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福州新闻网 >> 中央媒体看福州

鼓岭的风,从中国东南吹到大洋彼岸

2024-06-28 08:28:17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鼓岭,地处福州市东郊的双鼓横断山脉,距福州市中心约12公里,平均海拔为750米至800米,最高海拔998米,是福州的第一道屏障。

东南风从太平洋经过长乐,越过鼓山口到达闽江脚下,再度经过鼓山山脉的横断峡谷吹到鼓岭,让鼓岭成为远近闻名的避暑地。

著名作家郁达夫曾在《闽游滴沥》中写道:“鼓岭避暑之佳,是我一到福州之后,就听说的。”民国才女庐隐曾说:“如果我能终老于此,可以算是人间第一幸福人了。”当代女诗人舒婷也留下一首《鼓岭随想》,将群峰、莽草、圆月、山风具象化。

鼓岭还是一群远在大洋彼岸的外国人魂牵梦绕的“故园”。早在100多年前,一批侨居福州的外国人来到这里修建避暑别墅。在近一个世纪的时光里,外侨与当地居民和谐共居,鼓岭成为一个中西交融的“国际社区”。

鼓岭,KuLiang,从鲜为人知的山野,到晓喻世界的文化名片,其背后有着怎样动人心弦的故事?

发现鼓岭:中西交融

驱车进入鼓岭,便有凉意袭来。江风、海风、山风、林风汇流于此,凉风习习,不疾不徐。

鼓岭的风,让它成为了全国最早的外国人避暑度假村之一。据记载,1885年的夏天,一位侨居福州的美国医生伍丁从福州到连江县出诊,恰逢闽江潮水上涨,船速缓慢且危险。伍丁为了尽早赶到连江,只好选择陆路。为了缩短行程,他决定从一条山间古道穿行。

途中伍丁惊喜地发现了青山绿树环绕、凉爽清幽的鼓岭。难以忍受福州城炎热天气的伍丁,决定在此租下一处房子来避暑。从他开始,络绎不绝的外国人与鼓岭结下了不解之缘。

如今,沿着鼓岭的山路蜿蜒而上,可以见到一栋石木结构单层厅堂式建筑,面阔七间,整座建筑都用平整毛石砌筑。这里是百年前鼓岭最热闹的地方——万国公益社。据说这是鼓岭的中心位置,当年公益社的时钟,代表鼓岭上的标准时间,伴随着鼓岭人度过白天和夜晚。

何以被称为“万国”?鸦片战争之后,福州被辟为通商口岸,英、美、日、俄、意等20多个国家在福州仓前山一带开设了领事馆,洋行和公馆林立,大批外国商人、领事人员进入福州。

1895年,美国传教士毕腓力所著《鼓岭及其四周概况》一书,正式把鼓岭介绍给了在中国的西方人。鼓岭避暑的名声逐渐在外国人中传开,英、美、德等国家的商人、领事、医生、教师等纷纷来到鼓岭建造别墅避暑,形成一个热闹的中西交融的社区。据史料档案记载,鼓岭上原有螃蟹岭、梁厝里等七条街,当时美国人多居住在梁厝里,英国人则多居住在三宝埕一带。到民国时期,鼓岭与江西庐山牯岭、浙江莫干山、河南鸡公山齐名,被西方并称为中国四大避暑胜地。

据统计,1935年,鼓岭洋房总数达到316栋,建筑面积超过70000平方米。除避暑别墅外,还包括万国公益社、医院、教堂、商行、邮局等。

彼时正值鼓岭最繁荣热闹之时,这里拥有十分完备、可供外国及当地团体共同生活的配套设施,其中包括一个用于社区活动的万国公益社、一家能将信件寄往世界各地的夏季邮局、一家小型疗养院、一个游泳池和若干可用于举办比赛的网球场。

度假区内经常举办戏剧、文学和音乐表演等多姿多彩的文艺活动。来自厦门、汕头、香港甚至更遥远地方的人们,或来此度过炎夏,或来此参加会议。当地居民及外国来客互相帮助,其乐融融地生活在一起。

除了外国人,鼓岭也吸引了国内的文人雅士前来游览、避暑。1936年,郁达夫应福建省主席陈仪的邀请来闽任职,是年清明节,福州郊外草长莺飞,桃红柳绿,郁达夫在友人的陪同下登上鼓岭,在这里他受邀参加了当地居民举办的清明酒宴,淳朴的民风让他感怀良多,在其后撰写的《闽游滴沥》中,他详细记录了鼓岭之行。他写道:“岭上的大道广地里,摆上了十几桌的鱼肉海味的菜……这又是一幅如何可爱的太平村景哩!”

郁达夫说:“千秋万岁,魂若有灵,我总必再择一个清明的节日,化鹤重来一次,来祝福这些鼓岭山里的居民。”后来,鼓岭上多了一座“鹤归亭”以纪念他。

女作家庐隐也曾在鼓岭度过50多天假期,这些日子对她的创作产生重要影响。她在《寄梅窠旧主人》中写道:“两个月之中我得到比较清闲而绝俗的生活——因为那时,我是离开充满了浊气的城市,而到绝高的山岭上,那里住着质朴的乡民和天真的牧童村女,不时倒骑牛背,横吹短笛。况且我住房的前后,都满植苍松翠柏,微风穿林,涛声若歌……”

但遗憾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福州沦陷,鼓岭上的别墅也遭到破坏损毁。20世纪50年代之后,外国人逐渐离开中国,留下的别墅有些为本地村民居住,也有一些被改作他用。

寻找“KuLiang”:重返故园

时间来到1986年。

80多岁的美国加州大学物理系教授史密斯·加德纳已到弥留之际,口中喃喃不绝地叨念着“KuLiang,KuLiang”。加德纳1901年随父母来中国,十年后全家迁回美国。在此后的岁月里,他一直希望能回到中国看看儿时的故园,却始终未能如愿。加德纳太太深知丈夫一生怀念在中国度过的童年时光,丈夫去世后,为了完成他的遗愿,她多次来到中国寻访名叫“Kuliang”的地方,却一直没能找到。

直到有一天,她在丈夫的遗物中发现了11枚印有“福州鼓岭”字样的邮票,这才有了眉目。社区的志愿者、中国留学生刘中汉帮助她反复查阅资料,多方求证分析,终于弄清原来“Kuliang”就是中国福州的“鼓岭”。

“我被加德纳一家对中国的情感和对Kuliang深深的思念感动了。”多年后参加“鼓岭缘”中美民间友好论坛的刘中汉回忆道。1992年,刘中汉以“钟翰”为笔名,将这段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故事写成了文章《啊,鼓岭》发表在报纸上,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同志看到这篇文章后,立即指示有关部门邀请加德纳太太到福州访问。

当年8月,加德纳太太终于来到福州,走进了丈夫终生魂牵梦萦的鼓岭。在这里,她看到了丈夫儿时曾徜徉其间的空漾云雾、滴翠青山,看到了丈夫爬过的柳杉树、嬉水的游泳池、打球的网球场,她还见到了加德纳的儿时玩伴,畅谈往事,终于替丈夫完成了夙愿。

加德纳太太此行将珍藏多年、丈夫从中国带回加州的一对清代福州脱胎漆花瓶赠送给福州市政府。整个福州之行,她都被中国人的热情好客深深打动。回美国前夕,她发来传真,传真中写道:“致福州人民,谢谢你们的盛情款待。我感受到你们对我伟大的友情和慈爱。我希望再次回到福州。”

尘封的鼓岭故事由此掀开了面纱。来自美国、新西兰等国的蒲天寿家族、柏龄威家族、柯志仁家族、穆蔼仁家族、蔼树堂家族、福益华家族、华惠成家族等多个家族的20多位后人相继重回鼓岭,他们的先辈都在鼓岭拥有共同的美好回忆。

73岁的美国人穆言灵是鼓岭旅游文化研究协会高级顾问兼首席研究员,她的公公穆霭仁曾任美国飞虎队中尉,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来到中国,支援抗战,后来在福建协和大学教书。穆霭仁曾在鼓岭生活多年,穆言灵的丈夫也在福州出生。近年来,穆言灵发掘整理与鼓岭相关的文字和口述资料、图片、实物,已超过1000余件,还与国内高校学者合作,将这些珍贵资料整理成数字档案,希望能重新呈现当年鼓岭上中外居民共居的图景。

这些资料显示,从1885年到上世纪50年代初,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光里,每年从初夏到秋天,鼓岭就出现外国侨民与鼓岭村民聚居的场景。外侨们会抽时间向村民提供诊疗,教儿童读书写字,还有资料记录他们协助村民抵御野兽。当地百姓为夏天来此度假的人提供食物,采集山石帮他们建造房子,还帮他们照顾孩子。

穆言灵的丈夫彼得在襁褓中被他的“鼓岭保姆”背上山。“当时的鼓岭是一个中外融合的国际社区。”穆言灵说,鼓岭邮局旁边的一口古井,石基上刻着“外国本地公众水井”,当时本地居民与外国人共饮这口井水,他们的孩子们也一起玩耍。外国人的家宴上,当地村民也是座上宾。60多岁的鼓岭老村民郭联辉说,外国人鼓励帮助鼓岭的小孩念书,他的爷爷郭功柿因此从小学习英语,早些年有不少鼓岭的老人会讲英语。

这些“鼓岭之友”家族对中国有着深沉的爱。穆蔼仁留下遗嘱,将部分骨灰洒在闽江。常年在闽北乡村行医的福益华医生在鼓岭结识妻子并度过新婚时光,他留下了“我热爱中国人民”的遗言。

和加德纳一样,鼓岭是他们共同的乡愁。今年6月22日,“鼓岭家族故事展示馆”开馆,两幅相隔半个多世纪的合影引起关注。一幅是拍摄于1944年的中美两家人合影,画面里3岁的毕乐华被父亲抱着,3岁的李怡英也依偎在母亲怀里。另一幅拍摄于2023年,82岁的毕乐华和82岁的李怡英一家再次留下合影。

这是“英”和“华”的故事。毕乐华是福清培元书院(现福清第三中学前身)院长柯志仁的外孙女。柯志仁一家在20世纪初来到中国,鼓岭老建筑“古堡别墅”是他们一家的避暑居所,其女柯妙玉在福州长大并任教于英华中学(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前身)。1941年,柯妙玉的长女出生,同时出生的还有她的同事兼好友李学恭夫妇的女儿,此时恰逢英华中学校庆,于是两对夫妇分别用“英”和“华”为孩子命名,李学恭夫妇为孩子取名“李怡英”,柯妙玉夫妇为孩子取名“毕乐华”。两个小女孩从小就是最亲密的伙伴,她们一起玩耍,用福州话交谈,结伴上鼓岭避暑。

2023年6月,耄耋之年的毕乐华和李怡英在福州重聚,当年的小女孩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两人一见面说的不是英语,而是儿时“乡音”福州话。毕乐华感叹着:“转厝(回家)了!”李怡英则向童年的“闺蜜”介绍她的家人,她家族的第三代恰好也在当年的“英华”、现在的福建师大附中工作。

分别的时候,“英”执意要送“华”回鼓岭,一路上两位老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时光仿佛又回到80年前,小姐妹手牵手去“古堡别墅”度夏。

再现光景:鼓岭新生

在宜夏村种下友谊树,在鼓岭邮局盖下邮戳,在展示馆翻开鼓岭往事……今年6月24日,来自美国的200余名青年与300多名中国青年,一同徜徉在鼓岭的山水间,打卡一处处自然与人文地标,感受鼓岭故事生生不息的脉动。

“鼓岭老街以前有哪些商铺?”“鼓岭邮局为什么只在夏季开?”“万国公益社有什么功能?”“百年前居住在鼓岭的西方人有哪些娱乐项目?”首次来福州的美国青年们对鼓岭的一切都感到好奇,也在探访中一一找到答案。

如今的鼓岭,仍依稀可见百年前国际社区留下的诸多印记。漫步在鼓岭老街上,一条坡路起起伏伏,蜿蜒曲折,两旁成排的老屋外墙已经斑驳,留下岁月的痕迹,颇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意境。

虽然曾经热闹的书店、杂货铺、裁缝店及修鞋店早已不见踪影,但老街上一家照相馆的老招牌被保留下来,它就是百年前的柯达照相馆。今天所能看到的绝大多数鼓岭老照片,都出自这里。

鼓岭老建筑就是找回鼓岭的“根和魂”。福州市鼓岭旅游度假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鼎盛时期,鼓岭有各类历史建筑366幢。为延续“鼓岭故事”,当地推动鼓岭历史建筑的保护修复,挖掘考证确定36处历史建筑或遗址,陆续完成李世甲别墅、宜夏别墅、万国公益社、鼓岭邮局、百年游泳池、加德纳展示馆、富家别墅、旧网球场遗址、麦先生厝等近20处历史建筑修复提升。

修葺一新的万国公益社,坐落在平坦的三宝埕上,改造成为“鼓岭故事”展馆,图文并茂地传颂着中西方人士在这片土地上交流交心的佳话。富品德家族的老别墅经过修缮提升,作为“鼓岭山居生活博物馆”重新对外开放,其中展出了两三百件实物、资料,向游客生动再现百年前鼓岭的趣味山居生活。

鼓岭邮局曾是中国五个夏季邮局之一,2012年在原址根据原貌重建,为石构单层建筑,斜顶青瓦,内部古香古色。百年前,为适应避暑度假的需求,邮局每年从端午节前后到中秋节前后营业。

复原后的邮局,向国家邮政局专门申请恢复鼓岭最早使用的邮戳样式,仍然具有投递信件的功能,全年开放,并新增邮政文创产品,有鼓岭著名景点邮票、鼓岭旅游护照、邮筒、邮政员公仔等。不少外国友人来到鼓岭邮局,向亲友寄去鼓岭景点照片、盖上鼓岭邮局日戳的明信片。

一些鼓岭老建筑也在后人的精心打理下,焕发出新的活力。始建于1912年的栢龄威别墅,第一任主人是任教于“福州私立协和中学”的美国人。1934年,别墅成了美国传教士侯牧师夫妇的居所。1948年,别墅被卖给了当地的郭家人。

近年来,栢龄威别墅经过重新设计装修,变成西式复古咖啡馆,围炉煮茶、咖啡特调、音乐Live、竹筒奶茶等“网红”热门元素都能在这栋别墅里找到融入点,既保留了历史建筑的原貌,又注入了蓬勃生机。

如今走进这栋别墅,屋内弥漫着咖啡与莓果的香气,墨绿色木椅、碎花桌布搭配上暖黄色的琉璃灯,整个空间欧式复古氛围浓烈。“我们特意营造了‘往日重现’的怀旧感。”咖啡馆设计者陈郭怡表示,鼓岭古厝的韵味在于历史故事,游客在白木窗下小憩,嗅着花儿的芬芳气息,仿佛回到旧时悠然的山居生活。

来自美国加州的青年葛逸思,参加2024年“鼓岭缘”中美青年交流周活动来到鼓岭打卡“寻宝”,听闻鼓岭故事,他满怀惊喜与感动。“来福州之前,对这里知之甚少,但一眼就爱上了鼓岭浓郁的文化气息和历史氛围。”葛逸思说,“鼓岭是一个很神奇的地方,希望更深入地了解百年前中美两国人民是如何友好相处、互帮互助的,这对我们这一代青年交流很有借鉴意义。”

“鼓岭的历史告诉我们: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可以建立友好情谊并代代相传,我们都是这份遗产的继承者。”穆言灵说。

葛逸思在鼓岭上也亲手种下一棵小树,并挂上一张卡片寄语:“敬中美交流的下一个百年!”在他身后,许许多多中美两国青年共同种下属于他们的“友谊之树”。(记者 李慧颖 邓倩倩)

【责任编辑:钟培培】
相关新闻
福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福州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福州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福州新闻网联系。

日新闻排行榜周新闻排行榜月新闻排行榜
薛晨入选巴黎奥运会女子沙排名单
薛晨入选巴黎奥运会女子沙排名单
乘着歌声的翅膀
乘着歌声的翅膀
福州上空出现七彩祥云
福州上空出现七彩祥云
奇台文化福州行系列活动正式启动
奇台文化福州行系列活动正式启动
福州房产频道
福州住房公积金缴存基数上调
福州住房公积金缴存基数上调
专题推荐
“青”爱的鼓岭——2024“鼓岭缘”中美青年交流周
古厝背后的故事
福州市人大常委会2023年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专题询问
文化中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