销本领,也难以避免被淘汰的命运。
郑州航空港区比亚迪总装工厂新能源汽车“宋Pro”生产线。李嘉南摄(新华社)
不少人在谈到这场价格战时,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同质化”这个词。的确,燃油车经过百年迭代,要实现新的技术突破越来越难,除了使用价值外,赢得消费者更多是靠其品牌价值。但新能源汽车开辟的是一个全新赛道,电动化和智能化变革使得车企跨越了“发动机+变速箱”所构建起来的传统技术壁垒,打开了新的创新空间。因此,今天的车企更要敢于打破旧思维,通过关键技术突破,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实现产品的差异化,为消费者带来更好价值体验,而不能让价格战把行业拖回同质化竞争的老路,丧失高质量发展能力。
当然,技术、产品的突破与变革,必然会带来产业链重组与利益链重构。应该如何看待?怎样应对?这不仅需要智慧,更需要格局。总之,必须提高警惕的是,技术、产品的突破与升级,不能导致生态的退化与降级。车企与车企、车企与上下游供应商、车企与劳动者之间,都需要找到新的利益平衡点,建立合作共赢的新型伙伴关系,实现全要素优化组合的跃升,而不能简单的零和博弈。
- 福建专利与标准融合试点 福州通过考核验收(2024-06-14 09:34:08)
- 福建奔驰二期项目开建 将大幅提升智能化、网联化水平(2024-06-14 08:55:39)
- 福建奔驰二期项目启动(2024-06-14 07:46:58)
- 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反补贴税 上汽集团回应(2024-06-13 15:14:38)
- 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双标”征税 中国工商界:坚决反对(2024-06-13 09:49:29)
- SpaceX推迟猎鹰9号火箭发射(2024-06-13 09:37:36)
- 恒大汽车,深夜突发!(2024-06-12 08:56:09)
- 一天22只产品限购!发生了什么?(2024-06-11 18:06:48)
- 别人家的大学!录取通知书里有把“金”钥匙(2024-06-11 15:35:37)
- 广州规划高速磁浮!600公里时速安全吗?何时能像高铁一样普及?(2024-06-11 09:12:04)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福州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福州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福州新闻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