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焦点图

福清:千年丝路 利桥扬帆

2023-06-25 09:51:03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雷岩平 邱泉盛 王光慧 林双伟
福清:千年丝路 利桥扬帆

俯瞰福清利桥历史文化特色街区。

开栏的话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福清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始发港之一,区域内保存着众多海上丝路文化遗存。24日起,福州晚报将依托《闽都文化·福清》栏目,推出“融行丝路·福清海丝文化探秘”系列报道,全面展示田野调查的最新成果。

福清:千年丝路 利桥扬帆

瑞云塔。

融行丝路

福清海丝文化探秘

如果说发轫于晋代的三坊七巷,是福州城市的文脉所在,那么承载千年玉融史的利桥古街,便是福清记忆的浓缩。这里有海外乡亲念念不忘的瑞云塔、在外游子魂牵梦萦的龙首桥、静谧古朴的千年宋井,还有那片洋溢着异国风情的红砖古厝……

利桥古街,雄踞龙江北岸,紧邻福清城关,与玉融山遥相呼应。玉融山因山石融润而名,左为双旌山,两峰峭立如旌;右为五马山,五峰腾跃如马。龙首桥与之遥遥相对,构成了“旌马环桥”的玉融胜景。

作为福清现存较为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利桥曾是古城关厢繁华之地,见证过海丝贸易的繁荣、东西文明的交织。风起利桥,如今这片街区经过修缮后,涅槃重生。本次调查缘起利桥。

福清:千年丝路 利桥扬帆

利桥古街风貌依旧。

这是一个

海丝商贸文化的瑰宝

红砖古厝、桃杯山墙、扇门拱窗,这便是千年古邑里,风貌依旧的福清利桥古街。街区内分布有瑞云塔、黄阁重纶石坊、宋井、龙首桥等历史文化遗存和78栋具有较高历史价值的传统民居(院落)、侨厝,海丝古迹处处可见。

近日,在福清市委党史方志室方志科科长魏希兴的带领下,福州晚报采访团一行到利桥采风。踏着古老的青石板路,穿行在蜿蜒曲折的巷弄中,听着喧嚣鼎沸的人声,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回到海丝贸易的黄金时代。

在古街保护与开发过程中,魏希兴曾参与梳理过利桥的历史文化,对这里的一砖一瓦如数家珍。他说,历史上利桥街便是县城的咽喉要塞,水陆交通枢纽。宋以前就有先民居住,宋代开始名流聚集,至明清,先后移龙首桥,建瑞云塔、瑞云寺,立黄阁重纶石坊,设南门税课司等,利桥成为熙来攘往必经之地。

福清:千年丝路 利桥扬帆

利桥天后宫。

利桥得名于街区内的一座千年古桥——龙首桥。龙首桥初为木桥,多次扩建重修后,明万历年间迁至今址。旧时,有“正月十五过利桥,全年大吉大利”的说法,故龙首桥又称“利桥”。

龙首桥下即为利桥港。利桥港是福清县城货物运输的中心枢纽,也是福清人走向世界的港口之一。新中国成立前,人们从利桥乘船至江阴、渔溪、海口、龙田、高山。彼时,来自世界各地的运货轮船,大的停在海口港,再用小船转运至利桥港,形成“海面圩集”,利桥一度空前繁华。

“利桥是福清海丝文化的瑰宝。”福清市博物馆馆长毛胤云说,福州考古队曾对利桥进行考古调查勘探。在黄阁重纶石坊附近,挖掘出宋、元、明、清乃至民国时期的瓷器、器具等历史物件,直接证实了利桥街、利桥港自古以来就是福清的货运中心和海丝起点之一。

站在龙首桥上,望着滔滔江水,与古代商人一同漫步在丝绸之路上,历史仿佛就在眼前。

福清:千年丝路 利桥扬帆

宋井巷内的利桥天主教堂。

这是一次

中外文明的交流碰撞

古老的建筑立面,古朴而精美的雕刻,讲述着曾经在这里发生的海丝故事。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站之一,利桥吸引着来自海丝国家的商贾、船员和传教士。

在这里,历史与现实交织,东西方文明相互交流。中西合璧的侨乡建筑风格,以闽剧为代表的海内外民族文化,瑞云塔点灯和龙首桥过桥取吉利等风土民俗,叶向高、刘克庄等历史人物事迹与民间掌故传说,均集于此地,可谓荟萃古今、融合中西。

除了历久弥新的海丝文化遗存外,天主教、基督教、佛教、道教及地方信仰等遗迹场所,也让利桥成为多元文化的汇集点、碰撞点,并擦出中外文化交流火花。

福清:千年丝路 利桥扬帆

千年宋井。

其中,利桥天主教堂位于宋井巷内,由江弼臣神甫于1895年主持奠基建造,1897年竣工。利桥天主教堂,占地面积约2298平方米,建筑物以正殿主堂最雄伟壮观,正墙面上方有清朝年间圣旨石碑雕刻,为洋式砖木结构。

与利桥天主教堂不足百米处,便是利桥天后宫。该天后宫始建于明朝天启年间,位于瑞云塔西侧、龙江北岸,主祀海上女神妈祖娘娘。天后宫边上即为利桥码头,终年在海上往来的海员、旅客、商人和渔民时常在此祈求妈祖保驾护航、保佑平安。

福清:千年丝路 利桥扬帆

“相传建成后不久,有艘平潭渔船因台风在龙江利桥港避风时翻覆,渔民落水后,呼求妈祖娘娘显灵救助。危急时刻,渔民被风浪推向利桥,紧紧抱住桥上栏杆获救。事后,渔民感恩妈祖显灵护佑,便至天后宫跪拜答谢。”利桥天后宫理事会理事长吴绍雄告诉记者,作为海上保护神,天后宫香火旺盛,信众远至印尼、中国台湾等地。

福清:千年丝路 利桥扬帆

黄阁重纶石坊上精美的石刻。

这是一处

福清侨厝的集中展示

利桥街区内还有数量可观的侨厝民居,是福清城关地区的华侨民居聚集区。沿街两旁的建筑风格多样,既有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又融入了东南亚风情,展现海丝文化的多元和包容。

红砖、红瓦、扇门、雕花拱窗……利桥古街浓缩了福清古往今来的所有建筑风格:清代的吴氏八扇厝、黄氏民居群,民国时期的荷园、卢氏四扇厝,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吴氏侨厝、黄氏侨厝等,无不留下了福清建筑风格变迁的历史烙印。

福清:千年丝路 利桥扬帆

黄氏侨厝内景。

“这些侨厝是早期华侨远渡重洋,到南洋地区谋生创业的见证,是海丝文化的历史印记。”魏希兴说,“每一座侨厝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故事,无不彰显着他们主人在海外自强不息、勇于拼搏的奋斗精神。”

名噪一时的荷园,系周家为了纪念艰苦创业发家的先祖周荷衢,取其“荷”字为名,由3座红砖小楼构筑而成,建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其建筑设计多带有南洋(印尼)风格。从外观看,屋顶一律红瓦,中脊突起,四面成山字斜坡下垂。百叶窗与屋檐底层均配蓝漆,与红墙、白栏相映成趣。

福清:千年丝路 利桥扬帆

黄氏侨厝别具特色的百叶窗。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周荷衢在小桥街开了家名为“乾和号”的染衣铺,从事染衣、布和批发物资生意,还经政府批准印发乾和私营钞票,周家由此发家。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陷入破产危机后,他又远赴印尼打拼创业再次起家。特别是后来周家又回国经营起“集大侨汇庄”,为在印尼谋生的乡亲汇款提供方便,深得华侨信任。“集大侨汇庄”全年经营的侨汇一度占到全县45%左右,是全县侨汇庄中最大的一家。荷园也正是在这期间分批建造而成,亦见证周家的奋斗史。

俗称“集聚园”的卢氏四扇厝,更是由卢氏后裔从印尼购买钢筋、水泥运回福清建造而成。民国时期,该建筑曾作为审判庭、医院、军官居住所。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曾为解放军电台总部。

至今保存较好的黄氏侨厝,则为典型的欧式风格两层砖木结构。屋主黄隶山的祖父和叔祖两兄弟早年十分贫穷,只好到印尼谋生。开始做小本生意,后在万隆创办了“亚春印染厂”,慢慢事业有了发展,在家乡建了这座侨厝。

千百年的历史,在利桥留下了许多瑰宝。这不仅仅是一条街道,更是一个活生生的历史博物馆。每一面砖瓦、每一处痕迹,都承载着过往岁月的印记。特别是一栋栋红砖大厝,更是成为人们对海丝文化的认知窗口。

福清:千年丝路 利桥扬帆

利桥古街将打造成福清“文旅+商业”新地标。

这是一幅

独属福清的清明上河图

如果说海丝文化是一座桥梁,连接着东西方的文明,让不同的文化在这里相互交融、互相启迪,那么,利桥就是这座桥梁的一部分,它不仅是海外福清华侨乡魂所系,承载着无数人的希望和梦想,也是福清向外交流的窗口和重要文化标志的聚集地。

为保护传承城市记忆和历史文脉,福清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利桥街区保护与开发。在政府的高位推动和指导下,东百集团斥资30亿元,以“一江、一街、一塔”为依托,利用利桥街两端核心节点打造出“两核、两轴、一带、六片、多点”的历史文化特色街区。经过3年修缮,福清利桥古街于2022年12月25日开街。

当前,利桥古街成为福州15个特色历史文化街区之一。为此在商业业态上,利桥街区围绕“融”“归”“喜”“潮”“夜”五大主题,精准聚焦旅、宿、商、行、娱五大功能业态,结合文旅属性,塑造福清“文旅+商业”新地标。

同时,还以东门河为依托,将酒吧餐饮与滨河夜景相结合,打造福清24小时全天候特色潮流打卡地,助力古街实现华丽蜕变。

利桥古街开街以来,福清市先后举办了文创市集、非遗展示、元宵灯会、龙舟竞渡等系列活动。元宵节里,利桥岸边灯光如昼,元宵灯会点亮人文玉融的古韵之光;端午节前,龙江利桥古街河段龙舟竞渡,百舸争流,畅享最福清精神……昔日利桥繁华盛景一一重现在市民眼前。

当历史走向未来,利桥正肩负起“古代航标、文化坐标、精神地标”的使命,点亮了远洋前行的灯塔,正绘就独属于福清的“清明上河图”。(记者 雷岩平 邱泉盛 王光慧/文 林双伟/摄)

福清:千年丝路 利桥扬帆
福清:千年丝路 利桥扬帆
福清:千年丝路 利桥扬帆
福清:千年丝路 利桥扬帆
福清:千年丝路 利桥扬帆
福清:千年丝路 利桥扬帆
福清:千年丝路 利桥扬帆
福清:千年丝路 利桥扬帆
福清:千年丝路 利桥扬帆
福清:千年丝路 利桥扬帆
福清:千年丝路 利桥扬帆
【责任编辑:徐匆】
相关新闻