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福州

左海会客厅|吴正隆团队的闽台乡建乡创探索

2024-06-24 08:43:46来源:福州日报  作者:唐蔚嫱 孙漫 原浩

画好两岸融合发展“同心圆”

——吴正隆团队的闽台乡建乡创探索

本期嘉宾

吴正隆 台湾新北市人,原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环境设计学院副教授,台湾注册建筑师。2013年受邀参加“6·18闽台建筑师专家论坛”来到福州,2014年起担任时代建筑设计院(福建)有限公司特聘台湾专家,2020年创立设计公司常住福州。现任福州隆云设计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海峡乡建乡创发展研究院理事、福建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客座教授,带领团队规划设计了福州罗源县起步镇省级集镇环境整治样板项目(获第二届海峡乡建乡创奖“乡建类金奖”及“乡创类铜奖”、全省城乡建设品质提升年度考核集镇环境整治省级样板项目创建第一名),福州晋安区寿山乡岭头集镇环境整治样板工程(获全省城乡建设品质提升年度考核集镇环境整治省级样板项目创建全省第一名)等多个闽台乡建乡创项目。

吴正隆。

连江县安凯乡同心村,以海为媒,渔旅融合,一条振兴路特色十足;

罗源县起步镇,一座桥、一条古街为主线,千年古镇重现风采;

晋安区寿山乡岭头集镇,白墙黑瓦,青山绿水,小而美、小而精的集镇活力满满……

这些在福州乡村版图上熠熠生辉的点点星光,都留下了台湾建筑师吴正隆和团队成员悉心“作画”的身影。两岸间,大海边,村厝里。“驻点”大陆的时光里,他们在榕城一个个村庄里深耕,见证着一处处亮眼新变,更感受到闽台乡建乡创的巨大能量,让两岸共同的家园更亲近。

罗源县起步镇,以一条溪、一座桥、一条古街为主线,千年古镇重现风采。

登陆 构建心中的桃花源

从事乡建乡创,最需要的往往不是亮眼履历和专业背景,而是坚定的理想与热爱。

“你在台湾已经很有名了,为什么来到大陆乡村?”这是吴正隆在大陆进行乡建乡创之初,听到最多的质疑。

“我希望用画笔构建自己心中的‘桃花源’,这个地方大陆一定有。”吴正隆说,这个梦想的种子,早在他年少的时候就种下。

吴正隆出生在台湾花莲的农村,小学一年级时,他画下了人生的第一幅画——《我的家》,通过平常对生活的观察,他用红砖房、小鸟、花朵、猫狗等细节将整幅画填得满满当当,将村庄描绘成心中的“桃花源”。

凭借这幅画,吴正隆赢得了花莲县的第一名,并在台湾省的比赛中拔得头筹,最终在日本获得了世界儿童画比赛的金牌。这一经历在他心中种下了建筑梦想的种子,他开始对画画和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003年,吴正隆迎来了职业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他受邀改造因渔业不景气而凋零的淡水码头。在他的设计下,800米长的防浪堤上建成了慢行木栈道,让人们可以悠闲地欣赏海景。淡水渔人码头从一个荒废的码头变成了旅游休闲胜地,不仅活跃了当地的商圈,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休闲生活方式。

2013年,吴正隆受邀来到时代建筑设计院(福建)有限公司担任顾问。“原本想着做一两个项目就回台湾,没想到一直做到现在,连家人都跟着来过年。”吴正隆说,“福建‘一村一面’,给建筑师更大的发挥空间。关于乡建乡创方面的有关惠台政策,给了我们大展身手的舞台。”

在连江县安凯乡同心村,他为村庄谋划了五年发展规划,修筑了一条沿海悬空观景栈道,让游客可以在栈道上观海;在罗源县起步镇,他以一条溪、一座桥、一条古街为主线,重现一桥烟雨、一桥夕影的意境,唤醒千年古镇风采;在晋安区寿山乡岭头村,他从古驿道路入手,梳理改造岭头街的闲置房产,强化服务配套功能,重拾岭头集镇的记忆和文脉传承……

数年间,他在福建参与了十余个乡建乡创项目,团队中也集聚了30余名两岸青年建筑设计师,为一个又一个乡村重拾盛景。

在福建的山与海之间,他不断寻找并构建自己心中的“桃花源”。吴正隆认为,设计不仅仅是建筑,更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爱上自己的家乡,回到原乡,创造属于自己的“桃花源”。

寿山乡岭头集镇。(市城乡建设局供图)

改造 最重要的是人

上个月,在连江县安凯乡同心村,一场鲍鱼锅边节活动人气颇旺。从文化广场上醒目的雕塑《同心》,到与海景亲密接触的悬空观景栈道,这个“金牌旅游村”里的一个个网红打卡点,都留下了吴正隆团队忙碌的身影。

“这是我在福州乡村的第一个作品!”提及同心村,吴正隆的思绪,又回到了2021年。

“我想改变同心村给大家的印象!”第一次见面,热情又充满干劲的村支部书记林连忠的一番话,让吴正隆印象深刻。“我当时就在想,一定要让这个脏乱差的小渔村大变样!”

吴正隆带着团队,走遍了同心村的每个角落,更发现了村庄独有的“资源禀赋”——颇具规模的鲍鱼养殖产业。“可以通过‘鲍’海搭台,打造‘渔旅融合’新模式!”

在为村庄细心做好五年发展规划的基础上,人居环境的“加法”,更一点点改变着这个村庄的模样。

“乡建乡创,一定要‘以人为本’,它的最终目标,是服务人。”作为建筑师,吴正隆把“人”看作是每个项目的核心,“我们要用自己的专业眼光,去找出建筑或环境的短板,让它变得更有温度、更有人情味,让人有共鸣、可亲近。”

在不少游客必打卡的鲍鱼文化广场,《同心》雕塑旁“活跃”着的3只鲍鱼,就是“以人为本”观念的体现。

“敲定做鲍鱼的造型雕塑后,我们就去村里,和村民讨论设计方案,因为最懂鲍鱼的,还是他们。”吴正隆说,从讲究“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鲍鱼数量,到不可“翻身”的鲍鱼姿势,再到眼睛、嘴巴与触角的细致描摹,都是村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如今,虽然在同心村的工作已告一段落,但吴正隆和林连忠的联系依旧紧密,遇上村里的“大事”和重要活动,林连忠总爱请“吴教授”前来指导。“一年会去好几次,村里的发展,现在是越来越好,这也是我们做闽台乡建乡创的意义所在!”吴正隆说。

利用闲置幸福院活化打造“菇菇工坊”。

从默默无闻到“网红村庄”,同心村的改变,让吴正隆看到了大陆乡村的无限可能,更感受到“人”的巨大能量。

罗源县起步镇的集镇环境整治,同样是吴正隆的得意之作。这个荣获2021年全省集镇环境整治样板工程第一名,并成为闽台乡建乡创合作示范案例的新生故事里,更写满了双向奔赴的动人瞬间。

人多、路窄、房破……作为项目牵头规划设计师,初到起步,“杂乱”是吴正隆团队对这里的初印象,村民的抱怨与期待家园变美的希望,在一场围绕着“人”开始的蝶变中,一点点变成现实。

作为吴正隆团队的骨干,来自台北的王佳凌对博物馆和设计工作尤为喜爱,“当教授跟我说‘我们一起为福州多作点贡献’时,我便毫不犹豫加入了团队。”从台湾到福州,起步镇里留下了这位“铁杆粉丝”的许多足迹。

“改造,最终目的是为了人。”带着这样的初衷,吴正隆、王佳凌和团队成员在村里走街串巷,一次次家访,一场场座谈会,一户户沟通,王佳凌的笔记本里,记录下村民们对共同家园的一点点希冀。这支台湾团队,也用真诚与坚持,一点点打开了村民的心扉。

农贸市场改造、周边建筑立面提升、缆线下地、古桥修复、古厝修缮、长者食堂建设……41张“整治处方”开出。面对资金难题,一场座谈会上,吴正隆许下了“要做就做最好”的承诺,拍板、启动……在集全县之力的支持下,座谈会后的第二天,惊艳改变由此开始——

古桥上,九旬老人忆着儿时的美好;古街上,村民的生活安逸闲适。一场“共同缔造”的起步蝶变里,见证了两岸留住乡愁的共同心愿。

在罗源县起步镇,吴正隆(左)与当地居民交流。

陪伴 让乡村焕发持久活力

项目规划和起步阶段,乡建乡创团队往往全程参与,陪伴它成长。他们离开后,项目如何持续运营、继续发展?这是对乡建团队的深度发问。

“我们要把规划落在人身上,而不是建筑。”吴正隆认为,乡建乡创的试验,不只是在营造一个集镇,实际上它在营造一种新文化、一个新的“人”。

漫步罗源起步集镇的商业街,一栋橘红色外墙、秀珍菇造型装饰的建筑引人注目,这便是吴正隆团队利用闲置幸福院活化打造的“菇菇工坊”。

隔壁村的村民,沿着古道来集镇散步时,都会多看几眼,看看这些漂亮的建筑,到底是怎么造起来的。“镇里的大众茶室举办戏曲表演,‘菇菇工坊’里还开设秀珍菇等农产品展示点,带动农业发展,起步镇变热闹了。”70多岁的村民周振武说。

起步,的确热闹起来了。

大学就读于专业视觉设计的沈阳鑫,在假期时回到老家起步镇沈厝村,看着改造后的村镇,他决定留下加入吴正隆的团队。“我路过‘菇菇工坊’时,十分震惊老家还有这样的建筑,便通过门牌上的联系方式找到了他们,并加入了团队。”沈阳鑫说。

随着吴正隆团队扎根在乡村,越来越多的人把梦想安放在乡村,这片土地也变得更加“肥沃”。

经验丰富的王佳凌,正在晋安、闽清、连江和宁德等地以社区营造方式投身于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

福建理工大学设计学院台湾教师杨宝华,在2021年的一场学术讨论会后,加入了吴正隆的团队。在起步镇,他为有关菌菇的产品理念和包装设计出谋划策,还为集镇的商业街做了景观和功能规划设计。他认为,应该给农村增加赚钱的项目,建立吸引年轻人回到农村的平台。

或许是看到了当今建筑设计应该回归的本源和设计改变乡村的强大力量,课程上,杨宝华还组织学生到乡镇开展教学课题实践,以高校智慧力量为推动乡建乡创提供设计依据。

一个乡建乡创项目的营造结束,并不意味着终点。吴正隆有更高远的目标——营造一种新文化,激发村民的主人翁意识。

连江同心村村民自发参与到规划设计方案的讨论中,并开展微菜园、微庭院等改造;罗源起步村的长者食堂通过“县里补、镇村出、社会捐、村民交”的资金筹措方式,实现常态化运营……

吴正隆表示,这些成果离不开省住建厅“闽台乡建乡创”项目的支持,以及省青建协和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的“保姆式”帮扶。“未来希望更多台胞参与到乡建乡创中,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贡献更多智慧力量。”

“乡建乡创最重要的因素是人”。这句话是吴正隆在采访时一直强调的一句话。他认为,为一个村庄做好规划、设计,不仅仅是为了让它变得更好,更在于让更多村民找到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希望能和村民一起,继续点亮乡建乡创的点点星光。”(记者 唐蔚嫱 孙漫 图片除署名外由记者原浩摄

【责任编辑:徐匆】
相关新闻
福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福州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福州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福州新闻网联系。

日新闻排行榜周新闻排行榜月新闻排行榜
讲述福州|手上功夫——软木画
讲述福州|手上功夫——软木画
福州市区首座曲面人行天桥来了!
福州市区首座曲面人行天桥来了!
福州人都懂的“避暑神器”
福州人都懂的“避暑神器”
青年集市亮相 众多非遗项目精彩上演
青年集市亮相 众多非遗项目精彩上演
福州房产频道
福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正式挂牌成立
福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正式挂牌成立
专题推荐
“青”爱的鼓岭——2024“鼓岭缘”中美青年交流周
古厝背后的故事
福州市人大常委会2023年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专题询问
文化中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