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福州要闻

晋安鼓山镇举行后屿线面非遗技艺切磋活动

2023-07-01 08:38:34来源:福州日报  作者:朱榕 郑帅

6月30日上午,晋安区鼓山镇后屿线面现场制作观摩暨传承人技艺交流比赛在鼓一村党群活动中心举行,鼓一、鼓二、鼓三、鼓四4个村的线面制作艺人同台切磋,向观众展示饱含着“乡愁味道”的线面制作非遗手艺。

鼓四村选手挂晒线面。记者 郑帅 摄

55岁的陈平是为数不多还在坚守的线面制作艺人,也是鼓一村推选出的参赛选手。只见他双手不停地将面条从面缸内扯出,交叉着绕到两根面棒之间,身体随着节奏左右晃动,仿佛舞蹈一般。“从面粉变成一根根细面,要经过和面、揉条、串面、挂面、拉面、日晒、挽面等十几个环节。”

制作线面是个力气活。六月天还要在太阳下扯面、晾晒,一天要工作10多个小时。除了用料和水源、师傅的技艺,要制出优质线面,还要考虑制作环境的温湿度、风力等,环境不对,质量就大打折扣,属于“看天吃饭”的老行当。

“你们还在睡觉时,我们就起床了,起早贪黑,一天顶多能做40多斤。”陈平说。因常年揉面、扯面,陈平的中指和无名指磨起厚厚的老茧,总也去不掉,戒指都戴不上。

鼓山后屿线面制作起源于南宋,至今有800多年历史,因发源于鼓山后屿而得名。经过漫长岁月改良,制作技艺渐趋精湛,后屿线面因“丝细如发、柔软而韧、入汤不糊”,一直是福州人喜事节庆、生日寿辰、走亲访友的必备民俗食品。福州人过生日时必定要吃一碗线面煮成的寿面,浇上鲜香四溢的鸡汤,再加两个鸭蛋,这是福州人童年里忘不了的好滋味。

现场,二三十年未再碰过面棒的练光芳也禁不住手痒:“我们家四代制线面,我十几岁就开始做线面了,半辈子的手艺怎么都不会忘。”村民郭月新也上手体验了串面的技巧。前来观摩的许先生说,机器制作的线面口感始终不如手工,市面上很难找到正宗的后屿手工线面。

鼓一村党支部副书记林寿勋介绍,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机械化制面普及,以及附近村庄拆迁,还在坚守线面制作的师傅已所剩无几,年龄也大都在50岁开外。究其原因,一是辛苦且收入不稳定,年轻人不爱做;二是没有制作、晾晒的空地。“家家制作线面的盛况不再,传承也成了问题。”林寿勋颇有感慨。

“线面里凝聚着老福州的记忆,就这样失传太可惜了,后屿村虽然搬迁了,但大伙儿还会经常聚在一起,切磋交流线面制作技艺,就是想留住这门老手艺。”林寿勋说。

2022年,后屿线面制作技艺入选晋安区第五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记者了解到,鼓山镇正在打造后屿线面非遗传承馆,占地400多平方米,建成后将成为展示传统线面制作工具、技艺、流程的非遗展示馆和传承基地,以及未成年人研学基地,保留老福州最爱的“古早味”。(记者 朱榕)

【责任编辑:徐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