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侯半岭村:山区“小重庆”繁华再现
-
曾经的垃圾场被改造成廉政文化公园。
福州晚报记者 陈木易/文 见习记者 林双伟/摄
闽江支流小目溪下游盆地,有一处依山临水的村子——闽侯竹岐乡半岭村。
上接山区,下连闽江的半岭村曾是闽侯重要的水上物资集散点之一,被称为山区“小重庆”。这里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如古民居、古商业街等。
2019年,半岭村被列入省美丽乡村建设村。2020年,该村被列入市级精品美丽乡村打造村。如今,半岭村正逐步挖掘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打造文旅综合体,并有望在今年底形成当年繁华水上集市的雏形。
-
半岭村的标志性建筑——轮船厝。
轮船厝能待客还能发电
一入半岭村,一座砖木石混合结构且外形像轮船的老厝立刻映入眼帘。
“这是半岭村的标志性建筑——轮船厝,也是全省仅有的两个轮船形态民国建筑之一。”半岭村支书黄宗明说,轮船厝地基高约2米,由鹅卵石堆筑而成,建筑总长13.8米。
记者看到,轮船厝共两层,只有位于尾部的木门一个入口。老厝上层用于喝茶休憩,打开窗户,迎面而来的是阵阵江风;老厝下层靠近“船头”位置,有一个昔日用于泡澡的池子。池子出水口外侧打造成鲤鱼形状,放水时犹如“鲤鱼吐水”,极具巧思。黄宗明告诉记者,这栋老厝修建于1937年,修建者名叫岳世钦,又名岳嵩,故而老厝又被称为“嵩艇”。
此外,轮船厝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水力发电。黄宗明说,1937年5月,岳世钦购置了一台发电机,创办了闽侯县第一家水力发电厂。当时,水车发的电白天用来从事农业活动,晚上则供给周边村民、商家照明使用。
-
古街道里街。
乡村“颜值”大幅提升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县道修建之前,小目溪一直是半岭村连接周边村子以及通往闽侯县城的水上交通要道。半岭村也成了当时闽侯重要的水上物资集散点之一,热闹非凡。如果说小箬被称为闽江岸边的“小香港”,半岭村可称当时山区的“小重庆”。
因来往人流量大,定居在半岭村的人口也多了起来,形成了许多古厝。在村内,至今依然保留有一处长约百米的古街道里街。在一处旧民房的土墙上,还依稀可见“上塅工商业工会”的字样,见证当时的繁荣。
随着陆路交通不断完善,半岭村也随之繁华不在。在传统农耕创造不出太多经济效益的情况下,2010年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半岭村村民大规模养殖生猪。“无度养殖生猪带来的教训,使得我们全村人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感悟特别深。”黄宗明告诉记者,虽然养猪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无度养殖严重污染了小目溪,甚至有村民因不堪忍受村里四处弥漫的恶臭,选择举家搬迁。
2010年,在闽侯全县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半岭村将村内的猪栏全部拆除。村口的垃圾场被清理干净,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改造成了廉政文化公园。目前村里正在修建登山道、江心岛等,并有望在今年底完工,希望能重现当年水上集市的繁华。
乡村“颜值”大幅提升,也促成了占地100多亩的大型农业综合体项目——中谷正农项目“落户”半岭村。这不仅让村民多了就业机会,还让村里一些零散闲置的土地得到有效利用。接下来,村两委还将借助这个项目,引导村民大力发展食用菌、花卉、中药材等特色种植产业。
-
小目溪旁的亲水步道。
大力拓展文化旅游业
“以全域旅游思路为指导,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挖掘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开发农业观光园、民宿、乡村图书馆等项目,将成为半岭村未来规划发展的主要定位。”竹岐乡党委组织委员、半岭村包村干部黄金凤说。
黄金凤告诉记者,竹岐乡计划依托小目溪流域独有的自然景观和传统村落,整合包装轮船厝等人文景观,大力拓展文化旅游业。同时,发挥中谷正农项目特色蔬菜种植基地的引导作用,辐射带动半岭村50%以上农户推行多样的种植方式,逐步实现育种、栽培、施肥、采摘等生产环节的精细化,提升蔬菜产业水平。
此外,盘活半岭村内的水资源,继续绿色科学高效开发小目溪流域水电产业,大力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实现稳定可靠的村集体收入来源,增加村财政和村民的收入。
-
轮船厝内景。
交通小贴士
驾车从市区出发,经洪山桥至国宾大道,再转到县道113即可到达半岭村。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开心
0人 -
难过
0人 -
惊讶
0人 -
恐怖
0人 -
点赞
0人 -
蜡烛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