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设计领域专家学者展望行业发展 未来船舶什么样
从小渔船,到巨型船,中国船企用了几十年时间,实现了从追赶到超越的蝶变。我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在世界市场中的占比逐渐增大,各指标于2023年占据世界市场50%以上。这也意味着,全球每两艘新造的船中,就有一艘是中国制造。
数据属于过去,未来,中国船舶路在何方?16日,2024中国船舶设计大师论坛在榕举行,与会院士、专家学者共同探讨船舶设计建造的最新趋势、技术创新与合作机遇。
加大绿色船舶设计力度
现场,有嘉宾打了个比方:如果把航运业比作一个国家,那么其将会是世界第七大污染排放国。“绿色化”成为本场论坛的第一热词。
“柴油作为船舶主要能源的格局肯定要被打破。”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理工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严新平认为,对于我国而言,上一个阶段是“入世”争取市场份额,现阶段的重点则要放在产品结构高端化、绿色化的升级转型。
在内河船舶设计领域,严新平与团队创新研发绿色智能内河船舶项目,对技术、船型、系统等多方面深入研究,已取得了显著成果。在他看来,未来绿色技术目标,在于实现船舶近零排放航行。
零排放航行,续航是一大难点。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吴凯有解法:电池加绿色燃料,解决续航和噪音污染问题。
将船舶类比为汽车,车用动力电池的成果经验,为船用动力电池提供了发展思路。2017年,宁德时代开始布局船舶电动化;2019年,企业研发了长江流域第一艘纯电公务船;2023年,杭州亚运会5艘旅游船搭载宁德时代电池,企业还发布了行业首个新能源船舶全生命周期协同运营云平台。
助推船舶绿色发展,吴凯针对电池领域提出方案:“让电动船舶实现船电分离,电池可充可换,让客户肯用、爱用、能用。”
加快建设海上“智慧大脑”
抢占世界市场,智能化是竞争主要要素。未来的船舶将不仅仅是运输工具,更是集信息感知、智能决策、自主航行于一体的海上“智慧大脑”。
“让船舶实现可远程遥控、安全监管、运营管理、运维服务,要通过数字底座构架技术,打造岸基运控中心。”中国造船工程学会首席专家汤敏认为,数字化、智能化时代,需要重构船舶装备体系和设备系统配套体系,颠覆船舶运营模式。
当前,发展自主船舶,全球船舶工业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如何在世界市场占得一席之地?还是靠数智技术!汤敏表示,构造全球数字化远程运维服务平台,可以保障船舶全球安全运营,提升核心竞争力。
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研究员周国平与其看法一致。他表示,智能化是船舶发展的主要方向,是关系建设海洋强国、制造强国重大战略重要工程。需以三大主力船型为应用载体,通过智能功能模块及相关智能系统研发,进一步增强智能船舶及智能系统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相关产业链协同转型升级发展,提升船舶工业生产力和企业竞争力。
重视高水平技术创新
如何从“造船大国”迈向“造船强国”?让常规船型向高技术、高附加值船型迈进,高端化是必由之路。
“发展海洋科考船,不能简单地将智能与船舶做加法。”中国船舶集团首席专家、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〇八研究所极地装备体系研究中心技术首席吴刚表示。他认为,面对极端环境,海洋科考船要融入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推动无人科考船高质量发展。
高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处于海洋装备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如何实现国产燃气轮机装备走出国门?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〇三研究所所长林枫介绍:“我国走出了一条军民协同发展的技术路线。利用军用技术解决民用发展瓶颈,提高民用装备研制起点,同时,通过民用领域长时间工程应用,促进军用装备技术提升。”(记者 林榕昇)
- 国际船艇产业发展专题报告会在榕举行(2024-11-17 07:51:57)
- 向新而行,路在何方?从四个维度看我国海洋新质生产力如何培育(2024-11-17 07:49:33)
- 中国将担任亚太经合组织2026年东道主(2024-11-17 00:09:48)
- 王骁获得第3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配角(2024-11-16 21:59:30)
- 刘丹获得第3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配角(2024-11-16 21:59:23)
- APEC官方用车是中国新能源车 秘鲁司机:舒服好开(2024-11-16 15:56:48)
- 俄飞行员:单枪匹马来 独自驾机回(2024-11-16 11:26:10)
- 郭沫若之子、著名钢琴家郭志鸿因突发心脏病逝世,享年92岁(2024-11-16 11:26:10)
- “全球首艘”“世界最大”……海装展明星船舶扎堆(2024-11-16 10:37:17)
- 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揭榜挂帅”榜单公布(2024-11-16 10:30:52)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福州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福州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福州新闻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